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每年冬季,我都會去幾次頤和園。一是冬季天氣寒冷,園子裡的遊人比夏秋季節少了很多,一切都歸於安寧,在院子裡隨意地走一走,看一看,十分舒坦。二是我喜歡在夕陽西下時,靜靜的欣賞陽光映照十七孔橋的每個橋洞,形成金光穿洞的奇特景觀。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去過頤和園的人,對於十七孔橋這個景點應該有所耳聞。十七孔橋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園內最大的橋,由17個橋孔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由於橋孔大小不一,所以橋面有一定的坡度,像一張弓。十七孔橋像天空中七彩的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又像神話中的鼉龍狀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鏡的水中。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第一次聽到十七孔橋這個名字,是不是會會覺得這名字起得很隨意,有種應付事兒的意思?難道以橋孔的數目命名,就只是為了告訴人們此橋有十七孔這麼簡單嗎?其實,這看似簡單的名字背後寓意深遠。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十七孔橋以“九”中分,即從橋東西兩端算起,第九孔是中央的大橋孔。而按照古時候的禮制文化,“9”被稱為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象徵天、天子或帝王,常常被應用於禮制及皇家建築之中。例如在故宮內就有9級臺階、9環石磚、9只角獸等;而中央則是最尊貴的方位,屬於帝王的位置,《荀子》中的話就印證了這一點:“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頤和園作為封建帝王自家的園林,是供皇帝與後宮佳麗遊玩的地方,將橋的中央橋孔設計為第9孔,將橋建成17個孔,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表明橋的尊貴和皇家的威嚴。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關於這座橋,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年乾隆皇帝為了修建十七孔橋,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都背請來了,這些能工巧匠從房山的大石窩裡一斧一鑿地開採出了一塊塊潔白的漢白玉,並歷盡千辛萬苦將這些漢白玉運到修橋工地。一天,工地附近突然來了一個老者,只聽他一聲聲叫賣:“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匠們看他那骯髒勁兒,認為他是個瘋子,都沒有搭理他。

一天下大雨,老者雙手抱頭蹲在一顆大樹下避雨。村西住的老王從這裡經過,看見老者那副可憐的樣子,非常不忍,便邀請老者來自己家住。一天,老者突然對老王說,“從今以後我就不在您這住了,這一年裡,我的吃喝你一點都沒有短我,你的恩情我實在無以回報,我也沒什麼可報答的,就把剛鑿好的這塊龍門石送給你吧!”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眼看“賀龍門”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可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卻怎麼都也鑿不好、砌不上。負責修橋的官吏就帶著工匠找到了老王,量了一下尺度大小,正好合適。問老王多少價格賣,老王這人非常實誠,就說:“我也不要那麼多銀子,這樣吧,那老者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給我他一年的吃住費用吧!”

官吏聽了,給了老王一百兩銀子,派人把龍門石搬走砌在了十七孔橋上,那可是一點也不偏一點也不斜,剛剛好,龍門終於合上了!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完工後,眾工匠都大大地鬆了一口氣,這橋修得可不容易哪!如果沒有那塊龍門石,皇帝一旦發怒,我們的小命可都沒了哇!就在這時候,有一個工匠突然醒悟過來,對大家說:“工匠師傅們你們都明白了嗎?幫我們鑿這塊龍門石的那個老者肯定是魯班爺爺下凡,來幫咱們修橋來啦!”此這以後,魯班爺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了。

說完修橋過程中的神奇傳說,就要講一講這十七孔橋的“金光穿洞”的美麗奇觀了。畢竟這景觀是被很多攝影愛好者真實拍攝到的。

冬天去逛北京頤和園,賞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奇特景觀

每年的冬至前後,太陽的高度逐漸降低,在冬至這天,北京正午太陽高度只有26°34′,是最低的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這一天,南迴歸線的落日恰與十七孔橋成直角狀態,夕陽西下的陽光最大程度的映照十七孔橋的每個橋洞,出現金光穿洞的奇特景觀。這也是很多人喜歡在冬季逛頤和園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