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導語: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學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於世界的根本所在。那麼儒學是如何在百家學說中脫穎而出走上統治地位的,請看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一儒學地位的演化。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孔子

百家爭鳴中的儒學

東周時代,周朝由強轉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群雄紛爭,連年征戰伐戮。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致使整個社會處於禮樂崩壞的大變革時期。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動搖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學派先後出現,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各種不同的思想主張在互相批評中不斷的融合,創造了中國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讓人們在崩塌的廢墟上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曙光。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創始人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主張推行仁政。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後世稱之為六經。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是儒學的主要主張。這一主張包含了不同的解釋模式和發展方向。據《韓非子·顯學》記載,孔子之後,儒家內部分化出八個派別:

  • 子張之儒 以孔子弟子子張為代表,八儒之首。
  • 子思之儒 以孔子嫡孫子思為代表。
  • 顏氏之儒 以孔子弟子顏回為代表。
  • 孟氏之儒 以孟子為代表。
  • 漆雕氏之儒 以漆雕開為代表。
  • 孫氏之儒 以荀子為代表。
  • 樂正式之儒 不可考。
  • 仲良氏之儒 不可考

雖然各派之間的觀點不太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們時刻關注著政治和社會秩序,其中影響較大和被後人熟知的是孟子和荀子一派。

作為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一家,儒家沒有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統治者的認可,但是儒學對於人道的認識使其在思想界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秦始皇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在全國實行郡縣制。一些儒生和遊士經常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而當時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公元前213年),在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當場予以反駁,並向秦始皇提出如下建議: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並下令:

  1. 除《秦紀》、醫藥、卜筮、種植之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燬。 令下三十日後不交者,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 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 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

第二年,秦始皇又以妖言惑眾的罪名,在咸陽逮捕並坑殺了儒生和方士460餘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焚書坑儒事件。

秦朝焚書坑儒的本質是為了統一思想,“定法教於一尊”,其手段有些過激,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各地的茅盾衝突,最終引發了更大規模的暴動,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當時的漢字尚處於雛形期,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焚書

西漢初期儒學復興

西漢建立後,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提倡清靜無為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當權者的重視。漢初的統治者不好儒術,相傳漢高祖劉邦厭惡儒生,甚至討厭儒服儒冠。文帝景帝也不重用儒生。然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儒生們沒有放棄復興儒學,也沒有抱殘守缺,他們開始講習和傳授經典,不斷地提出新的理論,從而創造性的發展了儒家學說。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

  • 陸賈: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著有《新語》一書,他針對漢初特定的時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為本、融匯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對漢初轉變統治方式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得到了漢高祖的肯定,為西漢前期的統治思想奠定了基礎。

陸賈的思想雖然有道家的色彩,但其基本理論和口號都是儒家的,邁出了先秦儒學向漢代儒學轉變的第一步。

  • 賈誼:著有《新書》,受荀子影響很大,他曾經激烈的批評漢初政治,後又衝破文帝時道家黃老之學的束縛,將儒家學說推到了政治前臺,制定了仁與禮相結合的政治藍圖,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 董仲舒:漢武帝時期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在漢武帝尋良問策時發表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完美的解決了統治者的需求,提升儒學的政治地位和影響,是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這些儒學大師們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轉變了統治者對儒學的態度,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的曲線救國策略對儒家學說成為後世帝國的官方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效仿文帝命群臣“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為國家出謀劃策。

當世大儒董仲舒上策三篇作答,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思想,被後世稱為《天人三策》。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為:

  • 君權神授 天人感應
  •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 三綱五常 以德治國
  • 建立太學 選拔人才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清除出去。董仲舒的理論適應了當時封建統治的需要,著眼於鞏固整個封建國家的政權,對儒學進行了神學化的改造,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

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採納了他的各種建議,隨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淺析儒學地位的演化

結尾

儒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沒有被禁止,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並因此獲得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

參考文獻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史記》卷九七《陸賈列傳》

《漢書》卷六《武帝紀》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

《漢書·藝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