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前一篇文章記錄王莽在前半生,如何從落寞官二代逆襲上位,登頂正國級權臣的奮鬥之路,以及王莽的精進升級之路給我們的啟發(詳細請看: )。

受讀者要求,本文以《資治通鑑》為藍本,輔以《漢書·王莽傳》,簡要實錄王莽篡漢的全過程,以期獲得新的心得和收穫,以饗讀者。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平帝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莽權日盛,孔光憂懼,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師傅,徙光為帝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衛、供養,行內署門戶,省服御食物。以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七》

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55歲的王莽由於近乎完美的聖人形象,再次被姑媽、太皇太后王政君任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

同年,9歲的漢平帝劉衎(kan,第四聲)繼位,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聽政,大司馬王莽把持國政。百官各自負責本職,最後都聽王莽裁決。

面對王莽的崛起並最終執掌大局,歷任三朝丞相、執政資歷高於王莽的孔光主動“認慫”,提出回家養老企圖明哲保身。

但是剛上臺的王莽展現了極高的政治手段,不僅調任孔光為皇帝的太傅,位居四輔,同時還兼給事中,負責皇宮宿衛和皇帝的供養,兼管禁中官署門戶、察看皇帝服飾、御用、食物等。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這種操作真是好處多多:

一是有利於發揚王莽一貫的謙恭形象。孔光是當朝大儒,任用這樣的賢能人士並與之合作,能夠展示出自己的政治胸懷,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

二是有利於穩定朝廷政局。孔光是三朝元老,門生故吏遍佈朝野,政治影響力非同一般。留住了孔光,也就穩住以孔光為核心的政治力量,併為己所用。

三是有利於利用孔光的政治餘熱。王莽將孔光留在眼皮底下,此後還給孔光諸多榮譽利益,名為朝廷所賞,實則拉攏孔光,讓其為今後的篡漢事業搖旗吶喊。

王莽在穩住孔光的舊勢力的同時,同步實施了兩項人事任命:

以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馬宮、甄豐是王莽的左膀右臂,將兩人放在關鍵崗位,一個管錢,一個管槍,一文一武,互為犄角,進一步夯實了王莽實際的政治基礎。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經過年輕時期的起伏掙扎,王莽清楚地知道:

要辦大事,首要的就是實權在握、名望壓身。

於是,王莽權力頂端開始一連串影帝級別的表演,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將個人的名望推向了巔峰。

第一步,自導自演接受“太傅、安國公號”。

公元1年,王莽暗示暗示益州地方官,向天子進獻一隻“白雉”。

這個“白雉”可是不得了,上一隻“白雉”出現的時候還是周公輔政的時候。

這麼赤裸的政治“暗示”,於是朝中大臣紛紛上述要求:

“莽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

王莽堅決不接受,並且連續推辭了4次,要麼聲稱“是集體領導的結果,要先封賞其他班子成員”,要麼堅持“稱病不上朝、上朝不受封”。

搞得朝廷上下迫切地、熱烈地、強硬地要封王莽為“太傅、安國公”,而王莽則是顧全大局、無可奈何、非常委屈地接受這一殊榮。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第二步,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階層

王莽在接受“太傅、安國公號”,堅決推辭了增加的采邑民戶,表明要等“我百姓家家自足才能接受賞賜”。這簡直就是光輝無比的聖人行為啊,向社會底層的廣大人民展示自己謙卑公德的形象,俘獲了一大批人心。

此外,王莽借朝廷名義,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階層,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始了一系列地大水漫灌式的封賞

1.拉攏劉氏宗親群體:立故東平王雲太子開明為王;又以故東平思王孫成都為中山王,奉孝王后;封宣帝耳孫信等三十六人皆為列侯。

2.拉攏高級幹部群體:太僕王惲等二十五人皆賜爵關內侯。

3.拉攏王公列侯群體:又令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無子而有孫若同產子者,皆得以為嗣。

4.拉攏政治失意群體: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者,復其屬。

5.拉攏高級退休幹部群體: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6.拉攏社會底層群體:下及庶民鰥寡,思澤之政,無所不施。

總之就是一個意思:我王莽吃香的,你們都能喝辣的;跟著我混,好處大大的。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第三步,掌握人事任免考核權

人事權是一個組織的核心權力,也是皇帝(領導)必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能假借他人的基本權力。

王莽利用太皇太后王政君年紀大、精力不足、厭倦政事的情況,讓太皇太后下詔:

自今以來,唯封爵乃以聞,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輒引入,至近署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七》

於是王莽對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以及茂材出身的官吏一一接見詢問,關懷備至,示以恩意,贈送厚重的禮品。對那些不迎合他的旨意的人,就公開奏報,予以免職。

由此,對於朝廷中高級官員來說,皇帝只是一個虛無的符號和象徵,王莽才是真正決定他們升遷賞罰的終極boss。司馬光對此的評價就是:

權與人主侔矣。《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七》

王莽的權力幾乎與皇帝相等了。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第四步,打擊權力競爭對手

當時,漢平帝才9歲,孤身一人從中山國到長安來當皇帝,既沒有根基,也沒有幫手,所以才最終形成王莽把持朝政的局面。

但是,漢平帝畢竟出身宗室,他的母親衛姬出身高貴,衛氏一家也是蠢蠢欲動,希望能夠從王莽這裡分享漢平帝的權力果實。

王莽對此的敏感性非常強,極力說服太皇太后王政君,理由也很充分:

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復奉大宗為成帝后,宜明一統之義,以戒前事,為後代法。《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七》

漢哀帝時期,外戚丁、傅兩家與王家進行了殘酷的權力爭奪戰,王家雖然險勝,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一切都近在眼前,歷歷在目。為了防止漢平帝的外戚再次與王家爭奪權力,王政君果斷聽從王莽的意見:

遣甄豐奉璽綬,即拜帝母衛姬為中山孝王后。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賜帝女弟三人號曰君,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七》

很明顯,對漢平帝的外戚們來說,留在中山國就是遠離權力、遠離王家。

榮華富貴可以享受,但是要想染指權力,門都沒有。

後來,王莽的長子王宇由於反對王莽隔離衛姓家族,暗中讓衛後上書盼望被召到京師長安陪伴漢平帝,還企圖通過拿血塗灑王莽的住宅,製造怪異來恐嚇王莽把政權移交衛姓家族。

王莽知道後,直接抓王宇到牢獄裡,令其服毒藥而死(這是王莽殺的第二個兒子了)。

以此為由頭,王莽下令把衛姓家族全部屠殺,只留下漢平帝老媽衛後一人,徹底掃清了外戚爭權的威脅。

極具諷刺的是,王莽嘴上說防止外戚專政,肉體還是很誠實地將自己的女兒“技術性”操作成為了漢平帝的皇帝。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第五步 利他、捨得、賺人心

王莽對錢、財之類的沒有興趣。

在他的眼中,金錢只能是辦事的工具,而不是辦事的目的。

在王莽不斷攀登權力頂峰的過程中,金錢財富被他運用的爐火純青,不僅出手大方,而且刀刀見血。

公元2年,郡國發生大旱災、蝗災,青州尤其嚴重,人民逃荒流亡。王莽拿出百萬錢的捐款和獻田三十頃,交付大司農以救助貧民。

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太后。太后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公以時食肉,愛身為國!”《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七》

此後每遇水旱災害,王莽就吃素食。搞得太皇太后專門派使者詔令王莽“公及時吃肉,為國家愛護自己的身體!”

真是為國吃肉,聞所未聞。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公元3年,王莽女兒成為皇后。按照慣例,聘皇后的彩禮是黃金二萬斤,摺合錢二萬萬。王莽執意推辭,只願接受錢六千三百萬,而又在其中撥出四千三百萬,分贈給被選為從嫁媵妾的十一家,以及王姓家九族以內的貧苦親屬。

後來朝廷又追加了皇后彩禮三千七百萬錢,合成一萬萬錢(這個追加彩禮的決定估計也是王莽自己操作的)。王莽轉手就在所增加彩禮中,提出一千萬,送給太皇太后左右侍從人員。

莽雖專權,然所以誑耀媚事太后,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賂遺以千萬數。白尊太后姊、妹號皆為君,食湯沐邑。以故左右日夜共譽莽……太后旁弄兒病,在外舍,莽自親候之。其欲得太后意如此。《資治通鑑·漢紀二十八》

王莽雖然獨裁,但他千方百計迷惑謅媚取悅太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身旁那些常侍的隨從,都使用多種方法,致送數以千萬計的賄賂。又建議封太后的姐、妹為君,各有湯沐邑。因此,太皇太后身旁的人日夜共同讚美王莽。甚至太皇太后王政君身旁供支使的小子有病,王莽都親自前往探望。

真是會做人。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第六步,造神運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在實現一家獨大之後,王莽又開始了一連串“臭不要臉”的造神運動,將自己活生生地“脫離群眾”“脫離官員”。

公元4年,太保王舜等以及官民八千餘人上書朝廷,一致請求:“請按照大司徒司直陳崇的建議,增加對安漢公王莽的賞賜。”

好傢伙,“官民八千餘人”,這要是自發的鬼才信呢?

奏章交給主管官吏,主管官吏奏報:“增加安漢公王莽的封地,把召陵、新息二縣,跟黃郵聚、新野兩地的耕田全都劃入。採用伊尹和周公的稱號,給安漢公加上宰衡的官號,位居上公。三公向安漢公報告工作……”

“宰衡”是啥意思,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太宰,兩位大賢個取一字,就是王莽的新官名,而且還在正國級的“三公”之上,三公要向安漢公報告工作。

這已經不能用“位極人臣”來形容王莽了。可是王莽還不滿足,繼續放大招:

加九錫

九錫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給予大臣規格最高的一種賞賜,它主要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九類物品,這九種物品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用意義。

王莽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性地賦予了“九錫”的意義,自此以後“加九錫”就成了篡權的象徵和工具。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第七步,終極大招——“假皇帝”

公元6年,漢平帝駕崩,死因成疑。(《資治通鑑》照抄了《漢書》的說法: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丙午,帝崩於未央宮。筆者以為不可信,故寫“死因成疑”)

王莽選出了宣帝的玄孫,年僅兩歲的劉嬰作為繼承人(年紀越小越好啊)。

同年,離長安不遠的武功縣長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塊白石頭,上頭是圓形,下部是四方形,有硃紅文字寫在石頭上,文字是“宣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

見慣世面、熟悉歷史的朝廷官員頓時明白了其中信號: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太皇太后王政君終於看到了王莽仁慈面紗之後的真面目,感受到了凜凜寒意。但為時已晚,朝廷上下都是王莽的人,甚至自己的左右都在極力鼓吹王莽,她連一個可以依靠說說話的人都沒有。

而她也真正淪落成為了一個任意擺弄的符號。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公元6年,王莽代天子朝政,自號“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居攝”。

王莽終於邁出了篡漢的實質性一步。

歷史的車輪一旦啟動,其無人可擋的慣性足以摧毀一切。

各地亂七八糟的祥瑞之事層出不窮:

齊郡的一個亭長做夢,一個仙人也對他說“假皇帝當為真”,完事眼前冒出了一口井,井深不見底。

巴郡的石牛,雍縣的仙石,“假皇帝當為真”……

於此同時,朝廷中的官僚集體上書,請求假皇帝繼位真皇帝。

公元9年,王莽終於登上了歷史的巔峰。

春,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王莽篡漢實錄:成大事者,必須要名要權不要利,利他捨得賺人心

回顧王莽篡漢的全過程,從“大司馬”到“安漢公”到“宰衡”到“加九錫”到“假皇帝”,王莽牢牢抓住了權力這一核心,小心謹慎地試探著權力的邊界,步步為營地打造著屬於自己的權力體系,贏得了社會各階層大多數人的廣泛支持,順理成章的摘取了最高權位,用實際行動打造了一整套標準流程的“篡位教科書”。

佩服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