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私家藏書的概況


宋代藏書的宏觀規模

宋代的藏書家與前代相比成倍增加,據《中國私家藏書史》統計,兩宋藏書家700餘人,是周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書家總和的近三倍,其中藏書萬卷以上者達200多人。可見宋代私家藏書是十分興盛的。

在宋代,隨著國家以文治國、重視文化知識的觀念深入人心,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書籍,成了人們重要的收藏對象。藏書家中除了士大夫外,包括武將(如宋初大將楊崇勳“家中的藏書已經積累了萬餘卷,研究藏書竟忘記了疲倦。”北宋後期和州管界巡檢賀鑄家中也有書籍萬卷。南宋初抗金名將郭永知識廣博,貫通古今,只要有錢就買書,家中有萬卷書。以上均是武將之中藏書大家,其餘的還有王希逸、岳飛等藏書均數千卷。但宋代武將藏書者絕不僅此,在宋太祖“武將須盡讀書”的號召下,武將藏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宗室、平民、隱士、僧道(《避暑錄話》卷三載:道士陳景元博學多識,藏書有數萬卷”;《京口耆舊傳》卷四載:徽宗紹聖年間,京口祥窟寺的僧人在一起誦讀千卷書,早晨和夜晚都不停歇)等,甚至還有女性藏書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藏書家。宋初劉式的夫人陳氏用書來教導她的學生,世號“墨莊夫人”,南宋詞人李清照與她的丈夫趙明誠省吃儉用,收藏了萬卷書。)

宋代私家藏書的概況


特點

  • 數量大
  • 世代相傳,不斷豐富
  • 兩宋的藏書家主要分佈在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一帶
  • 藏書家身份多樣化。

私家藏書興盛的原因

  • 宋代統治者推行以文治國的策略,重視文化事業
  • 科舉制度使入仕與讀書的聯繫空前密切,這時,讀書不僅是貴族的消遣,也不僅侷限於使部分人“明智”,更成為入仕的必要條件。藏書的教育功能被列至首位。如:蜀州人李平家曾有田地數傾,有資產數萬,他弟弟凱覷他的財產,李平就將所有的財產都給了他,從此不再經營土地,而是收聚書籍請教師教育子孫讀書。有人提醒他應該少留點資產給子孫,李平卻認為讀書做官後自能光耀門楣,小小的資產只能解決一時之需,兩相比較當然取前者。李平對藏書的投資最終因長子李逢於嘉裕二年(1057)中進士而獲得了滿意的回報。
  • 世家大族是宋代私家藏書事業的主流,這是因為在宋代世家大族已經基本失去了魏晉隋唐時期門閥士族對政治文化的壟斷特權,藏書是對家庭成員進行教育的必備物質,是將家族優秀素質遺傳下去的重要媒介,因此藏書實際上成為這些家族在社會進行文化競爭、實際是全方位競爭的重要手段。如:四川華陽王氏家族藏書數量很多。在王贊登第之後家族開始重視對家庭成員的教育,督促他們讀書向學。王覃去世後他的妻子呂氏“盡屏珠玉之飾,市書環室,親授經義”,“不敢墜先人之緒業”。王氏家族科舉的成功無疑與其家族注重藏書和家庭教育分不開,藏書作為財產傳給後世,才有了“十榜傳家”、“六世詞科”的盛世。
  • 對於學術家族來說,書籍是他們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
  • 雕版印刷術的廣泛使用和書商的活躍極大的方便了書籍的流通與收藏,
  • 古人認為藏書比財富重要,所以才逐漸形成了藏書的傳統,藏書代表的文化財富和長遠的利益,已經深入人心。

私家藏書的來源

  • 家刻:以一家之力刻印的稱私宅本,以家塾名義刻印的稱家塾本。家刻旨在傳世,十分重視刊印質量。其內容主要涉及正經、正史和諸子文集,其地域主要在浙江、四川和福建。
  • 抄寫:當時許多藏書家都盛行抄書。北宋初蘇耆“雅好觀書,經史禪說,手抄者數千卷,無不盡誦”
  • 購買:宋代隨著印刷術的成熟和普遍應用,典籍生產方式有了極大改進,典籍的數量、種類大大增加,通過人工抄寫已無法大量獲得圖書,於是通過書肆或民間購買成為藏書家收集圖書的一種方式。有的藏書家拿自己俸祿、家中資產去購買。乃至節衣縮食,典當衣服。
  • 獲贈:宋代晁公武其家傳典籍毀於火災,正當他感到無書可藏時,當時另一位藏書家井度將自己所收藏的五十餘車典籍全部贈送,使他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藏書體系。

生於兩宋之交的鄭樵,總結了當時圖書採訪經驗和他個人的體會,寫成了系統的藏書建設理論——“求書八法”,這是對宋代藏書建設實踐的總結。

宋代私家藏書的概況

鄭樵


著名的私人藏書家

  • 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題解》被譽為宋代私家藏書目錄的雙壁。
  • 葉夢得,自號石林居士,有《葉石林書目》。
  • 尤袤,有《遂初堂書目》傳世。
  • 宋宣獻指北宋宋綬,諡號宣獻。他的兒子敏求,字次道。宋朱弁《曲洧舊聞》:“宋次道的藏書都要校訂很多遍,世人皆以宋代藏書為善本。”
  • 李邯鄲指北宋李淑,字獻臣,著有《邯鄲圖書志》十卷。

宋代藏書樓

  • 今浙江地區義齋,藏主為鄒浩,建於北宋哲宗元枯四年,位於穎昌今屬浙江。
  • 今江蘇地區葛氏草堂,葛公綽藏書之處,建於仁宗皇枯四年,位於江陰。
  • 今四川地區孫氏書樓,眉山今四力眉山孫氏家族藏書處,始建於唐朝嘻宗年間,幾經廢興,延續至南宋末年。其藏書甚富,且歷史悠久,聞名於世,以至眉山孫氏有“書樓孫氏”的美稱。


宋代私家藏書的概況
  • 今安徽地區九華精舍,位於安徽九華山,為北宋葉息庵藏書之處。九華精舍藏書萬卷。
  • 今河南地區經訓堂,北宋中期名相韓琦首建於家鄉安陽今屬河南,為其家族藏書之地。其前身為萬籍堂、叢書堂、經舍齋、種學齋,幾經易名,於北宋後期韓忠彥一代時更名為經訓堂。其藏書散而復聚,綿綿不絕。
  • 今山西地區三經堂,薛球藏書之處,建於北宋仁宗、真宗時期,位於河東薛氏樂安莊內,“東曰三經堂',以藏儒、道、釋之書”,今址為山西永濟縣。

藏書樓的種類

  • 以藏主自身修為為主要目的的私人藏書樓
  • 以教育子弟為主要目的的私人藏書樓
  • 兼及鄉閣、惠及鄉人的私人藏書樓
  • 以私學為主要依託而惠及更大範圍的私人藏書樓

藏書樓興盛原因

宋代發達的物質文明為私人藏書這一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弘揚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此外,宋代私人藏書樓的興盛尚有教育發展、統治政策寬鬆以及印刷技術發展三方面的原因。

藏書樓衰落原因

火災是宋代私人藏書樓的一大隱憂。除火災而外,戰亂則是威脅私人藏書樓生存的另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私人藏書樓的命運亦與藏主的子孫密切相關。藏主身後,其子孫不善守,亦造成圖書的散失、書樓的衰敗。

宋代私家藏書事業發展的影響

  • 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 宋代知識分子人數增加,文化繁榮發展
  • 刊刻書籍的事業興盛繁榮
  • 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