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得到有效防控,鄉村遊成最先復甦旅遊市場

“因為疫情的關係,在家呆了兩個多月,現在能夠出來走走,看看這一片春色,心情真的很好。”清明假期間,市民田浩一家自駕前往惠城區橫瀝鎮黃沙洞村遊玩。黃沙洞村山清水秀,既有溫泉又有綠道,田浩一家拍了很多照片,配上了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發在了朋友圈中。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我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出家門,走向開闊的鄉間田野,使得鄉村旅遊成為率先復甦的市場之一,近郊遊的人氣無疑是當前旅遊業中最旺的版塊。

現狀:清明小長假 鄉村遊復甦

馬蜂窩大數據顯示,清明節前一週,北京、上海、廣州的“周邊自駕遊”關鍵詞熱度環比分別上漲85.7%、51.2%、132.8%。《報告》顯示,清明期間,各景區客流結構以省內客流為主,都市休閒一日遊、近郊周邊游回暖復甦,自駕出行比例上升,家庭自助遊成市場主力。

在惠城區橫瀝的黃沙洞村兩邊青山排闥,綠道綿延,山花爛漫,特色民宿溫泉更是響噹噹的鄉村旅遊招牌。這裡距離市區僅一個小時車程,是不少市民春遊必到之處。清明節假期期間,黃沙洞村接待了上千名遊客。來自廣州、東莞、惠州的私家車停在村頭巷尾,好不熱鬧。在接待遊客同時,村裡的防疫措施同樣嚴格,對溫泉池等公共設施定時消毒,遊客需要登記、戴口罩、掃健康碼方可進入溫泉民宿。“難得好天氣,窩在村裡享受鄉村風光,泡泡溫泉,心情格外舒暢。”遊客李女士說道。

在博羅羅陽街道的“花為你開”景區,遊人們愜意地賞花、拍照,享受美麗春光。“在景區開放後,最多迎來遊客近2000人。”該景區負責人說,由於景區內每日人流量控制在2000人(次),每個時段控制入園約300人,因此在人流量大的時候會採取必要的限流措施。

隨著羅浮山景區對外開放,景區周邊的農家樂、餐館、土特產店也紛紛開張。放眼我市各鄉村旅遊點人氣看漲、消費回升,人們盡情享受著陽春四月的美景,放飛心情。

4月9日,“五一”連休5天的消息登上熱搜榜。這是中國自2008年調整節假日放假方案後“五一”首次放假5天,也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的首個5天小長假。為迎接“五一”小長假,不少鄉村旅遊從業者積極綢繆五一旅遊活動,如策劃多項大型活動吸引遊客,同時還會與電商平臺合作推出系列促銷優惠等。

專家觀點:做好市場偏好變化的精準對接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吳志才認為,為迎接疫後旅遊高峰,鄉村旅遊應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精準營銷,提升鄉村旅遊目的地形象,做好市場偏好變化的精準對接,推出針對性的鄉村旅遊產品,為迅速打開旅遊市場做好充分準備。二是加強衛生安全,提升鄉村旅遊管理水平,應加大安全衛生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建立旅遊目的地應急管理體系,提升鄉村旅遊綜合管理水平。三是苦練內功、提升鄉村旅遊創新能力,加快文創產品研發,加大細分市場的開拓和投入,提供優質文旅供給。

“疫後,康養旅遊將會迎來‘春天’。”要出發旅行網聯合創始人陸威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廣東各地的康養旅遊已經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形態,雲浮在此次的疫情中廣受讚許,從化、江門具有優質的溫泉資源,惠州在打造“健康藍”康養基地。要發展康養旅遊,還需要政府統一籌劃、把握大局,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引導,出臺相關的產業規劃、行動方案避免“一窩蜂”,注重均衡發展,形成合力全域提升,以空間聚集康養要素、產品和產業,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康養旅遊企業在打造康養旅遊項目時,則應依託當地的資源優勢與文化,有的放矢,瞄準細分市場進行定位,注重特色突出主題,整合農業、美食等資源。

部門舉措:全域旅遊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去年8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名單,擬認定全省10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惠州市6條線路上榜,包括惠陽區故里客韻、惠東縣紅色文化尋根之旅、惠東縣藍色濱海悠閒之旅、博羅縣西部環羅浮山鄉村度假遊線路、龍門縣瑤鄉文化採風鄉村遊以及龍門縣森度鄉村休閒遊。此次入圍的6條線路對惠州市的生態環境、山海風光、特色村落、紅色文化等多方面進行了展示。

惠州山海兼優,鄉村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鄉村旅遊發展,積極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加強鄉村旅遊品牌宣傳推廣,打造了一批特色鄉村文化旅遊品牌。全市鄉村旅遊在空間上劃分為北部和東部山地鄉村旅遊區、中部農田生態觀光體驗區和南部濱海特色農業生態旅遊區三大功能區。

行業寒冬倒逼產業轉型,鄉村旅遊正從農家樂,向觀光、休閒、康養、度假複合型轉變。據悉,惠城區政府有意整合黃沙洞、沙崗、蔗埔、墨園、墩子林場等資源,撬動社會資金,開展點狀供地,升級梅菜、絲苗米、溫泉度假、生態旅遊、中草藥等主導特色產業,創建以農業產業+文化旅遊+休閒康養+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成為全市大健康產業重要支撐點。

接下來,我市將推動以鄉村旅遊為重點的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以品質提升為核心,打造一流旅遊產品,充分利用惠州市山、水、林、田、湖等資源,以歷史風貌建築、鄉土文化、生態建設為依託,做好鄉村旅遊文章。

​採寫: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龔妍 譚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