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把"竊國"這門技術活幹得最好的古代帝王:隋文帝楊堅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出自於《莊子·胠篋》,意思是偷帶鉤的人要處死,篡權的人卻成為諸侯。

自古得天下者,主要靠兩種手段。一是"打",二是"竊"。因此"竊"也是很有前途,主要是看你"竊"的多大?如果是"竊國",做成了就可以當王侯,甚至於當皇帝。

"竊國"曾經還有一種叫法是"禪讓",這名字文雅多啦。在中國遠古時期,堯、舜、禹實行的"禪讓"是有傳統的,名副其實。後來漢代的王莽、三國時期的曹丕、西晉司馬炎等都玩過"禪讓",這些就完全是打著"禪讓"的名號,幹著"竊國"的勾當啦。

"竊國"也是一門技術活,雖講求機遇,但更需要膽略和謀劃。古往今來,在"竊國"這件事情上,隋文帝楊堅是幹得最好的,沒有之一。

一、隱忍謹慎,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楊堅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據說當時"紫氣充庭",楊堅的手掌中還有一個奇詭的"王"字。其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因功被西魏恭帝賜姓普六茹氏,因此楊堅又叫普六茹堅。普六茹堅十四歲開始襲爵為官,他的大女兒被周武帝聘為皇太子妃,因此他也是皇親國戚。

韜光養晦,把

年輕時的楊堅畫像


楊堅為人深沉少言,工於心計。當時不少相術大師都說他有帝王之相,日後必成大器。說的人多了,也真的有人記在心上。當時北周的當權者宇文氏都對他多加猜疑和提防,因此他擔任的官職基本是沒有多大實權。楊堅對此也十分畏懼,行事小心謹慎,以韜光養晦。

後來,周宣帝繼位,楊堅的女兒成為皇后,楊堅日益位高權重。周宣帝也對這個現任老丈人不放心,還非常忌恨。有一次,周宣帝召楊堅入宮,宣帝對左右侍衛說:"楊堅的臉色稍有變化,就殺了他。"到了宮內,楊堅任憑宣帝的百般責辱,神情和臉色自若,終於逃過一劫。

楊堅深知自己處境兇險。為了保全自己,他主動向周宣帝要求離開京城,去外地任職。宣帝便也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要求。如此一來雙方都放心了。

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楊堅當然是心懷野心的,表面的忍讓只是韜光養晦之策。

二、"輔佐"周靜帝,奪取軍政大權

正當楊堅準備開溜的時候,周宣帝病亡,留下一個年僅7歲的小皇帝周靜帝。小皇帝需要有人輔佐,幾位大臣的意見不一,權衡之下,選擇了外戚楊堅。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偽造詔書,讓隨國公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這可是天上掉下的餡餅,正式開啟了楊堅的"竊國"之路。

韜光養晦,把

楊堅畫像


之後周靜帝拜楊堅假黃鉞(代皇帝行使權威)、左大丞相,實際掌管軍政大權,百官皆聽命於他。楊堅奪取軍政大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十分講究策略和謀劃。北周是宇文氏的天下,為了避人耳目,楊堅採取籠絡手段,以皇帝的名義任命漢王宇文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位列楊堅之上;任命年紀更小的宇文贄為上柱國。這些都是周靜帝的親叔叔。這下不能說我獨攬大權了吧?然則這些宇文大臣年紀太小,毫無經驗,怎會是楊堅的對手。這個一石二鳥之計,表面上是宇文氏掌權,實則大權早已旁落。

三、招攬人才,培植黨羽

對於缺乏統治基礎的楊堅來說,招攬人才、培植親信迫在眉睫。楊堅在輔政伊始,就開始了他的人才招募。他將勇猛過人的將軍盧賁、元胄等招至身邊,委以心腹,讓他能在輔政初期躲過周室藩王的暗算。後又招募李德林、高熲、蘇威等謀臣,還重用韋孝寬、楊素、韓擒虎等大將,並加以善用。高熲、蘇威等文韜武略,成為隋朝最有作為的宰相;韋孝寬幫助楊堅平定尉遲迥的叛亂,送了一個天下給楊堅;楊素幫助楊堅平定隋朝時期叛亂,穩固了隋朝統治;韓擒虎幫助楊堅平定陳國,完成"大一統"大業。

楊堅不拘一格招募人才並知人善用,迅速搭建、完善自己的"政治班底",為"竊國"做好了人事準備。

韜光養晦,把

隋文帝楊堅劇照


四、平息反叛,剷除異己

北周畢竟是宇文氏的天下,宇文家族實力不容小覷。於是楊堅在輔政初期就開始謀劃,剷除異己。

580年,楊堅找了一個藉口,將宇文泰的五個兒子: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五個藩王統統召回,其實就是將他們限制在京城,免得他們割據一方,對自己構成威脅。

之後楊堅命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出兵打敗了尉遲迥,消滅了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

不久,楊堅就以謀反的罪名將五個藩王及其兒子們殺掉。同時又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鮮卑貴族。北周皇室勢力基本被清洗殆盡。奪取北周江山已經沒有了阻礙,581年楊堅當上了皇帝。

韜光養晦,把

隋文帝楊堅畫像


結語

楊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從一個無多大軍政實權的"外派官員",一躍而成為了一國之君。整個過程似乎沒費多大周折。其實,這離不開楊堅幾十年忍辱負重、韜光養晦,也離不開楊堅知人善任、廣納人才,更離不開楊堅的宏圖大略、精心謀劃。否則,他也不可能在毫無政治基礎的條件下"竊國"成功。

韜光養晦,把

隋朝初年地理形勢圖


581年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為隋王。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假意謙讓一番,便即位稱帝了,改元"開皇",定國號為"隋",定都長安。公元588年,隋文帝派遣50萬大軍,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隋朝成為秦漢之後,又一個結束長期分裂、亂世混戰的朝代。

我是"大覺中人",一名基層的文物工作者,專注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期待你的關注和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