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囤積癖—家有寵物和孩子的要注意了!


寵物囤積癖—家有寵物和孩子的要注意了!

全家春遊,遇到一條蛇,大家尖叫著逃開,小兒子雖然也跟著大人跑了,但心裡總惦記著那條蛇。中午野餐,他趁大家不注意,回到蛇待的地方,吃驚地發現那條蛇還在——蛇張嘴看他,眼睛忽閃忽閃的,“原來它在等我……”這孩子長大後不愛女人,沒有社交,也沒有家庭,一輩子只和各種各樣的蛇相伴終身。

這是發生在美國辛辛那提(Cincinnati)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孩子喜歡寵物很正常,但如果喜歡到痴迷的程度,有了寵物的感情依賴,把它當成朋友而忽視正常的人際交往,則要引起家長的注意。這樣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家庭條件也不愁他吃穿,但內心裡實際上他可能缺愛,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有陰影。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內心上渴望社交、和異性相處,但沒有相關的能力,容易被人看做怪物,甚至遭受校園凌霸的侵害,結果心靈的大門關閉,自願成為異類的,和寵物成為朋友,當自己的寵物不在身邊時,他們就會深感孤獨、煩躁或者極度不安。

這方面發展到極致的就是“動物囤積癖”——寵物養了一隻不夠,兩隻、三隻、一群……他們飼養寵物,超出正常需求,甚至沒有能力照料它們,但仍然不嫌其多,看到有自己喜歡的寵物就想收留。心理學家以為這就是一種強迫性的行為,如果不加干預,就會導致比較嚴重的人格障礙。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有一部叫做《For the Birds》的紀錄片,講的就是動物囤積症患者的故事。主人公凱西(Kathy Murphy)對人漠不關心,但在後院裡圈養了一大群雞鴨鵝,她不是為了吃或者買,她是把它們當寵物養的,公雞打鳴、鴨子嘎嘎叫,周圍的鄰居受不了,美國愛護動物協會的“防止寵物囤積小分隊”出面才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是英國女人琳恩,她從小痴迷狗狗,她的嫁妝裡就有一條狗,離婚的時候家裡的狗狗已經超過20只。到最後從臥室到廚房擠滿了大小不一、各色品種的寵物狗五六十隻,為狗子們的口糧,她每月平均花掉1000英鎊左右,但仍然有不少狗狗捱餓。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提出控告,琳恩還聘律師辯護:“雖然有點超過了我的掌控範圍,我有點動物囤積症,但我不是虐待動物,我也不是故意為之。”

不過最後琳恩還是被法院判了21周的刑罰,罰款5萬英鎊,並且規定她以後再也不能飼養任何動物。

別以為這都是發生在國外的事情,我們現在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也越來越多,但平時要留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對寵物的喜歡超出了正常的程度,甚至有“寵物囤積癖”的徵兆,那就要引起重視,要請專業人事進行心理疏導,不然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