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春光满眼,山色盈怀。

入春以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独山县各镇村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体系优化,在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积极创新产业发展途径,大力开拓产业发展空间,探索出了“向山要地”“开发荒山”“产业上山”的山地产业发展新路。近日,笔者走进各山乡村寨,深入攻坚一线,真切感受了干部群众“誓让荒山变金山”的蓬勃干劲和坚定决心。

水岩村:桑树苗种到了山坡上

基长镇水岩村,交林组附近山头,一株株新栽下的桑树苗正在迎风吐绿。40来岁的村民吴焕培正带着好几个群众,熟练地操作着几台小型旋耕机,在一条条梯带上翻地、松土、起垄。

最近两年,吴焕培都在村平台公司“贵州商盛”带班管工,和乡亲们一起锄草施肥、修枝剪叶、采桑养蚕,每天工资100块钱左右。而让吴焕培正忙碌着的这片高山桑园,就是“贵州商盛”今年新开辟的桑叶种植基地,吴焕培笑着说:“桑苗们都‘爬’到了坡坡上,我们当然也跟着上山干活啦!”

水岩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近几年来,该村依托贵州商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平台公司+种植大户”的形式,推进实施种桑养蚕,利用山间田坝发展了1000亩桑园,建起了10000平米蚕棚。同时,还以“平台公司+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的形式发展了刺梨900亩,以“种植大户+农户(农户)”的形式发展了茶叶1200亩,形成了桑蚕、刺梨、叶茶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但由于水岩村地处偏远、地形复杂,田地稀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产业特别是桑叶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对全村产业体系的整体优化产生了不利影响。为突破这一资源性发展瓶颈,今年春天,水岩村“村两委”和“尖刀排”深谋远虑,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当地丰富的荒山草坡和野地资源,决心开荒拓野,主动向山要地,建设高山产业基地,闯出全新发展路子。

“开发、利用好荒山,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降低了流转成本,还促进了生态建设,推动了绿色发展,将环境劣势转化为优势,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了更大空间。”基长镇党委委员、村第一书记孟凡科说,目前,全村已在交林组一带开垦出了1000亩荒地,并完成了700余亩桑苗种植,桑苗间的辣椒配套种植也在快速推进,一座座沉睡的荒山野地逐渐被愉快的劳动歌声唤醒。

此外,水岩村的数千亩荒山上,开垦力度还在进一步加大。村里已与贵州神玺集团签定了种植协议,将于4月上旬推进实施200亩辣椒和200亩毛豆种植项目;同时,将依托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支持,新建1000亩高山茶园,茶产业规模将达到2200亩以上;积极申报并建设完善产业路等配套设施,切实优化发展环境。

依托一座座高坡荒地的华丽转身,水岩村将有效建立“春季采茶制茶、夏秋采桑养蚕、冬季管护桑茶”的一体化特色带动模式,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体系不断优化,不断推进培养农民队伍职业化,全面释放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活力,为“美丽水岩”的振兴发展提供绿意盎然的产业支撑。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高山桑园新种下的桑树苗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山坡上的刺梨种植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在高山上新垦出的种植梯带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吴焕培在操作旋耕机

北盛村:李子树栽上了高坡头

下司镇北盛村,陆家寨组附近,村民何应群正在山头上查看她家李子苗的生长情况。今年春天,看到乡亲们都在开垦荒山,何应群也不甘落后,一家人硬是在荒草丛中辟出了10来亩地,种下了600株蜂糖李苗。

看着一株株李子苗在春风中吐露新绿,让人忍不住夸赞何应群对李子苗的管护十分到位,她却指着不远处另一片已经长了一米多高的李子林说:“那一片种得最好,陆金礼家的,我就是跟着他家学种的!”

何应群口中的陆金礼也是陆家寨组的村民,2017年底,他打听到安顺镇宁的蜂糖李种得很好,前往参观学习后,就打起了开发荒山种植蜂糖李的主意。2018年,陆金礼把家里十来亩荒山全都开辟出来,种上了500来株蜂糖李苗。试种成功后,今年春天,他又垦出一片荒山,新栽了500来株李子苗,规模扩大到了20来亩。让陆金礼没想到的是,他的尝试种植,居然为北盛村打开了开发利用荒山的发展新路。

近年来,北盛村积极推进实施种桑养蚕和精品葡萄等产业,基本覆盖了村内大大小小各个坝区,现有田土资源已经利用得所剩无几。看到陆金礼开荒种植蜂糖李,一直在思索如何开拓全村产业发展新局面的村干部们,很快就从中受到了启示。在对全村荒坡野地资源全面摸底后,村里决定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向山要地”,推动“产业上山”,决心走出一条山地产业的路子来。

经陆金礼引荐,村里组织干部群众和种植能手赴安顺镇宁县,对当地蜂糖李产业的发展环境、种植管理、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结合北盛村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将蜂糖李作为“产业上山”推广项目,并选取陆家寨组作为“向山要地”试点先行区。

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里组织党员和大户带头种植,实施发展引领。村党总支书记王朝华在紫薇组“一口气”种了40亩1700株;来自陆家寨组的村委副主任陆金如种下了50亩2000株……看到村干部带了头,乡亲们吃上了定心丸,纷纷行动起来,加入了开荒种植行列。

在村里的组织推动下,陆家寨组一带今春已开出近2000亩荒山野地,组上20多户村民几乎都参与了垦荒种植,目前已种下1300余亩蜂糖李,昔日无人问津的草坡头,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的金土地。

“目前,村里已围绕蜂糖李项目作好了进一步发展规划,将依托村内‘日泉农牧’生猪养殖基地,利用有机猪粪资源,全程实施生态种植,着力培育绿色品牌。”县民政局副局长、村尖刀排排长李季介绍,同时,该村还配套发展林下生态养殖,推进形成种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村里数千亩荒山草坡改造成为一个个花果飘香、生机盎然的山地产业带,走出一条集休闲观光、农旅结合、种养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让“美丽北盛”美得更有内涵。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新栽的李子苗已经成活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新垦出来的种植梯带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州林业局专家现场开展李子种植培训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村民何应群在培土护苗

旗山村:产业带布满了荒草地

百泉镇旗山村,弄江组一带山头上,一棵棵樱桃树在春阳下尽情欢笑。樱桃树下,村民胡光勇正向几位农技专家认真咨询着,学习樱桃种植的管护技能及病虫害防治要领。

胡光勇是村里的贫困户,通过村里落实系列帮扶政策,他搬到了县城附近的尧梭花园安置区,摆脱了贫困。搬迁后,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胡光勇打起了老家荒山的主意,近几年来,他承包寨子附近的荒山草坡,先后种起了300多亩李子和100来亩樱桃,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入春以来,村里为开发这片荒山而申报建设的2公里产业路已落地实施,更加提振了胡光勇的发展信心,他打算进一步提升管护水平,将这片高山果园建设得更加生机勃发。

在摆略组的一道山岭上,一株株桃子苗已一米多高,村民吴志华正一丝不苟地查看桃子挂果情况,吴志华肢体患三级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近几年来,在村里的帮助下,开垦了60亩荒山,先后种上了桃子和柑橘。看着桃树已挂满了绿油油的幼果,吴志华十分开心,“开出了荒坡,种上了水果,好日子就不愁啦!”

一直以来,旗山村高山大岭、田土稀少,产出十分有限,很多寨子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艰苦境地。近年来,该村通过对42个自然寨中的40个实施整体搬迁,从根本上帮助当地549户2166名贫困群众彻底摆脱了困境。为做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保障工作,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旗山村积极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产业上山”,发展山地产业,全力解决乡亲们的后顾之忧。

据县工信局驻旗山村第一书记何永远介绍,近年来,村里充分盘活搬迁群众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荒山野地,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土地流转、合作开发、入股分红等形式,推动发展经果林、公益林、中药材等各种绿色产业,先后实施了青梅2000亩、无患子800亩、松树3900亩、海花草300亩、精品水果500亩、中药材150亩、仿野生菌类231亩等十来个生态种植项目。

如今,穿行在旗山村的山间林地,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座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高山果园或种植基地,成为当地一道道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线。

截至目前,全村共计开发利用荒山草坡8981亩,在山间岭上建起了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高山产业带,以活力四射的绿色生态经济,为所有搬迁群众创造持续稳定的发展收益,让他们的幸福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正在建设中的高山产业路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胡光勇向农技专家认真咨询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种植大户胡光勇在查看李子树挂果情况

独山:誓让荒山变金山

长势喜人的高山樱桃

后记:

“疫”后花开春意满,产业上山景色新!

独山立足当地环境条件,积极实施向山要地,盘活固有土地资源,努力拓展产业空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把一个个生态产业推上了大坡头、高山岭,把一片片荒山野地变成了花果山、种植园,既美化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拓展和丰富了群众增收渠道,探索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新路。

水岩、北盛、旗山三村着眼“山地产业”推进实施的“向山要地”“产业上山”一系列实践,生动体现了当地干部群众敢于创新、勇于求变的勇气和胆识。“人到山前必有路”,只要坚持为民初心,心系民生发展,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闯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新路子,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通讯员 李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