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於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佔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穀、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歷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座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戰國時代最後的合縱家龐煖,最後一次發起合縱五國伐秦

龐煖(生卒年不詳),一作龐煥、龐子、龐援(“煖”即現在常用字中的“暖”),《史記索隱·廉頗藺相如列傳》誤作為馮煖。戰國末年趙國將領、縱橫家,曾擒殺燕將劇辛以及合縱五國伐秦。戰國時期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五國伐秦。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龐煖像

論兵靈王

龐煖最早的記錄在趙武靈王時期,根據《鶡冠子》記載,他師從楚國隱者鶡冠子,曾與趙武靈王論兵法。趙武靈王問他不戰而勝之道,龐煖對以大上用計謀,其次因人事,其下戰克。用計謀則是使敵國君主昏惑,國家混亂,因人事則是買通敵國之人,使國君不得實言,待敵國已亂,則興戰可攻克。小國可勝大國,便是依靠夜行陰謀之術。他還以趙國奠基人趙襄子為例,講聖人更應“昭然獨思,忻然獨喜”,戰爭前要謀劃充分(《鶡冠子. 武靈王》,原文為“龐煥”)。此時年輕的龐煖已熟諳陰謀與兵法,趙武靈王對他也頗為欣賞,可惜趙武靈王亡於沙丘之亂,可能在這個時候,龐煖出走到了齊國,因為《戰國策. 齊策四》中,出現一位叫“馮諼”的奇人(“馮”與“龐”古音相近,此處有參考憂容童子《【戰國奇人錄】最後的縱橫家:龐煖》一文)。

也就是說,在前3世紀初,龐煖已經成年並受到武靈王的重視。武靈王是一個招攬人才很開明的人,以個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名將名臣彙集趙國。但是沙丘一亂,人心四散,樓緩、樂毅、富丁、劇辛紛紛離棄,這也是趙國人才任用沒有形成一種良性制度的體現。依據龐煖論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確定他的出生時間約在前320 年左右,他可能比後來出現的趙奢、廉頗、藺相如、樂乘等人都要年長。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趙武靈王

沙丘之亂

趙國公子成、李兌當道,不久公子成老終,趙國為李兌把持。像龐煖那樣一大批曾經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擠,此後五十多年間不再見到這位年輕人了。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時,已經是一位垂垂老人。這五十多年間,龐煖的行跡無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隨了鶡冠子繼續鑽研學問去了。鶡冠子是楚國人,曾經也是武靈王帳下紅人,故趙武靈王表武士以鶡尾,豎左右為鶡冠。沙丘之亂後,鶡冠子、龐煖師徒倆就回到楚國,隱居深山,潛心修學。鶡冠子主張道家言,《漢書·藝文志》中有道家《鶡冠子》一篇,同時鶡冠子也比較關心政治、軍事、人生等問題,在繼承道家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學派的觀點有所發展,這與戰國後期出現了很多兼收幷蓄大家的趨勢也是符合的。龐煖跟隨鶡冠子修行,當然經常論對,所以後來鶡冠子、龐煖的門人完成《鶡冠子》一書時也就經常通過他們兩人問答的形式來闡述。在此期間,龐煖可能也開始著書,《漢書·藝文志》中兵權謀家有《龐煖》三篇,縱橫家中也有《龐煖》二篇。可見,龐煖應當是一個既通兵法、縱橫之術,又通黃老之說的人,他比老師鶡冠子更接近於雜家。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龐煖復出

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是為趙悼襄王。此時趙國兵權掌握在老將廉頗手中,悼襄王試圖廢去他的兵權,而任命長期擔任廉頗副手的樂乘為將。廉頗還是沒能改去那種驕傲的秉性,拒絕交出兵權,趕走了樂乘,後來自己也畏罪潛逃了。這樣一來,趙國一下子少了兩位大將,再加上前264年左右趙奢病故,邯鄲之戰中藺相如去世,趙國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到了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邊守將李牧率軍攻克了燕國的武遂(今河北武強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門、雲中各郡尚需要將領駐兵防守,李牧無法回到邯鄲長期擔任趙軍統帥。

正在這個時候,不知道是誰想起了已經年近八十的“老不死” 龐煖,於是向悼襄王舉薦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立刻接見了老龐煖,並向他討教了治國之道,龐煖年雖老邁,但思維敏捷,順暢的回答了悼襄王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兩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隨即任命龐煖為統帥。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大敗燕國

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今王喜完全沒有吸取當年慄腹喪師六十萬的慘痛教訓,又詢問大臣劇辛能否趁趙國換帥之際撈他一把。這個劇辛也不是一般人物,當年在趙國也曾服侍過武靈王,他是法家的代表,又著作《劇子》(又稱《處子》)九篇。沙丘之亂後,劇辛聞得燕昭王思賢若渴,便前往輔佐,和郭隗、樂毅、鄒衍齊名。在燕國他可能實行了一定的變法圖強,所以後來燕昭王的國力才會如此之強。聯軍破齊前夕,劇辛作為燕國的使節和鄒衍一起遊走各國,達成對齊國的包圍網。聯軍大敗齊軍於濟西后,劇辛曾經和樂毅爭論過是否要進一步攻入齊國腹地的問題,他主張逼迫齊國割地,獲得實際利益,說明他是一個比較謹慎小心的人。四十多年過去了,劇辛也可能由於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擠而沒有繼續得到重用,但是這時他重新得到了今王喜的賞識。也已經七十多歲的劇辛,憑藉著自己當年與龐煖共事時的印象,對龐煖做出了評價,他認為龐煖是“易與”的。於是,燕國即以老劇辛為帥,南下攻打趙國。

這正是龐煖第一次帶兵實戰的機會,也可以讓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孫武型的奇才,還是趙括型的紙上談兵之人。雙方的交戰狀況不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劇辛對龐煖錯誤的估計斷送了燕軍二萬將士的生命,也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會進步的,五十多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改變會是驚人的。也許劇辛臨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幾年死去多好,這樣他就是一位將以盛名流傳後世的人物,然而現在卻落入笑柄。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戰前地圖形勢

合縱攻秦

公元前243年,心灰意冷的信陵君魏無忌在酒色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老霸主”魏國也失去了最後的頂樑柱。

被信陵君壓了好幾年的秦國終於鬆了一口氣。出關,東征!

魏國在秦國連續進攻之下,喪失大片土地。魏景湣王感到單憑魏國,難以抵擋秦軍。接受大臣建議,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再建抗秦合縱。在春申君與龐暖的鼎力斡旋下,除齊國偏安東海不願捲入外,楚、趙、魏、韓、燕五國秘密達成合縱攻秦盟約:以楚王為縱約長,以龐煖為聯軍統帥,立即聚兵攻秦。

龐煖對燕國作戰的勝利不但穩固他在趙國的地位,也使趙國重新贏得了在列強中的威望。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終於達成,龐煖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聯軍統帥。這次合縱除了一向“謹事秦”的齊國和剛剛被打廢的燕國沒有參加外,三晉、楚國以及小國衛都參加了。五國聯軍於前241年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在當時恆山一帶)。龐煖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可以出其不意。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今陝西臨潼北)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這已經是咸陽的大門口了。呂不韋分析聯軍情況,楚軍遠來,軍士疲憊,戰鬥力不強,但楚為大國,影響較大,如楚軍戰敗,則聯軍必不戰自潰。他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於防範之機,突襲楚營。楚軍偵知,自行東撤,此後便遷都於壽春。四國軍隊聞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煖只好應允。於是,韓、魏、衛之軍也都回國。龐煖怒齊附秦,同時消除無功而返的結果,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趙國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後迴歸趙國。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秦軍為了懲罰魏國借地攻秦,大軍一舉出關,攻下了魏國河內重鎮朝歌。魏國震恐,立即對秦國單獨議和撤出合縱聯軍。秦軍掉頭南下,楚考烈王大是慌亂,立即接受一班元老的“避秦遷都”對策,將國都遷到了壽春,楚國後期都城之一,今安徽壽縣一帶。都城名字仍一如既往地叫做郢都。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蕞之戰

大敗秦國

由於趙國是這次合縱的主謀,所以成為秦國反擊的首選。同時,又因為龐煖發洩怒氣於齊國,也要防範齊國的報復。所以,悼襄王五年(前240年),趙國令將軍傅抵率軍駐紮平邑(今河南南樂東北),又令將軍慶舍率領東陽、河外之師防範黃河一線。這些都是為了防止齊國的反撲。當年,秦國的軍隊也開進了趙國。秦軍分兩路:一路由名將蒙驁統帥,北出太行,攻打趙國的龍(今河北行唐)、孤(今河北行唐北)、慶都(今河北行唐附近),試圖切斷邯鄲周圍地區與北方代、雁門的聯繫,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鄲。另一路則由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成蛟率領,預期從上黨的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東出太行,直逼戰國都城邯鄲。之所以讓成蛟統帥大軍攻打邯鄲是因為他曾經在趙國擔任人質多年,對於邯鄲周圍的狀況相對熟悉。不過,秦國似乎錯信這位年近十八歲的王弟,他率領的大軍在屯留長期逗留,止步不前。這就造成蒙驁的北路大軍變成了孤軍深入,趙國可以充分騰出手來殲滅北路的秦軍。於是龐煖親率大軍北上打擊蒙驁。蒙驁軍隊結寨於曲逆(今河北順平)西南的都山。龐煖認為:都山之北惟堯山最高,登堯山可望都山,宜往據之。於是使扈輒率兵2萬先行,軍至堯山,先有秦兵4萬在堯山駐紮,被扈輒衝上殺散,趙軍確立了堯山的據點。蒙驁令張唐帶兵2萬前來爭山,龐煖大軍亦到,兩軍在山下屢戰。扈輒在山上舉紅旗為號,張唐往東,紅旗東指,張唐往西,紅旗西指,趙軍潮水般向紅旗指處圍裹。龐煖激勵將士:有擒得張唐者,封以百里之地。趙軍個個奮勇爭先,張唐奮力衝殺,卻不能透出重圍。這樣的險境還是張唐第一次遇到,此後對他造成了長期的心理障礙,他對於趙國的畏懼一直到甘羅勸說後才有所削弱。危急之時蒙驁領軍殺到,救出張唐,同回都山大營。這時成蛟一路仍然沒有動靜,蒙驁見形勢不利,只得撤退。龐煖派兵埋伏於太行山密林深處,亂箭射死蒙驁,秦軍大敗。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趙國滅亡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次合縱,在秦國最低谷的時期悄無聲息地瓦解了。在群雄角逐的複雜環境中,充分運用外交與軍事相結合的合縱或連橫戰略,使戰略發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國合縱攻秦失敗,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只顧暫時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聯合。秦國改革徹底,國富兵強,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再結合連橫戰略,獲得最後勝利。特別是“遠交近攻”這一戰略,對最後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沒有實力的外交,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戰爭勝利。

從此,山東各國再沒有實際的合縱抗秦軍事行動了。(後來趙、燕、楚、越四國曾有形成合縱的態勢,但是被秦國姚賈破壞,死於襁褓之中。)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想要親政,嫪毐叛亂,秦國內亂。然而趙國沒有趁機聯合其他國家再次攻秦,而是趁機對國力很弱的燕國動手。等秦國內亂穩定後,秦王政派王翦、楊端和、桓齮三路聯合攻打趙國,藉口就是救援燕國。結果趙國雖然得到了北方的幾個城,但是南方跟西方大量的土地都被秦國奪走!

由於龐煖這次戰略上的錯誤,致使趙國更加虛弱,趙悼襄王因此鬱悶而終。龐煖本人也因為年事已高,加上這次的策略失敗又氣又急,也一命嗚呼了!龐煖他沒有像趙武靈王那樣讓趙國崛起,也沒有像李牧趙奢廉頗一樣扛起守護趙國的任務,他有的只是在趙國這棟將傾大廈下的苦苦支撐,為黃昏的天空點綴上紅霞,成為最後的餘暉,當然他更令我欣賞的是他五十年如一日對趙國的忠誠,他有著作為一名將領最重要的愛國之心!

前228年邯鄲城破。6年後,流亡的代王嘉被擄於秦軍,趙國徹底滅亡。下一年即前221年,秦滅齊,中國歸於一統。

天蚨園之龐煖——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家,80歲出山合縱五國伐秦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