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無可爭議,李公麟是北宋最傑出的人物畫家。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跟他的博學多才和勤奮努力密切相關的。從他的生平中我們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

李公麟少年時代就顯示出過人的天賦,讀書過目成通,詩文皆精,十一歲的時候便中了進士。在繪畫上悟性也極高,不僅擅長人物,還善畫鞍馬、佛像和山水等。他還精通以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是一位學問精深的學者。李公麟進士及第,少年得志,從此步入仕途,但混了三、四十年,始終官運不濟,直到六十一歲因為身體原因告老還鄉的時候,都還只是品階較低的小官員。儘管他仕途不順,但在繪畫上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李公麟學習繪畫是非常投入和刻苦的,早年,他把父親收藏的大量古畫都一一進行了臨摹,廣泛吸收各家之長,為他以後獨創畫風奠定了基礎。他還注重對物象的觀察,他特別喜歡畫馬,為了瞭解馬的習性,經常跑到皇宮的馬廄裡去觀察,從早到晚待在那裡,還隨時進行寫生記錄,別人跟他說話他總是心不在焉,嗯嗯啊啊地應付著。晚年的時候,他因患風溼病臥床不起,一邊呻吟,一邊還抬手在被子上畫來畫去。所以說,成大器的人除了天分,沒有一個不是全情投入的。

李公麟筆下的人物,不僅有形,更有神采。他善於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徵,用簡練的線條加以描繪,人物便立即鮮活起來。而人物的身份、種族、年齡、職業都一目瞭然。從他的代表作《五馬圖卷》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他非凡的觀察力和表現力。這幅畫畫的是西域小國進獻給北宋皇帝的五匹驗馬,每匹馬前面都有一位馬倌牽著韁繩。人物和馬的造型都相當寫實,造型也極為精確。

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五位馬倌中有兩位是漢族,三位是胡人。兩位漢人服裝、神態和氣質又都有很大的差別,人物身份也就很自然地區分出來了。三位胡人服裝和長相也各不相同,顯然來自不同的民族。從這幅畫中我們還能領略到李公麟卓絕的白描功夫。

你看,五位馬倌都是以單線勾畫,只在冠巾和靴子上略加塗染。再看他畫的馬,從馬背到臀胯一線貫通,一氣呵成。線條如此簡潔流暢,沒有一絲猶豫和重複,只有粗細和疾徐變化,可見他運筆之前心中已是非常有數,其運用線條造型的能力非同一般。

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李公麟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厚的線描造型能力,得益於他對“金石學的研究。他對古代青銅器上的那些裝飾紋樣充滿了興趣,覺得構成那些紋樣的簡單而樸素的線條有著無窮的魅力。他細心體會那些線條的美感,並將其吸收到自己的線條技法中來,形成了獨特的線條造型語言。

我們知道,在李公麟之前,白描並不是一種獨立的造型手段或者創作手法,只是畫家繪製畫稿時對所描繪對象形狀的一種簡單勾勒,正式作畫的時候還要在畫稿的基礎上進行反覆修改。

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而李公麟卻把這種繪製草圖時使用的勾線手法提升為一種創作手段。這是他對人物畫筆墨技法的重要貢獻。多數人都知道“白描”這個詞,但未必知道它的來源。

一般人都認為是一種不加渲染的寫作手法,因為我們的語文老師曾經告訴我們說,魯迅先生運用“白描”的手法塑造出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但未必會告訴我們“白描”這個詞是借用了繪畫的術語。

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白描手法的確非常神奇,它幾乎只用墨線勾畫就能讓表現對象栩栩如生。李公麟不僅能用簡練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還能表現出人物內在的情緒。有人在形容李公麟白描法的時候說:“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李公麟畫的馬也是神形兼備。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說有一次李公麟以一匹名為“滿川花”的御馬為模特兒作畫,畫作完成之後不久“滿川花”便死去了。他的朋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知道這件事情之後說,這匹神駿之所以死去,是因為它的精魄讓李公麟的畫筆給取走了。這也是李公麟的筆墨之所以傳神的原因。他有一支攝魂奪魄的畫筆。

畫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白描”奪魄李公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