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独山:“四点半学校”为搬迁儿童构筑温馨港湾

独山:“四点半学校”为搬迁儿童构筑温馨港湾

走进独山县异地扶贫搬迁尧梭花园安置点,青山环抱中,一栋栋地中海风格的单元楼笔直矗立,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如同血脉,联通起整个社区。下午四点半的阳光,经过一天的酝酿,明亮而不刺眼,灿烂而不强烈,照耀着一群下学归来的孩童,一路与老师来到另一个温的“家”。

独山:“四点半学校”为搬迁儿童构筑温馨港湾

独山:“四点半学校”为搬迁儿童构筑温馨港湾

这个“家”,崭新、舒适,乳色的墙壁、彩色的桌椅、开放整齐的图书角,处处散发着宁谧和温暖。每天下午四点半,30余名小学生都会准时到来,在辅导老师和志愿者陪伴下,在这里阅读、画画或写作业,度过快乐而充实的1个多小时课外时光。

为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解决搬迁群众学龄子女放学后、家长下班前无人看管的难题,独山县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为载体,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在望城社区尧梭花园试点,创建了该县第一所“四点半学校”。

西部计划志愿者吴洪丽介绍,这里分类别设置了图书室、少儿书画室、教师辅导室和儿童游乐室等,并开设语数外辅导、阅读综合辅导、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课程,每天,第五小学都会有两名固定的老师护送学生到来并开展辅导。

“在这里很放松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画画看书,不会的作业,老师也会教我们。”今年就读于独山第五小学三年级的罗昌如,自8月份学校正式运营以来,每天放学最期待的地方,便是“四点半学校”。

“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孩子学得开心、有进步,我们再辛苦也值得!”辅导教师龙丹说,在四点半学校托管的孩子,大都来自边远农村的贫困家庭,此前的受教育条件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一些来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孩子,由于长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来到新的环境,甚至连沟通都是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和老师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心血。

“除了知识、安全教育,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和合作互助的精神,不善表达的儿童,志愿者们还及时进行交流疏导,多方沟通配合,共同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融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来。”第五小学校长卢成娜说,希望通过每天一小时对爱的坚守,能够让幸福伴随孩子们一辈子。

深秋的阳光柔和而温暖,一如搬迁户刘明莉的心情。来自玉水镇玉龙村便拔组的刘明莉,一家四口自搬迁至尧梭花园后,即将迎来家中新成员。因丈夫在外打工,如今大腹便便的她,虽和婆婆也能相互照顾,但担心得更多的,还是女儿白语欣的学习,生怕孩子来到新环境不适应,又怕自己力不从心,影响了孩子学习。

独山:“四点半学校”为搬迁儿童构筑温馨港湾

“现在有了四点半学校,这里的老师比我们专业,能指导小孩子做作业,我家小孩比较爱看书,不仅在里面能看还能借回家看,太好了。”刘明莉说,搬迁后,学校离家近,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教育,不用住校,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真的很开心很满足。

在“四点半学校”,孩子们开心,家长们也很放心支持。“孩子放学了,我们还没下班,这段时间里,有老师和志愿者费心照顾,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从下司镇新同村搬迁而来的家长周乐娇说。

县教育局副局长邓怡荪介绍,尧梭花园有704名3至13周岁儿童,其中,174名适龄儿童就读于第五小学。目前,除部分儿童托管于社区“四点半学校”外,还有不少学生参加了该校设置的鼓乐队、足球、乒乓球等课后兴趣班。她表示,下步,独山仍将积极探索、创新“四点半学校”办学模式,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寻找放学后“空窗期”的破题之路,举力聚集更多资源和力量,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儿童成长服务,真正让搬迁群众子女搬得出、稳得住。

来源黔南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