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虛擬世界確實能包容很多人,尤其是像我這樣的,沒有過硬的學歷,沒有錢,沒有女朋友,沒有房子,不知道該如何去有尊嚴地生活。

似乎只能像只漫無目的小獸,躲隱在現實中,藉此逃避殘酷的生活和無端的聊賴和寂寞,獲得內心的一點平靜。

90後,被稱為最不安的一代。我們經歷了數字媒體轟炸、網吧橫行、電信傳銷的騙局以及那數不盡的思想空洞焦慮的年代。

依稀還記得那個同班的網絡小說迷與眾多遊戲患者;滿滿的回憶都是再和家長和老師們的鬥智鬥勇。

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逃避現實,最後發現只是在屈從於它的殘酷而已。

網絡和自由成為我們90後的代名詞。

享受,一場基於自由的變革民眾的“逃困”創造。

我們的時代就是吳曉波書中的《激盪十年》,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的時候。這是一個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所推動的過程,是一場民眾基於自由的創造。主題就是破舊立新,而這破壞本身是站在道德一邊,具有正義性的。

正如當年的吳曉波演講中回憶一個官員說的那樣“一切的變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為此朱鎔基總理還特意為此還有一個批示,專門探討這件事情。

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吳曉波

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外來思想、文化和科技大量湧入的年代。跨越了“野蠻生長”的“諸神誕生”,也經歷了國家法制干預的“諸神黃昏”。

舊思想和價值觀的否定以及對於新思想過度崇拜。“反孔對儒”歌頌“狼性”,舊的體制已經被打的支離破碎,而新的還沒有建立。

個人在這場運動中,此起彼伏漂浮不定,想要跟隨形式,來一場絕跡的“脫困”之旅,又恐體制和群眾的擠對和汙罵。

對於金錢權勢的渴望,又受制於傳統的道德和儒性的軟弱謙虛美德的綁架。

對於100年錢的美國,有人這樣說:“美國普遍存在的極端商業活力,近乎瘋狂的求富慾望,正是美國社會改善和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說:“在人們高漲的,從未有過的消費熱情背後,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從和冷漠,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什麼都不相信,除了已經到手和即將到手的個人利益。”

到底誰錯誰對?但是對於我們今天的中國,這樣的情形相比較於過去的“老大哥”美國更是顯得撲朔迷離,令人揣摩不透。

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古國,傳自遠古,一直源源不斷。能走到今天的位置,本就是一件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和揣摩。

中國人的思想,連我們自己中國人都猜測不透,更何況是外人呢?不過我們這一代90後的那個時候。

是一個追隨自由和明主,強調自我與現實。渴求“詩與遠方”的特立獨行的生活,現實和理想的強烈不對調。

沒有方向,隨群體文化,人云亦云,但一安靜下來,又被無端的恐懼和空虛埋沒。

讓互聯網虛擬數字世界趁虛而入,並得到我們這些年輕一代人的極度擁護,令其在這塊大陸上快速崛起。像是諸如馬雲、馬化騰、劉強東等人。

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互聯網娛樂碎片時代。

成功的讓一場以享受為核心的數字遊戲,碎片娛樂正式打響併火紅至今。

舒適意味著喪失,碎片永遠只是碎片,不可能拼接成為一張完美的藍圖。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自己身邊或者是耳聞目睹的陽光“泡吧”少年,父母長輩多少希望變成了失望,從失望變成了絕望。

這樣的新聞和悲劇,再過去不斷的被重演,一度的都已經被我們所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終身成長詞典》中說:舒適會帶來思想上的懶惰,行動上的停止,作風上的懈怠。

剛剛看到這句話不以為然,不懂其義。直到想起了我們這一代人身邊的“泡吧”少年,才深感其義。

享受太過於容易得到的身體和心理的快感,只會不斷的滋生自我的惰性,變得無所作為,慢慢的雖然不是絕症,但它的危害卻遠勝於絕症。

因為疾病可以剝奪我們身體上的舒適變得疼痛,甚至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我們的心靈還是健全的,依舊會煥發生的希望,和對於好的追求。

還有我們現在最為流行的線上碎片化閱讀和學習,速度相對應於過去,卻是是一日千里。

但是隻要你仔細想想,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習,一下子就會發現,我這一天天的好像懂了點什麼,但是細想又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雜亂不說,連人家說了什麼,三分鐘後就已經忘的一乾二淨。

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迷茫孤獨的難於消除。

正像最近在網上紅的一塌糊塗的一句話“懂了許多道理,卻無法好好的過好人生,衝突模糊,一片混雜”。

急功近利,學的永遠是表面,看到的都是碎片,不去深思自我,觀摩條件,意味的學習還不如不學。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現實眼前的自己身上。

懂得道理”與“過好人生”,就像懷揣著一本漢語字典和寫出《紅樓夢》的差別。

碎片和完整的藍圖,隔得不只是雲泥之別,還有眼前的你無法跨越的“時空”。

太過於讓自己放縱於眼前的空洞娛樂和焦慮的上躥下跳,投身於碎片化的皮毛。那都只是停留和倒瀉的狀態,結果不會很完美的。

最多隻是再感動自己,說著自己多麼的努力把自己變好。如何的凌晨兩點半閱讀和拼勁,假使這些有用的話,那麼富士康的員工,那遠遠的比你要努力的多的多。

我一直認為,太過於放縱投於娛樂虛擬或者焦急的努力都是沒有絲毫的作用的。我喜歡現實的艱難和質感,起碼踏實也能夠是我跳動的心歸於平靜。

如何在焦慮橫行中,尋到安穩與平靜,把自己過好?

白巖松對於現在的社會在《幸福了嗎》一書中說:“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不平靜,就不會幸福。平靜才是當今真正的奢侈品”

上世紀因為舉國動盪,民眾在戰火中尋求生的希望,生存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目標。而現在我們生活在民族富強的時代,要的不是隻停留在生存的原始狀態,而是生活,精神上的物質追求。

但是可悲的是,許多人還依舊停留再過去的物質生存。願意犧牲一切尋求物質上的滿足,以得所謂的“幸福”。

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白巖松

急功近利在社會上蔓延傳開,就好比病毒一般,尤其是在這幾年互聯網的全面覆蓋,自媒體的無數種可能。

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學習上,方法論和技巧論是我們大眾一直追求的主題。

從我們的應試教育的標準答案到網絡紅人明星大咖們的財富成功之談。起熱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靈魂知識經典,成為當世不二的暢銷奇蹟的另類。

世界是變化的,唯一不變的只有改變本身。所以成功的經驗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唯一不變的只有認清自己和這個改變的世界。

像斯賓塞·約翰遜創作的那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嗅嗅和匆匆一樣。雖然頭腦不靈光,但是隻要雙腳踏實了大地,時刻觀察著世界的每一個變化,不斷地和過去對比,問自己,今天和昨天又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用行動來應正自己的觀察和猜想,奶酪的大門才會永久為自己開發。

從“桃園”到“苦嶼”,迷失青年的“流量”焦慮

幻想和藉口,只是逃避責任的理由。

英國人寧願花高價聘請德國人也不願意用廉價的多來用中國人,為什麼?

他們的答案就是因為中國人“太聰明”,藉口不斷,幻想總能把天填滿。

不要讓自己成為時代的無頭苦躥的“流量”,生命就應該踏實一點、“笨拙”一點、勤奮好動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