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角色成功成型

1


2017年《冒牌上尉》上演後,這部影片在豆瓣評分8.5,得到了戰爭歷史片粉的好評,並獲得了2018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最佳攝影獎。

劇中人物驚悸、恐怖、離奇的遭遇來自原型於二戰歷史真實事件。

影片中,德國戰敗前夕人心惶惶,民眾及士兵們對政府徹底喪失了信心。

影片的開頭一個叫赫羅德的士兵開始倉皇逃跑,憲兵隊的車一直追殺到樹林中,士兵們最後扣動扳機,萬幸的是他跳入一個洞中,逃過了一劫難。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赫羅德逃跑


後來在一輛廢棄的軍車上撿到了一套上尉的服裝,並對著後視鏡穿在自己的身上的一剎那,開始了他的“上尉”人生。

路上先是收編一個逃兵;

飢渴難忍中到了一個酒館,老闆態度冷漠,而他卻不慌不忙地記下了他的名字,老闆頓時慌張起來。

接著他說自己奉元首之名而來,代表國家,統計民眾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發放賠償款。

他“滿足”了民眾的訴求。因此得到了一餐免費的酒肉。

他剋制著很久也沒聞過肉腥味的飢渴,一塊塊切下,放進嘴裡細嚼慢嚥。

心中的角色決定了他所有的舉動要符合一個軍官。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赫羅德撿到軍官服


劇情在進一步發展。

裹著上尉軍裝的赫羅德,越裝越像,終於混進了“二號營地”——逃兵營,依靠這套上尉的軍服混上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逃兵、搶劫犯、偷盜者……越來越多,糧食本來就不多。

要如何處置這些逃兵?

當一輪又一輪在他的下令的屠殺過後,坑裡那些張大嘴呼吸的人們,被撒上一層厚厚的石灰。

此時,劇情達了高潮,原先可憐的他已經在那一次出逃時就已經“死了”,當面對著眾多逃犯時,他的“軍官”角色已經完美塑造成功。

我們再來回顧在電影開頭在車上撿到軍官服,試穿時在後視鏡看到著裝後的自己對威嚴和自信的渴望;

赫羅德剛穿上,褲腳過長,顯得那麼的不合身。

他找軍營裡的犯人改了褲腿,直到後來整件衣服看上去都像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了,暗示著從一個角色到另外一個角色成功的磨合。

從當逃兵被追殺到他在著裝軍官服裝的那一瞬間,一種高高在上的渴望,不斷地在角色”的暗示下變成了另外一個殺人不眨眼的角色。

《冒牌上尉》,於2017年9月7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雖然時隔兩年。

但我對這部電影對於主角人性的複雜挖掘程度High到極點的印象久久不能抹去。

這讓我們很容易想起小時候在野外玩的那些"打仗"的遊戲,雖然事先規定只能用泥團,一旦進入角色,我們都會進入所謂的“角色”全力以赴地去玩命夾雜小石塊,而這種結果往往導致雙方的小夥伴青鼻臉腫甚至“鬼哭狼嚎”地回家向彼此的家長們告狀。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二號集中營


2


1971年夏天,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發起了一場實驗。

菲利普和他的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座模擬的監獄。

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這個為期14天的實驗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另一組扮演囚犯,模擬監獄中的場景。

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獄警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讓囚犯們起床排隊站好,懲罰囚犯做俯臥撐。甚至還會騎在囚犯身上。

被折磨的囚犯們表現了種種情緒,換班的獄警十分憤怒,認為之前的獄警太過仁慈。

為什麼會這樣?僅僅是為了驗證自己樹立在囚犯們的心中權威,而把自己的“角色”賦予的權利充分地利用起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獄警的手段越發殘忍,而囚犯則不再反抗,言聽計從。

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流血衝突及事態失控。

最終,這場實驗於第六天被叫停。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他們在角色中無法自拔,難辨現實和虛幻。扮演獄警的人以為自己就是獄警;扮演囚犯的人以為自己就是囚犯。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斯坦福監獄實驗


明明是在實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入戲太深”。

網上有一個驗證過的“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1997年由梁朝偉主演,林國斌、吳孟達主演的《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轟動一時。

這是個“中西合璧”的詞語,“砌”是中文,“生豬肉”是英文charge(控告),合起來就是“找詞落實控告”,也就是“栽贓陷害使罪名落實”。

梁朝偉扮演的程安原本是一名報館記者,一腔熱血與正義,卻因此得罪“黑警”張耀祖。

張耀祖先是賄賂,給程安寄去5000塊現金及一塊金錶,卻被程安嚴詞拒絕。

之後,程安接連遭遇被開除,張耀祖的手下前往他家中搜查並被栽贓程安販毒被判入獄3年,在獄中受盡了欺凌。

這讓我們思考,真實的監獄中到底會發生什麼,就像一個程序,環境因素及角色一旦確定,人的種種行為就會代入角色去自動運行。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主角


3


網上有一個故事: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她難過地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在老師肯定的語氣中全班小朋友,只有有他表現最差;

然而她盡力剋制讓情緒穩定下來,說:“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同學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結果那天晚上,她兒子自己單獨吃完米飯。

第二次是上小學。

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差點暈倒。

但是在飯桌前她恢復了平靜:“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一下子舒展開來。

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每當遇到老師對兒子的批評,她都能以反常的思維引導,兒子進步巨大,直到有一天

當她兒子拿到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崩潰——

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

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最能欣賞我……”

從故事中教導都是進階引導式。每一步都以反常的思維給她的孩子定位了“另一個良好的自我”,激發了他向這個目標靠攏的潛能。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一個在老師眼中不斷顯現的差生,卻在媽媽的反常思維的鼓勵下不斷前進,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

小時候時,我媽媽一直用錯誤的方法,無論是在公眾場所還在熟悉的人面前在別人面前都說我老實膽小,這種過度擔心呵護的後果非常的嚴重,結果我真的膽小靦腆得有些過分;結果我真的變得誠惶誠恐,畏畏縮縮,生活中我總是變得那麼的不自信,甚至成年以後對有好感的女孩子也不敢去大膽的追求。

後來我們有了孩子,我們也總是沿續用錯誤的方法,當孩子不聽話時隨意就貼了一個標籤,總是說結果如何如何,他們就從那個標籤出發了。

生活中,只要有一些錯誤,我們都在有色眼鏡,嘲笑,責罵聲中完成了自己的“角色”。

當我們不斷地潑冷水,那顆燃燒的火焰的種子就熄滅了。

就是我們也沿著老方法,以為會有效果,直到第二個孩子,我們才果斷改用了方法。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4


旗袍先生崔萬志剛出生時,由於臍帶繞頸,導致他腦部缺氧,最終造成行走不便,語言不流暢,講話時的神態異常扭曲。

最近在抖音裡我刷到了崔萬志演講自己的勵志成長經歷。他說,出生的時候,媽媽難產,因為缺氧臍帶繞脖,大概十個小時沒有呼吸,沒有心跳,也沒有哭聲。村裡有個赤腳醫生,不斷地給他作人式呼吸,逮著他的腿,頭朝下使勁抖,才活了過來。

兩三歲的時候 ,媽媽對他說,萬志,你要記得,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你是幸運的,雖然你有一些不方便,但你要知道,既然你來到這世界上,你看到這麼美好的世界,看到藍天白雲,爸爸媽媽,爺爺,姐姐,你是多麼幸運,所以他一直認為,在人生的長大路途中是幸運的,而不是不幸的。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崔萬志一家


震撼於他所說的“媽媽說,反覆強調生下來是幸運”的,從考上新疆石河子大學經濟管理專業開始,讓他在人生的坎坷中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成功地成為名揚一時的旗袍先生。

而正是媽媽這種暗示“幸運”讓他一步一步的“複製”了每一次的成功。

看他在講話都艱難的情況下,還說自己是幸運的,而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拿出理由來訴說自己的種種不幸?

他還說小時候,記得小時候不會走路,他爸爸把他扛在肩膀上,村民故意開玩笑“這是誰家的孩子,怎麼這麼大還不會走路?”他爸爸平靜地說“這是我兒子”,當聽完爸爸講完,他感覺好自豪。話完,他又說了一句感動全場的話,如果你們有孩子,也請把你們的孩子舉過頭頂。

正是父母以愛的正確方式把他的人生一步一步地舉起到了人生的巔峰。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中的火焰。”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旗袍先生崔萬志


5


在真實的人生中,個體都存在各種差異,事實上我們都在某些狀態下徘徊或者前進,一直在各種漫天飛舞貼來的標籤中自我選擇和苦苦掙扎。

一個老師曾忠告過我,一個差生成績不好,沒有紀律,上課惡作劇,在屢教不改的情況下,先不要打罵,先設定一個小目標,先阻止他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一個已經很差的孩子,就要阻止自暴自棄,向更壞的方向發展,一個經常逃課的學生就要,讓他先不逃課;不遵守紀律的,鼓勵他次數減少,如果做到了,都是進步。

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不要希望他馬上會成為一個慈善無比的人,先想辦法讓他不再殺人;

一個娼妓,不要期望馬上變為一個良婦,讓她知道做賢妻良母的好處,先讓她接客一天比一天少;

不要期望幾十年的老煙槍馬上會戒掉煙癮。

一個煙齡達幾十年的成功戒菸老者告訴我,戒掉煙不是馬上就不抽菸,這不現實,否則過幾天,煙癮又會死灰復燃,最好的方法是是每天減少一部分,最後達到戒菸的目的。

每一步都以反常的思維給自己定位“另一個良好的自我”,暗示自己向這個目標靠攏。

人在某些程度上的進步,對於一個人可能一瞬間就能超越,而對於另外一些人可能要拼盡全力甚至一生才能獲取。

也許我們暫時無法相比其它人,但要確信,我們離別人給打的標籤越來越遙遠。

網上有一個感人的段子:

在時間上,紐約走在加州前面三個小時,

但加州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了CEO,

卻在50歲去世了。

也有人直到50歲才當上CEO,

最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

而別人卻早已結婚。

奧巴馬55歲退任總統,

而川普卻是70歲才開始當。

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每個人活在自己的時空,活在某個狀態下,是前進,還是後退,正面臨選擇或者在人性的某一個狀態。而我們一個溫暖正面且適度的一個標籤就有可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看完《冒牌上尉》,明白人性的真相:“主角”是由“標籤”塑造的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