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那份敬畏

餘秋雨曾說:“浪漫的法國人以一種善意而真誠的嘲弄來重新理解法國文化;嚴肅的德國人在謙虛中用現代的眼光展現曾經的德國;而畢恭畢敬的我們卻正在犯著一種將歷史遺產供奉起來的毛病。”


現在看來,物質利益的大潮又把我們引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正犯著一種將文明顛覆過來的毛病。我們的心日益迷離,我們的根又在何處?行走於人生中,我們的目光又停在何方?

走進出版界、影視界,顛覆戲說之風方興未艾。諸葛亮成了營銷高手,潘金蓮成了形象大使,孫悟空成了好員工。各類切割、拼湊的另類書籍在暢銷熱賣區總能找到席位。人們以此娛樂著,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在娛樂賤賣著自己的靈魂?

如果一片葉子爛了,那無關痛癢;如果樹上到處是爛黃的葉子,那就應該反思這棵樹了。顛覆戲說的背後是傳統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我們用荒誕的顛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們用冷漠的嘲弄掩飾浮躁的內心。“現在的愚昧,不是指無知,而是指對流行觀念的不思考。”我們堅守的靈魂土壤被侵蝕,我們只好迷失。

無論我們走到何處,無論我們身處何方,面對文化被踐踏,我們不僅僅是憤世嫉俗,我們要做的還有自我反思: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文化消費者?如果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腳下,我們就不會因為些許風雨、些許蛀蟲而乾枯發黃。心存敬畏,我們就能找到人格座標的原點。

只有經濟利益而沒有社會責任,只有物質追求而沒有文化責任,虛偽氾濫、嬌柔造作的文學創作必然會離真正的文學越來越遠。由此想到了陳寅恪的“四不講”:前人講過的,不講;近人講過的,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歸依那份敬畏,找到心靈的根,我們方能步履從容,化蛹為蝶。文化良知這課樹需要我們用腳來淨化空氣。這種文化道義,我們義不容辭,這才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不要因為社會醜陋而悲觀失望,不要摧垮人的信心,我們要做的是對內心的邪惡充滿警惕。首先,浮躁成為顛覆的理由,然後顛覆成為浮躁的藉口。願善良的人走出這樣的“顛覆怪圈”,時時心存敬畏,任它密雨傾侵,我只坐擁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