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46问解答(二)

预防接种46问解答(二)

24、乙肝疫苗是否一定要打三针?

答:接种不同剂次乙肝疫苗后一般都会产生抗体。研究证明,全程接种3剂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几率大、滴度高。据观察,接种第1剂后,约有30%~40%的人产生抗体,接种2剂后,约有60%~70%的人产生抗体,完成3剂全程接种后可使约90%以上的人产生抗体。

25、新生儿为什么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答:我国大多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及儿童早期的感染,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无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易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1岁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将有90%以上的人会变成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由此可见,新生儿预防乙肝尤为重要。所有的新生儿都应当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龄的免疫程序,完成3剂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

26、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答: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的。疫苗的免疫程序一般包括几个要素:可以接种的最早年龄、需要接种的剂次数、不同剂次之间的间隔、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等。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方能保证发挥疫苗的最佳保护效果,一般原则是:首剂次接种不提前,剂次之间间隔不缩短,及时、全程完成规定的接种剂次。

27、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一定不得传染病了?

答: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成功率并非是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28、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疾病?

答: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

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29、为什么有些疫苗需要加强免疫?

答:有些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之后,即可以获得稳定的长期保护效果,无需加强免疫,即可获得长期的保护效果,例如乙肝疫苗接种三剂次免疫成功后,即可无需加强免疫。有些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后,免疫力维持一段时间便逐渐衰减,重新成为疾病的易感者,此时便需要再次接种加强剂次,使机体重新获得免疫力,例如百白破疫苗。

30、为什么有的疫苗接种1剂,有的疫苗要接种多剂?

答:根据各种疫苗免疫程序,有的疫苗需要接种1剂,如卡介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有的疫苗需要接种多剂,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成分疫苗等。这是因为,每种疫苗上市之前,都要经过科学、严格的临床试验,得出接种几剂、多大剂量、间隔多长时间可以达到最佳免疫效果的结论。因此,家长应按照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46问解答(二)

31、家长应如何为孩子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

答:家长在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时可以根据感染疾病的风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孩子的身体情况等做出决定。家长在选择前,还应了解各种疫苗的特性、适应证及禁忌证。如孩子机体抵抗力较低,平时极易患病,在流感流行季节前,应选择接种流感疫苗。

32、周围的人没有患麻疹,为什么还要给孩子接种麻疹疫苗呢?

答:周围的人没有患麻疹,并不代表麻疹病毒不存在。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若孩子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未获得过免疫保护,很有可能被感染,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医院、超市、商店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按时接种麻疹疫苗,才能起到最好的预防效果。

33、为何卡介苗要在出生时接种?

答:接种卡介苗后能使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可阻止结核杆菌在人体内的繁殖和播散,因此它对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有较好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结核病高、中等流行地区,新生儿应尽早接种卡介苗。我国的免疫程序是新生儿出生时接种1剂卡介苗。

34、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是否可与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

答: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与其他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但每次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35、父母是乙肝患者,孩子出生时接种过乙肝疫苗,应该什么时间再接种?

答: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儿童是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他们比一般儿童感染乙肝的几率要高很多。这些儿童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的1个月,就可以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指标,了解是否被乙肝病毒感染以及疫苗免疫是否成功,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10mIU/ml(毫国际单位/毫升),则需要进行再次免疫,一般可采用3剂接种。

父亲是乙肝患者,儿童出生后也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按程序完成3剂全程接种。由于乙肝疫苗的保护持久性好,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不推荐加强免疫。但对于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来说,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滴度<10mIU/ml,可再次接种。

预防接种46问解答(二)

36、孩子4岁,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今年检查抗体阴性,是否需再接种?

答: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发现抗体阴性,可能对乙肝疫苗低、无应答。这种情况可再接种1~3剂10μg乙肝疫苗。

37、对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过敏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吗?

答:对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应向接种医生或临床医生咨询。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残留的卵清蛋白、甲醛、裂解剂等物质过敏者,不能接种。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者不建议接种。

38、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能少接种两剂吗?

答:为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应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规定的免疫程序,全程接种,不能减少剂次。目前,我国正式生产文号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有4针和5针两种剂型。具体接种几剂次,应根据暴露和身体的具体情况,由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医生决定。

39、孩子脸上有疑似猫抓伤,是否应该给孩子接种狂犬病疫苗?

答:如不能排除是猫抓伤,从预防角度出发,建议按暴露后免疫程序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具体的免疫程序和注意事项应咨询预防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医生。

40、儿童入托前为什么要接种水痘疫苗?

答: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极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传播。托儿所是儿童集中活动的单位,一旦有一人发病,就会传染其他的儿童。所以建议孩子在入托前接种至少1剂水痘疫苗。

41、哪些动物可传播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特别是亚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区,犬是引起人间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而犬狂犬病疫情控制较好的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传染源为蝙蝠、狐、豺、狨猴、猫鼬和浣熊等野生动物。美国CDC指出,啮齿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我国90%狂犬病由犬伤导致,其次为猫(约5%),其他致伤动物包括马、松鼠、猪、蝙蝠、猴和獾等。

42、孕妇暴露后进行疫苗接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吗?

因为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因此孕妇被犬猫伤后也应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有资料研究表明:使用合格狂犬病疫苗一般不会给孕妇带来不良反应,也不会影响胎儿,不需要人工流产。

43、哺乳期妇女打疫苗后是否可以继续哺乳?

研究尚未发现接种狂犬病疫苗会对母乳及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可以继续哺乳。

44、如果狂犬病疫苗与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时间冲突怎么办?

正在进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儿童可按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目前研究未发现狂犬病疫苗和其它疫苗(包括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同期使用会对免疫效果产生相互影响。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如家长仍有疑虑,鉴于狂犬病的致死性,应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45、用药期间可以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鉴于狂犬病100%的致死性,因此无禁忌症,用药期间仍应该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般药物对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也无直接影响,但要避免和免疫抑制剂类的药物合用。

46、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再次被狗咬伤,如何处理?还要接种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吗?

伤口处理: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当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

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按暴露前(后)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细胞培养疫苗)者,不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