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銀行的風險與應對

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其嚴重後果正逐漸浮出水面,企業停工、失業增加都對中國銀行業帶來嚴重的威脅。安邦諮詢(ANBOUND)曾警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之下,整體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所面臨系統性的風險仍然在集聚。隨著近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長期積累的問題可能進一步加劇,中小銀行的風險會首先暴露出來,給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帶來衝擊。

就疫情帶來的宏觀環境變化而言,經濟停滯帶來企業經營困難,可能導致銀行大量信貸資產質量下滑,同時,失業的增加也會帶來零售信貸資產違約的增加。在逆週期的情況下,宏觀環境和政策的變化導致銀行業息差縮窄,這些是整體銀行業共同面對的外部問題。就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的中小銀行而言,其承受的壓力自然更大,更容易出現問題。

其實,中小銀行風險的加劇並非短期才有的。近年來,以包商銀行、恆豐銀行、錦州銀行為代表的區域性銀行的爆雷,已經說明了中小銀行問題帶來的局部性風險的蔓延及其產生的嚴重後果。去年11月央行發佈《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就已指出,“穩妥化解中小銀行局部性、結構性流動性風險”已成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工作之一。該報告顯示,2018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機構評級覆蓋了437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24家大型銀行、4355家中小機構(含3990家中小銀行和365家非銀行機構)。在4355家中小機構中,評級為8~10級的有586家,D級的1家(評級結果為8~10級和D級的金融機構被列為高風險機構),共佔比13.5%,主要集中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與前一年相比,高風險機構數量增加167家,佔比也上升了3.8個百分點。有財經媒體認為,今年高風險的銀行機構會突破600家。在過去幾年經濟長期放緩的情況下,中小銀行的風險已經在逐漸加大,那麼,隨著疫情的衝擊,這種風險很可能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就中小銀行自身的情況來看,一些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可能是導致未來風險加劇的主要因素。歸納起來,股權結構、信用違約、同業業務、表外業務等方面是中小銀行風險的高發區。中國銀行研究院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小銀行客戶多為中小企業,存在地區聚集性,其貸款結構與當地產業結構高度相關,更易受疫情衝擊或面臨違約集中暴露,衝擊資產質量。此外,中小銀行業務創新能力較弱,信貸投放規模明顯不及大行,較難及時通過線上服務削弱疫情影響。而且中小銀行資金來源少、獲得資金成本高、使用資金效率低,制約了中小銀行競爭能力;這也導致中小銀行容易走向依靠同業負債擴張和表外擴張的非常態的經驗模式,從而導致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中小銀行風險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小銀行股權不清晰、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股權不明可以說是中小銀行經營混亂的根源。中信證券曾指出,中小銀行股權結構相對分散,這對銀行股權管理與投資者關係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實際上,銀行業金融機構暴露出的風險根源幾乎都指向內部風控機制失靈、公司治理薄弱等,而這很大程度上又源於股權管理隱患。銀保監會去年曾對部分地方中小銀行機構開展現場檢查。結果顯示,一些機構存在公司治理不健全、股東股權管理不規範問題,包括股東入股資金來源不合規、高管人員長期缺位、重大關聯交易管理不到位等。如《財新》曾經披露,包商銀行的大股東“明天系”曾通過股東佔款形成關聯交易,套取了包商行千億資金,造成包商銀行資產質量惡化並隨著明天系的“爆雷”最終被接管。恆豐銀行、錦州銀行暴露出的問題也大多和時任董事長的不合規管理、甚至利益輸送等腐敗有關。銀監會官員近期曾披露:“一些被查處的中小銀行,大股東居然是董事長的司機,甚至是保姆。”由此可見中小銀行股權的亂象,使得很多中小銀行淪為大股東的“提款機”,資產質量和風險管控也就無從談起。

公司治理等內部問題暴露導致中小銀行信用風險壓力加大,突出表現為不良資產大幅上升和流動性緊張的雙重壓力。中小銀行要想走出困境還是需要首先從改善股權結構,加強內部治理入手。從根本上說,緩解資本約束,改善其融資環境和股東結構,增強公司內部治理的規範,是幫助化解中小銀行風險的基礎。此前中國銀保監會在《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更是提出,要多措並舉深化高風險中小機構改革和風險化解,包括採取不良資產處置、直接注資重組、同業收購合併、設立處置基金、設立過橋銀行、引進新投資者以及市場退出等方式。從包商、錦州銀行和恆豐銀行風險的處置來看,國資和地方政府的資本注入是這些銀行得以重組的關鍵。但對於幾千家中小銀行來說,國有資本能夠發揮作用的畢竟有限,從金融市場進行融資,放寬融資門檻對中小銀行補充資本、改善經營都是必不可缺的。眾多的中小銀行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多元化服務實體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的不斷深入,整個行業必然要面對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所以退出和重組機制的建立刻不容緩,避免中小銀行“只進不出”導致的風險積累。

當然從業務模式和市場經營來看,中小銀行應該摒棄規模化發展的思路,在提升資產質量上做文章,而回歸“服務中小企業”的本質是化解風險的最終出路。中小銀行經營靈活、本地化的特點,對於服務中小微企業而言,具有天然的優勢。迴歸本源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就是開發出特色市場,滿足個性化的融資需求,在當地市場紮根。這樣以來,才能抵禦宏觀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同時,政策層面對於支持中小企業的各種財政和金融政策,都是中小銀行可以藉助的有利因素。實際上,多次的定向降準、對中小企業再貸款的貼息和補貼都是中小銀行可以利用的政策優勢。另外,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為中小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個人金融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可以幫助中小銀行加強信貸資產管理和風險識別。

中國銀保監會近日表示,要加強中小銀行股權管理亂象監管,對少數“冒泡”的高風險機構做好精準拆彈的準備。銀保監會還會繼續堅持和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化解風險,推動中小銀行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由此看來,化解中小銀行風險,避免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不僅需要“拆彈”,更需要改革,這是中小銀行和中小企業能夠實現良性發展和循環的“良藥”。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先天不足的廣大中小銀行,在當前疫情衝擊下,面臨長期結構性問題的惡化,更容易導致風險的爆發。其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自身的資本與股權的問題。因此,化解中小銀行風險,還是從改善股權、充實資本入手推動市場化的改革。在此基礎上,通過服務中小企業獲得資產質量的提升和長期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