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對《法華經》的開示

如來一代所說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隨機施教,對病發藥。及至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示本壽量。舉手低頭,皆成佛道。治世語言,皆順正法。即一切法,顯示實相。即所迷心,示覺道體。凡一代時教之所以然,皆悉顯闡贊導,徹了無疑。普令上中下根,悉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暢佛出世本懷。猗歟妙哉。故其義理深固幽遠,不易測度。


傳至震旦,千餘年來,注者雖多,唯天台智者為得其宗。故以五重玄義,總釋經題。以因緣,約教,本跡,觀心,消釋經文,名為文句。可謂無義不顯,無機不被矣。又以止觀,發明行相。俾法華教行理三,徹底圓彰,了無餘蘊。以故在昔依之而修者,得道如林。至唐而荊溪尊者,以三大部文理深邃,不便初機。乃於玄義,文句,止觀,各撰註釋。註文句者,名文句記。昔者經疏記三,悉皆各行。初學閱之,頗費心力。宋四明道威法師,撮取文句及記,揉而錄於經文之下,名為入疏。俾學者不勞遍翻,即得明瞭,其利大矣。因茲流通中外。

印光大師:對《法華經》的開示


元明以來,中國失傳。清光緒末,式定大師,請得東洋宏教書院新印藏經,內有此書。因交金陵淨戒寺滅盡師洋數百圓,令其刻板。滅師分作二十卷,樣本通皆寫完校訖。只刻成六卷,而滅師謝世,因擱置數年。(光)於民國八年,因刻安士全書等,自普陀來維揚,方知其事。意欲續成,苦無財力。有張瑞曾居士者,宿植德本,篤信佛乘。頗傷世道人心,日趨日下。謂非如來大法,莫能挽回。故於戒殺放生之事,則實力奉行。於戒殺放生之文,則多方流通。

以及種種勸善格言,皆不惜巨資,刊刻傳佈。唯欲同人,共推乾父坤母之心,各懷民胞物與之念。必期於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同登壽域,鹹沐佛恩而後已。聞(光)至揚,頻來見訪。因以此告,企其成就。彼欣然允許,令(光)任其校對。奈其書傳久,錯訛甚多。初未詳視,意謂滅師校過,當無大訛。及刻出再校,方知遺漏甚多。因按文句及記,為之改正。其中每有字句不甚圓潤,似欠似贅,而於大意無所妨礙者任之。以板已刻成,不便修治耳。

所願閱是書者,各於自己一念心中,直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則不負自己本具佛性。亦不負如來說經,智者造疏,荊溪述記,威師匯入,以及式定大師,瑞曾居士等流通也。刻既竣,遂敘其緣起雲。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法華入疏序”


法華一經,義理宏深,功德廣大。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之記。而散心念佛,及舉手低頭之善,亦作未來成佛之因。開跡顯本,示如來壽量無邊,而本地眷屬,及大士利生妙用,亦得跡本徹底全彰。普令一切眾生,同知永劫輪迴之幻苦,本具佛性之真心。從茲上慕諸聖,下重己靈,信願唸佛,求生西方,以期永離五濁,速證無生,如藥王本事品所明。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作九界眾生之善導,其為利益,非佛莫知。以故凡讀誦受持書寫流通者,其功德亦非世間凡夫二乘所能測度也。

餘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凡讀誦受持書寫之人,必須淨身口意,竭誠盡敬,如忠臣奉明主之聖旨,孝子讀慈親之遺囑,敬恭寅畏,不敢怠忽,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矣。若或漫無敬意,任性褻瀆,亦如近世儒者之讀儒書,絕無對越聖賢,不敢自安之想念,雖亦可以種未來得度之善根,其褻慢之罪,殊非淺鮮,固不可不為注意也。因契誠居士曹崧喬,敬寫此經,欲後之讀誦受持者,鹹得真實利益,祈餘略序其意,故書此以贈之。若不以吾言為謬,其所得之益,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法華經寫本序(民二十二年)”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但宜尊重《華嚴》,不可小視餘經。以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經體故。《華嚴》之大,以其稱性直談界外大法,不攝二乘等故。《法華》之妙,在於會三歸一,開權顯實,開跡顯本處故。臺宗謂《法華》純圓獨妙,《華嚴》猶兼乎權。(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然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修禪宗者贊禪宗,修淨土者贊淨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印光大師:對《法華經》的開示

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書,可以包括無餘。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則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者,有由來也。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於婆沙,謂易行道,速出生死。則往聖前賢,人人趣曏者,豈徒然哉。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唸佛法門之註腳也。不但此也,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淨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廣說其可盡乎。言一言統攝者,所謂淨也。淨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於六即佛頌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一偈者,贊佛偈也。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盡舉也。一書者,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樑,言言為蓮宗之寶鑑。痛哭流涕,剖心瀝血,稱性發揮,隨機指示。雖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捨此則正信無由生,邪見無由殄也。就中最要者惟要解。而初心入門,斷疑生信,作險道之善導,示寶所以必趣者。天如或問,妙葉直指,尤為破堅衝銳之元勳也。須知淨土法門,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無礙之法界也。讀而修者,切不可執理廢事。倘一執之,則事理兩喪。如人知意根最勝,而廢棄五根,則意根亦無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無過。所謂淨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圓融,即契本體。早知師已飽餐王膳,而猶汲汲於獻芹者,不過表窮子思歸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謗法之愆尤也。

與悟開師書《增一》


印光大師:對《法華經》的開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