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說出“叱叱束束”四個字,東方朔便猜到四十九顆棗,夠聰明

漢武帝一即位,就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頒佈詔書,下令百官“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凡是品行端正、文筆過硬或有特殊才能的讀書人,只要有好的治國方略,能夠指出朝政的得與失,敢於直言不諱的才能,皇帝都會重用。


漢武帝說出“叱叱束束”四個字,東方朔便猜到四十九顆棗,夠聰明


漢武帝的詔令看似寬鬆,其實審視極為嚴格,如果是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的,馬上捲鋪蓋捲走人。對於如同“過江之鯽”的求官者,漢武帝示下九個字:“其不足採者,輒報聞罷”。

這個時候,長安城來了一位相貌俊偉、高大帥氣的年輕人,出手就是大手筆,給皇帝送來了“三千奏牘”,這人就是東方朔。

別人上疏,只是一捆簡牘,或者一卷帛書,原則是言簡意賅,不然皇帝沒有耐心看下去。東方朔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三千簡牘”大概是用牛車來過來的。沒成想,漢武帝不但沒有惱怒,反而字句細讀,讀了多久呢?《史記》中的記載不免有些誇張,“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意思是說,皇帝從一堆簡牘的上面開始看,一捆一捆地打開,而不是從中抽取來看。還每每在竹簡上做標記,寫批示,足足看了兩個月。


漢武帝說出“叱叱束束”四個字,東方朔便猜到四十九顆棗,夠聰明


東方朔在“三千簡牘”之中當然不會忘記放一份簡歷,不然漢武帝知道他是誰啊?這位“狂人”的簡歷自然也不凡。

“微臣東方朔年少時父母雙亡,是兄嫂撫養成人。十三歲時開始讀書,歷經三冬,文史通讀;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能背誦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子兵法》,排兵佈陣、將令指揮無所不通,同樣能背誦二十二萬字。”

換作今天,哪位老闆看到這樣的簡歷,肯定嗤之以鼻,丟到一邊,此人太狂妄、太能吹牛。可這位東方朔偏偏就打動了漢武皇帝。如今這“三千簡牘”的內容已無法考證,到底有什麼“治國方略”、經典大論不得而知,但能被皇帝看中,也必有出奇之處、可取之處。而歷代對東方朔的評價都稱他能“吹牛”確是共識。


漢武帝說出“叱叱束束”四個字,東方朔便猜到四十九顆棗,夠聰明


東方朔的簡歷不僅把自己的學識“吹”得天花亂墜,還附上了一份“自畫像”,因為那時沒有照片,這份“畫像”就很管用,他的長相如何呢?

“微臣今年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懸珠,又黑又亮。牙齒整齊潔白,猶如雪白的貝殼。我的勇猛猶如秦武王時的孟賁,敏捷如同春秋時的追風勇士慶忌;廉潔好比齊桓公的大夫鮑叔牙,忠信就像誓死不逃的尾生。”

東方朔的言辭毫不謙遜,過高地稱譽自己,漢武帝沒有加罪,沒有驅逐,而視為“奇人”、“高人”、“狂人”,令東方朔待詔公車。

東方朔狂傲、不羈,但能夠博得賞識和信賴以全依仗他的聰明,和他與漢武帝之間的“心有靈犀”。


漢武帝說出“叱叱束束”四個字,東方朔便猜到四十九顆棗,夠聰明


據記載,有一次,上林苑總管送來一筐棗兒,漢武帝嘗過之後,數了數棗子的數目,讓人叫來東方朔。漢武帝用木杖在門檻上敲了一下,又說道:“叱叱,束束”,然後指了指蓋得嚴嚴實實的筐子。

東方朔眨了眨眼說道:“聖上,您這框裡裝的是上林苑摘來的棗子,一共有四十九顆。”在場的人面面相覷。

東方朔解釋道:“聖上用木杖敲門檻,雙木相合乃為‘林’,而又是聖上您敲的,這不就是上林苑嗎?您又講了‘叱叱’,是七七四十九,束束相疊便是棗(繁體為棗)。”

漢武帝時料定東方朔是一定能夠猜到的,才出了這麼一道謎語,真正的用意不是要表現東方朔的聰明,而是要告訴在場的各位,皇帝有多瞭解東方朔,真正的聰明人是聖上。而東方朔也確實夠聰明,與漢武帝演了一出默契的“雙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