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老北京的小吃十三絕,是豆麵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焦圈、糖火燒、蛤蟆吐蜜、豌豆黃、奶油炸糕、炒肝。從遠古走來的薊燕古都,歷史底蘊豐厚,北京作為北方重鎮、文化古都,地處中原門戶,人口聚集,各地風俗、飲食文化交相彙集,依當地風土人情、氣侯風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

豆麵糕又稱“驢打滾”。《燕都小食品雜詠》:“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豆麵糕顏色金黃,新鮮黃米麵加水蒸熟,備用。把黃豆炒熟,碾成粉面狀,把蒸熟的黃米麵外面沾上豆粉,擀成皮,裡面抹上紅豆餡或紅糖捲起來,再切成大小均勻的小段,上面撒上白糖即成。豆麵糕顏色金黃,具有粘、甜、香的特點,豆香濃郁。何為“驢打滾”。有說,黃米麵在豆麵轉動,恰似驢打滾,此稱謂究其來歷,不得而知,不知對否?“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麵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如今豆麵糕多以江米麵代替,豆麵糕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東北、天津、河北大受歡迎,是深受人民喜愛的地方小吃。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艾窩窩又叫“御艾窩窩”。艾窩窩歷史悠久,在明代就廣為流傳。糯米淘水蒸熟,晾涼,摁成圓皮,芝麻、核桃仁、瓜子、青梅、白糖、金糕等炒熟攪拌作餡。晾涼的糯米皮包上甜、香味美的餡料,包成即食,據傳有位皇帝喜食此類美食,想吃時就說:“御艾窩窩”。百姓不敢說御字,就簡稱艾窩窩。《燕都小食品雜詠》記載:“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糖卷果:山藥去皮剁餡,大棗去核,兩料攪抖均勻,山藥、大棗比例為3:1,用油皮包裹上籠蒸五分鐘,蒸好後放在蒸饅頭的布上,捏成菱形長條,晾涼後備用,油鍋加油至七成熱,炸至金黃色撈出。坐油鍋,加水、油、糖炒糖色,小火熬製成糖稀狀,倒入蒸好的糖果,撒上芝麻、白糖,綿甜、可口的糖卷果就做成了。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薑絲排叉:是把鮮姜去皮剁碎,把麵粉加入少許明礬,兩料用涼水和麵,用溫油炸制而成備用。或將麵糰擀至或軋至薄片,將面片上撒上細澱粉,疊成條狀,用刀切成長約五釐米、寬約兩釐米的叉條,兩條重疊,順切三刀,散開溫油炸制。鮮姜去皮切絲,把薑絲用水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鍋中加入飴糖、桂花,待熬開後用小火繼續熬製,將炸好的排叉入薑汁,熬出桂花怡糖過蜜。此小吃為酥、甜、香口味,另有鹹味排叉原料為麵粉、薑絲、蘇打和鹽,惟一和甜味薑絲排叉不同的是不過蜜,味道為酥、脆、微鹹,都具濃郁的姜香味。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因其形狀狀似耳朵而被稱作糖耳朵。糖耳朵用發好面揉鹼,類似蒸饅頭面,另一塊麵和以紅糖,把一塊發好的面擀好,上面蓋上擀好的紅糖面,上面再鋪以一塊發麵,這樣有糖面的一層在中間,最後捻條、切成均勻小塊,用刀從小塊中間切開,翻成耳朵形狀,坐花生油,燒溫油,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後趁熱在溫飴糖中浸泡一會,撈出即成老少咸宜美味小吃。

麵茶是老北京的一道名吃,麵茶一般是午後售賣。麵茶主料為糜子面或小米麵,把糜子面或小米麵倒入鍋中,用涼水攪拌成糊狀,待麵糊稠稀均勻,就開始熬製,熬製時要不停地攪拌麵糊,防止粘鍋,待麵糊將開時,改用小火慢熬,待到麵糊粘稠時,不容易沾勺時,就熬製而成了。“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麵茶,作料很講究,花椒加工成花椒鹽、芝麻醬用香油解開,一碗米香濃郁的麵茶澆上芝麻醬,加一勺花椒鹽,好喝的麵茶須慢慢品味,感覺生活的味道。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饊子麻花在北方廣為流行,饊子麻花古稱寒具、環餅,遠在戰國時就成為美食,在秦漢時,因饊子、麻花能冬春久貯不壞,是寒食節代替熟食的食品之一,被稱為寒具。將白糖或紅糖、鹼、明礬、桂花等和發酵好的面和在一起,和成不沾手、不沾盆、麵糰光滑即成。面上抹層花生油,把面醒一段時間。把醒好的面搓條,揪成約二寸長的面劑,蘸上芝麻、水,蓋上溼布,再醒一段時間,把面劑抻成細細的麵條,來回纏繞成饊子、麻花形狀,用花生油炸成酥、脆、香、甜的金黃色,這就是廣為流行的民間小吃、點心,饊子麻花。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焦圈:把鹼、明礬、鹽用水化開,加入麵粉中,和成麵糰,揉勻後餳三個小時,“牽索扭捏成環釧之形”,油熱至五成熱,輕輕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滾動面圈,成型後炸成棗紅色,高質量的焦圈,吹彈可破,令人垂涎欲滴。炸焦圈需要熟練的技術,酥脆鹹香,美味可口。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糖火燒作法多樣。其一類似缸爐燒餅,用水缸製成缸爐,將燒餅坯貼至缸壁,烤熟即可。河北的缸爐燒餅以鹹、酥、脆、香而聞名。北京糖火燒主要原料為麵粉、白砂糖、蜂蜜。製造方法很多,略具其一:將紅糖加面搓拌均勻烤熟,加入食用油、芝麻醬、桂花攪拌成餡,將發好的面加鹼,醒好後,將面揉成小劑,蘸上糖漿,揉成小圓饅頭狀,放入烤爐烤熟,晾涼放入木箱中悶透、悶軟即成美味食品。另一種作法為,和麵加鹽水,油加溫晾涼和小米麵和勻,做成酥油瓤,將麵糰揉成長條,片,擀成薄片,加入酥油瓤,從外往裡捲成長條,作成中間三層,兩邊兩層的生坯,將芝麻撒到生坯上,翻過生坯撒上些水,面板上磨出漿水,即可上爐烤,類似烤缸爐燒餅,待到燒餅成虎片色即可出爐。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豆餡燒餅有個好聽的名字“蛤蟆吐蜜”。把麵粉加入酵母或老麵肥,和成麵糰,餳段時間。麵糰揉成條狀,擀皮,包入豆餡,輕輕收口,收口處朝外,將包口處蘸下水、芝麻,烤至燒餅表面金黃,豆餡從裂口處溢處,“蛤蟆吐蜜”就做好了。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豌豆黃是老北京春夏時節的一道名小吃,後傳入宮中。豌豆黃是將豌豆磨碎、去皮、將豌豆燜爛過篩成糊,放入糖炒,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泥或加白糖、桂花攪拌均勻,放入砂鍋中,待冷卻成砣後,切成菱形塊上面加以小片金糕,色、香、味俱佳、入口即化的豌豆黃就可以品嚐了。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奶油炸糕也是老北京美食。把鍋內水燒開,把麵粉倒入鍋中,用小火熬,把麵粉迅速攪拌至麵糰不沾手時,取出燙好的燙麵團。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分幾次倒入燙麵中,最後把適量的白糖水、香草粉水倒入燙麵中,用幾次加入燙麵中,揉拌均勻。鍋內放入花生油或菜油、牛油,油熱後,改小火,將揉好的麵糰摁成餅狀,放入油鍋,炸至麵餅金黃色,麵餅鼓脹即可出鍋。趁熱蘸上白糖,外焦裡嫩、奶香濃郁。

老北京的味道:小吃十三絕。


說了如此眾多的老北京小吃,還有一道肉食小吃也深受大家喜愛。這就是炒肝。炒肝據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炒肝是將肥腸煮至用筷子能扎透時,放入涼水中清除腸外面的油,切成小段。將肝洗淨切塊,熟豬油用旺火燒熱,加入大料、黃醬、薑末、醬油、蒜泥。炒成糊狀,將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撈去油沫,放入豬肝、醬油、生熟蒜泥、鹽攪拌均勻,湯開後勾芡,煮沸加入味精即成,也有炒肝不勾芡的,味道都不錯。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古都北京,彙集了天下的各色飲食風味,滿足了人們的各種口味,地道的老北京味,老北京的小吃十三絕也要去品嚐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