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漁家傲記夢》中的詞句。大多數的詞解將此處的三山釋為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傳為神仙居所,尤其讓人神往。故而,欲問三山何指?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以為是蓬萊、方丈、瀛洲,大多忽略了三山還是福州的別稱這一事實。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關於三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道山亭記》一文中這樣寫道:“福州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程師孟)為是州,得閩山嶔崟之際,為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三山呈品字形鼎峙佈局,越王山在北位於城市一環和二環之間,九仙山、閩山並列於南,居於市中心。唐末五代梁開平二年(908)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三山全部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風貌。三山成為福州城主要標誌,並由此成為福州的別稱,以至於地方誌書的書名也以三山指代福州,這部地方誌就是《三山志》,該書於宋代淳熙九年(1182年)成書,故而又稱為《淳熙三山志》。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三山做為福州的別稱,在古代特別是宋代較為常用。如文天祥的《後序》第五段:“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此處永嘉即今溫州,三山自是福州。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漁家傲記夢》寫於建炎四年(1130年),正值“靖康之難”之際,華夏民族經歷了一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從北而南的大撤退,福州此時成為了後方疏散地,安置了大量的移民。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宋朝首都東京,虜走徽宗和欽宗。這一年,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年號為建炎。中原陷落後,原奉安於東京太廟的七祖御容塑像隨後遷到福州,供奉在開元寺內。寺院專門闢出供奉御容的七個殿堂,稱為“啟運宮”。此外,趙宋皇族的西外宗室人員也全都碾轉遷到福州定居,這些宗室人員住在今鼓樓區尚賓路附近的敦宗院內。管理西外宗室的西外宗正司也建炎三年(1129年)遷到了福州,設在開元寺的太平院。根據相關史料,無論是護送御容,還是西外宗人員入閩,都是走海路坐船從東海到福州的。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兵進犯越州(今浙江紹興),宋高宗趙構南撤,先是到了明州,然後到溫州等地。李清照在隨著逃亡的難民離開建康, 為了洗刷“玉壺頒金”之誣,一路追尋宋高宗的行跡。她先後經越州、明州、奉化、嵊縣等地,在黃岩僱船走海路到達台州章安,建炎四年二月轉隨御舟船隊到溫州。此時,一路尋找君親的李清照探聽到夫家人在福建的消息:丈夫趙明誠的二哥趙思誠在福建任職;小姑也已帶著三子二女到了福建。於是暫泊溫州的女詞人萌生了去往福建的念頭,在心中回答天問"歸何處"時,吟唱出“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邁詞章。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