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一代英王,為何正值壯年竟活活餓死在兒子手裡?

渼汐丶


趙武靈王,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贏姓趙氏,名:雍。

這一位偉大的君主,力排眾議推行胡服騎射,將趙國迅速轉變成一個軍事強國,拒匈奴滅中山,奠定了戰國七雄中趙國的地位,成為後期唯一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東方大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卻在一次宮廷政變之中被活活餓死,兇手卻是自己親手擁立的兒子——趙惠文王。


實際上,這一次浩劫源自於趙武靈王對於權利分配的不均衡。早年,趙武靈王立自己夫人韓氏的兒子章為太子。韓夫人過世之後,趙武靈王在夢境之中遇見一名女子,自此傾心,向文武官員介紹自己的夢境之後,有一大臣說此女子相貌與自己女兒一模一樣,於是,趙武靈王便娶了大臣的女兒吳娃,所生一子名何,即趙惠文王。吳娃早逝,趙武靈王出於愧疚,廢掉太子章,改立公子何為太子。

趙武靈王在41歲退位,將國君之位傳給太子何。實際上,趙武靈王並非想提前退休,而是想在趙國建立一個二元君主制,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改用主父來稱呼自己。一方面為了能夠在自己的親身教導下,讓趙惠文王儘快適應國君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公子章的安全。


趙武靈王退位以後再沒有經過國君趙惠文王的允許下,將公子章封為安陽君,封地達到到了趙國將近一半,趙惠文王極為不滿。趙武靈王也發現兒子越來越不服從自己的管教了,之後又想要封公子章為代王,企圖與趙惠文王分庭抗禮。終於暴亂髮生了。

因為趙惠文王及相國肥義的反對,公子章未能如願封王,便懷恨於心,企圖弒君奪位。趙惠文王早有準備,調集精銳部隊攻打攻打公子章,公子章兵敗,迫於無奈躲入了趙武靈王的宮殿。趙惠文王終於明白所有的政治問題都源於自己的父王,然而自己卻又不想擔負上弒父罵名,於是將趙武靈王的行宮團團圍住,趙武靈王在堅持三個月以後,最終被活活餓死!

可憐英雄一世,最後竟落的如此下場!趙雍把自己個人的利益,凌駕於國家、百姓的利益之上,退休之後依然干政,他的人生,就註定了是個悲劇!

感謝觀賞,作者百拜!


君名史評


趙武靈王雍(前340—前295),贏姓趙氏,趙國第六代君主,趙肅侯之子。他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其主要功績在兩方面,一是開疆拓土,滅中山國,征服樓煩,北逐匈奴,佔領了內蒙南部的黃河兩岸地區,建雲中、九原兩郡,大大拓展了趙國領土。另一功績表現在“胡服騎射”的重大改革上。趙武靈王敢於打破“華夏貴,戎狄賤”的傳統觀念,在趙國全面改革,讓趙國軍人穿胡服習騎射,簡言之就是讓趙軍變成遊牧騎兵,使遊牧文化合法化。這一破天荒般的改革,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使趙國變得強大起來。因此趙武靈王成了戰國時期的一代雄主。遺憾的是他對“政權構建”的認識錯誤,對繼承人問題處理不當,造成“沙丘宮變”,一代雄主落得餓死宮中的結局。

為何他會餓死在兒子手裡呢?這首先在於他對於政權構建規律認知有誤。他想構建一個“二元”政權,好讓自己和兒子分管軍事與政治,使自己能專心對外開展軍事鬥爭以開疆拓土,另外極早鍛鍊兒子趙惠文王的從政能力。所以趙武靈王退位稱“主父”,類似於太上皇。常言說“一國難容二主”,事實證明,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只能是一人。趙武靈王不時出來干政,這樣造成兩個權力中心,二者不時地齟齬碰撞,產生矛盾勢所難免。即使親如父子也是這樣。

其次,趙武靈王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就是分裂國家。他為了表示對被自己廢掉的長子繼承人“章”的歉意,以“主父”的身份封“章”為“安陽君”,不久又準備讓他稱“代”王。這事實上就是分裂趙國。趙惠文王肯定不予答應。章在趙武靈王的支持縱容和下屬的挑唆下,竟打起謀害趙惠文王的主意。公元前295年,公子章矯“主父”之命,準備除掉弟弟趙惠文王,事敗逃入“主父”沙丘宮中(在今河北邢臺市)。事實上趙武靈王和公子章在政治、軍事上合二為一,站在合法政權趙惠文王的反面,形同造反。結果宮殿被圍三月,宮中乏糧,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其情可憐,其理難恕。後趙武靈王被埋葬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境內,靈丘者,趙武靈王之靈墓所在也。

政權鬥爭一向是你死我活的,親如父子也是如此。


啄木鳥405


論究一代霸主趙武靈王之死,實在離不開他傳奇的一生。

我們說到戰國數百年間,可謂是群雄逐鹿,雄才大略的君主比比皆是。而今天所說的趙武靈王,亦是其中不能忽視的一位。


臨危受命

公元前326年,一代雄主趙肅侯去世。也正值趙國社稷動盪之際,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派遣精兵強將,想要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吞併趙國。當時趙國雖說在趙肅侯手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並沒有走上改革的道路。因此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只能說是一般,經常受到魏國、齊國、秦國的欺負,甚至力量弱小的燕國也總是挑釁趙國。而這次五國來勢滔滔,可謂是趙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於是乎!不過15歲的趙武靈王臨危受命,他一方面做好開戰的準備,另一方面又採取分化5國聯軍的做法,拉攏賄賂五國的老對手,使他們後院起火,在趙國難以為繼,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


開疆拓土

自三家分晉以來,趙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一直以來積貧積弱,備受周圍強敵肆虐。而趙武靈王上位以來,實行改革,使趙國國力有明顯的上升。而一個國家需要發展自然需要更多的人口和土地,這個時候趙國的弊病也就顯露了出來。

南面時刻飽受著齊、魏、秦三國的欺辱,北面還要忍受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的騷擾,特別是中心腹地還要受到中山國的威脅,因此在國內局勢穩定之後,他便開展了對中山國和樓煩等遊牧民族的征戰,最終吞滅中山國,打服樓煩等部,最終解決心腹大患,就此逐鹿中原,爭霸天下。


胡服騎射

古代都是以千乘之國和萬乘之國來形容國家的強大,由此可見戰車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標準,是決定一場戰爭的重要因素。

而趙武靈王帶領趙國長久的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爭戰,發現了騎兵的重要性,因此開始了胡服騎射。他頂住巨大壓力,在軍隊中開展改革,使得趙國軍隊成為當世一流,為趙武靈王的雄圖霸業奠定了基礎。

自此以後,趙國一路開疆拓土,它北擊匈奴,設九原郡;南下魏國,報百年國恥;西渡黃河,直擊秦國取榆林地區;東敗燕齊, 徹底控制華東地區,奠定霸主地位。


陰差陽錯,百密一疏

就這樣有著大謀略、大膽識一代君王,竟會在正值壯年的時候被活活餓死,實在是讓人難以相信!

廢長立幼,埋下禍亂根源

說起來,趙武靈王也是性情中人。因為寵愛吳娃,因此愛屋及烏,竟在她死後廢太子以立幼子(即後面的趙惠文王)。而在後來又有感於愧疚廢太子章,又想要裂土分國,封其為代王。試想一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構建二元政治,使得權力交疊,生出禍端

因為常年在外打仗,不知道何時就會遭逢不測,為了避免到時候諸多公子對王位的爭奪,動搖趙國社稷,趙武靈王還在壯年之時就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想法是好的,但是忽視了很多問題。人對於權力的慾望會吞噬一個人的本性,哪管得是不是父子!一個管理軍事大權,一個管理政治,一個是太上皇,一個是名義上的國君,在權力方面自然會出現交疊,最終成為兩人之間的矛盾所在。

放任兩位公子的競爭,最終釀成悲劇

作為一位父親,趙武靈王不得不說做的很好。但是他的優柔寡斷,卻斷送了他和他另外一個兒子的性命。

對於趙惠文王來說,他可以忍受父親後來對公子章的關照,卻不能忍受他想要裂土封國的想法。他是當世大國唯一的王,倘若真的讓他的哥哥建立代國,那趙國將會再次回到解放前,所有擁有的榮譽都將不再,趙國將再次風雨飄搖。因此,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權利,也是為了趙國王室,又或是為了趙國百姓,他都不能讓這件事情發生。

忽視了趙國大族的勢力

作為趙國的權貴,他們享受著身為大國高層所帶來的榮耀。可現在帶領他們崛起的君主卻要分裂趙國,這自然與他們的利益產生了矛盾。建立代國,自然會分化趙國的國力,動搖社稷根本,甚至能讓趙國數十年的發展付之一炬,這顯然是他們不能忍受的。一個雄才大略,掌握軍隊權力,鐵血強硬又正值壯年的君王,勢必不是他們心中最滿意的君主。而趙惠文王,滿足他們的需求。

(趙惠文王)

浮人結語

因此,無論結局如何,哪一位繼承者都不願意讓這樣一位父親居於他們的頭上。沙丘血戰,結局是註定了的。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也有一定的必然。


海浮人


確切的說,趙武靈王是被他的叔叔公子成和李兌餓死的,他的兒子趙惠文王是“不知情”的。

這個不知情要加引號,因為明面上他真的“不知道”,實際上他是知道的。

(1)先捋一捋人物關係。

趙武靈王有兩個兒子,他本來的太子是公子章,但是後來寵愛吳娃,最後廢掉公子章,讓吳娃的兒子趙何繼位,是為趙惠文王。

公子章去了封地之後,其支持者有相國田不禮。

趙惠文王的支持者主要有相國肥義,此人在趙惠文王的爺爺趙肅侯時期就是貴臣了;

李兌,此人很早就認為公子章會導致趙國禍亂,勸肥義早做準備,他認為肥義位高權重,會成為禍亂的首要打擊目標,肥義不聽,後來果然被公子章殺了。

信期,是趙惠文王的親軍將領。

(2)趙武靈王是怎麼樣被餓死的。

基本劇情就在上面的圖裡,但是為什麼趙武靈王會被餓死,而不是被殺死呢?

先是公子章逃到主父宮,被趙武靈王收留,於是李兌和公子成派人殺入宮裡,將公子章殺了。

趙武靈王想拼死一戰,但是公子成和李兌不戰,最後將他餓死,原因是:

①誰也不想承擔殺掉君王的罪名;

②不能殺,不敢殺,但是趙武靈王必須死,如果他不死,將來一旦反手,死的就是李兌他們。

③如果請示趙惠文王處理的話,畢竟這是他親爹,面子上他不能殺掉自己的親爹,趙武靈王就死不成了。

④於是乎,李兌和公子成的方法是,不請示不彙報,讓宮人逃出來,唯獨不讓趙武靈王出來,最後將他活活餓死。

⑤兒子趙惠文王知道嗎?肯定知道啊,因為這是個長達三個月的圍困過程,但是呢,由於大臣沒有“通報”這件事,他就假裝不知道,因為老爹不死,將來對他也是個大威脅。

⑥在大臣們和君主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下,趙武靈王被餓死了。


師明禮


趙武靈王是戰國有名的英主,三家分晉趙國傳了若干代之後到趙雍。當時趙國地處四戰之地,而趙國的軍事實力又不過強,就連中山國都經常侵犯趙國。趙雍是個有理想的皇帝,他力排眾議實行“胡服騎射”,最終讓趙國成為了強國。

趙武靈王最初娶了韓國公主,並與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趙章。韓國公主去世後,他又娶了一個名叫吳娃的女人,吳娃生了一個兒子叫趙何。吳娃在去世時有一個願望:立趙何為太子。由於趙武靈王十分喜歡吳娃,再者趙武靈王平時就很喜歡趙何,於是他廢了趙章,改立趙何為太子。並在生前就傳位於趙何,當然趙武靈王並沒有將實權交出來。但他又覺得對不起趙章,於是不經趙惠文王同意將他封到代地,號安陽君。

這就讓趙惠文王十分不滿,你都已經將皇位傳給他了,卻沒將他放在眼裡,所以趙惠文王對趙雍十分不滿。而趙雍又有點後悔退位太早,想重新復位,因為他現在指揮不動這個兒子了。於是趙雍想出了一個辦法,趙雍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也在代郡稱王。他這一招叫以兒制兒,利用兩個兒子相互鬥爭,藉機復位成功。



公元前295年,三父子一同來到沙丘遊玩。當天晚上趙章假傳趙雍的命令要趙惠文王來商議事情,趙惠文王早就知道這是陰謀,於是就派心腹肥義前去試探一下,很快趙惠文王就得到肥義被殺的消息。趙惠文王知道這將是自己最後的機會,他立刻帶著士兵包圍了趙雍與趙章的寢宮,此時的趙章早已逃到趙雍寢宮去了。自以為趙雍能夠保他一命,但他不知道的是趙雍連自己都難保了。



很快趙雍就交出了趙章,親眼看到自己的兒子被另一個兒子殺死,不知道作為父親的趙雍有何感想。接下來,趙惠文王就要解決他的父親了,因為不解決父親,自己永遠都不會真正掌權。但又不好背上弒父的名聲,只好將趙雍關在沙丘宮,不給吃不給喝,趙雍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捉那些剛出生的雛鳥生吃。最後在被困三個月後,一代英主趙雍被活活餓死在了沙丘宮。


三父子之間的恩恩怨怨到此結束,自古皇家幾乎無親情可言,畢竟權利的慾望會使人走火入魔。但縱觀這件事的前前後後,還是趙雍自己處理的不夠妥當,他將自己想的過於強大,想怎樣就怎樣,最後把自己整的裡外不是人,還搭上了性命。


雁城流浪僧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趙武靈王是戰國中後期趙國的雄才大略之君,即位後為了改變趙國積弱積貧的現狀,開啟了最著名的胡服騎射,滅中山,開趙國強盛先河,因此到其子惠文王時期,幾乎可以和秦國勢均力敵,這一切有賴武靈王的雄才大略,但是為何他壯年被活活餓死?

這一切源自於武靈王自身的性格缺陷,雖然對外雄才大略,但是他年幼即位,其實內心深處對於父母之愛非常缺失,最後寵愛了一位 女子,名叫孟姚,或許他能從這位女子身上體會到缺失的愛,導致他非常寵愛她,而她後來為武靈王生下了一個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趙何,即趙惠文王。

隨著趙何的長大,母親又深得武靈王寵愛,於是最終立了趙何為太子。而因為武靈王酷愛軍事,政事就交給年幼的趙何處理,甚至之後直接退位給了小兒子趙何,但是小兒子一國國君,大兒子 置於何地?最後大兒子實在受不了,叛變失敗,躲入武靈王的行宮,事已至此,趙武靈王居然還包庇大兒子,並準備分封這個可憐的孩子到代地,將趙國一分為二。因為他的優柔寡斷,導致小兒子平亂,包圍了他的行宮。而領軍統帥就是趙國重臣李兌和公子成,很快將躲入武靈王行宮的大兒子趙章找到並殺死,兩位也害怕武靈王之後追究,於是在沙丘高築宮牆,給武靈王杜絕水和糧食,導致其活活餓死,一代英主 如齊桓公一樣,最後活活餓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沙丘宮變,可以說讓人不勝唏噓,所幸趙惠文王親政之後,繼續將趙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趙武靈王一生雄才大略,但是掀起歷史千年厚重的簾幕就會發現:其內心十分孤獨,十五歲即位,內有權臣,外有虎狼秦國虎視眈眈,一生都在立志強大趙國,過早經歷的世事,導致其內心深處仍然有優柔寡斷的一面,大兒子叛亂不僅不加責罰甚至想滿足其心願,將趙國一分為二,這也就奠定了他的悲劇!


歷史如明鏡


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的原因,根源就在立儲這件事上犯了渾。歷史上,因為立儲而產生的紛爭數不勝數。比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明朝的靖難之役,北京的朱棣趕走南京的建文帝。

趙武靈王雖然是一代英主,被翦伯贊稱為“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然而偉人也是人,在立儲一事上,他搖擺反覆,最終導致禍及自身。

趙武靈王活活餓死的事件叫做“沙丘之亂”。

當時,趙武靈王已經退位,禪讓給自己的幼子趙何,自稱“主父”,也就是皇帝的父親。

而原本的繼承人,應該是他的大兒子,趙章。

對於趙武靈王來說,似乎在立儲一事上,純粹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了。更令人無語的是,他的喜好不斷的變化。

先是因為寵幸趙章的母親,而喜歡趙章;後來又因為寵幸趙何的母親,而喜歡趙何,並把皇位禪讓給趙何;後來趙何的母親死了,他又覺得趙章很可憐,再對趙章關愛有加。

但是,他最後的對趙章關愛有加,也許未必就是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這時候,離開權利寶座的趙武靈王,可能又開始懷念權利了。

他試圖通過扶植大兒子趙章的羽翼,甚至為他討一個王位,來讓趙章和趙何逐漸勢均力敵,然後通過自己的斡旋、調停,最終實現自己的二次掌權。

但這一切都太晚了。因為國君趙何有一個非常得力的助手,就是相國肥義。肥義曾輔佐趙武靈王實現霸業,但是,肥義不事二主,現在他是趙何的相國,宣稱只忠於趙何一個人。

有了肥義的出謀劃策,趙何對於主父和兄長做了極其細緻的防備,讓他們沒有可趁之機。趙武靈王心生一計,給出了一個趙何無法拒絕的理由:兄弟倆陪他去趟沙丘,他要看墓地。

到了沙丘,趙章和趙武靈王住在一宮,趙何單獨住在一宮。趙章就以趙武靈王的名義,請趙何、肥義過去議事。

肥義自然是老謀深算,他阻止了趙何,單獨去拜見主父和趙章。並叮囑趙何,如果他沒有回來,說明自己已經被害了,要早做準備。果然,肥義在主父的宮裡沒有看到趙武靈王,反而是趙章和他的手下在,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了。

肥義被害,趙章派使者再次去請趙何,但是趙何已經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並不上當。使者在逼問之下,向趙何說出了內情。趙何這邊的李兌、趙成立刻出兵包圍了主父宮。

這時李兌的意見是,應該請示趙何下一步怎麼辦。趙成則認為,不應請示,因為國君很難作出殺死哥哥、父親的決定。於是兩人帶兵攻入宮中,殺了趙章,到這個時候主父也不能阻止了。隨後他們帶兵撤離,並且在外邊宣稱“後出來的人滅族”,於是宮中人全部逃了出來。

只留下主父趙武靈王獨自被困宮中,本來行宮就沒有儲糧,主父甚至把樹上的小鳥都掏來食用。圍宮長達三個月,一代英主趙武靈王就這樣落了個餓死宮中的下場。可嘆!



哇哦歷史


趙武靈王的結局歷來為人唏噓,武靈王胡服騎射對於中原文明以及後世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但其餓死沙丘宮完全是他自己造下的。

《資治通鑑》中對於其原因也有簡單介紹,先說一下經過吧。

當初,武靈王封長子公子章為太子,肥義輔佐。但後來,武靈王寵信後宮吳娃,為了她都到了好幾年不出宮的地步,後來吳娃生了公子何,武靈王愛屋及烏,愈加喜愛公子何,於是便廢掉了公子章,封為安陽君,封地於代,以田不禮為相輔佐,立公子何為太子。彼時,李兌肥義等人就已察覺公子章和田不禮並非好人,但並沒有採取措施。再後來,武靈王將王位傳給公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自己出宮到雲中九原等地,還到了秦國暗訪。

見到惠文王上朝,長子公子章要侍立於下,還得對自己的弟弟畢恭畢敬的,武靈王又於心不忍了,便想分裂趙國,封其為代王,但又猶豫不決。等到武靈王與惠文王來到沙丘宮,兩人分宮居住時,公子章與田不禮便以宮內有人作亂為藉口,以武靈王名義召惠文王入見,肥義先進而被殺。這時,公子成和李兌從封地帶兵趕來平叛,公子章失敗後進入沙丘宮被武靈王收容,但公子成和李兌將沙丘宮包圍,讓宮中的人趕緊出來,就是要追究公子章,但公子章死,二人擔心被清算而繼續圍宮,這樣,沙丘宮內沒有衣食,武靈王硬撐了三個多月,就連樹上的鳥窩都被掏來吃,最終被活活餓死。

《資治通鑑》中司馬光認為,正是武靈王想分裂趙國給兩個兒子,才導致發生了動亂。司馬光所說正中要害。其實,武靈王讓位給公子何,而自己又沒有完全退出,本來就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內亂,國無二主,如果再封一個代王,那麼趙國必會國將不國。

因此,說到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武靈王沒有將家事與國事分開,國事中摻雜了個人感情,無法釐清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