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

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鬼谷子》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瞭解別人先要從瞭解自己開始,只有瞭解了自己,然後才能瞭解別人。真正瞭解別人,彼此之間感情自然和睦,就像比目魚並行一樣形影不離。掌握他人形象,如光與影相隨,觀察對方言辭,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磁石吸引鐵針,舌頭舔食烤熟的排骨一樣。與人相交也不在深厚,只要方式得法對方就會很快地向我敞開情懷。這其中的關係,就像陰與陽、圓形和方形一樣有一定的規則。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在對方跡象尚未出現之前,用圓通、靈活的方法去引導對方;當對方形跡已經出現時,就用一定的原則去衡量他。進退左右等各種行動都應按這種法則去掌握。如果不能自己確定下來,制定一些考察人的準則,就不能很好地管理人才,統治別人,處理事情就會笨拙,運用的技巧就會不夠,這就叫做“沉迷於感情迷失正道”。

只有先嚴格審定自己,確定好一種考察他人的準則制度,而後才能統治他人而無形無跡。在管理上施用謀略,使人們根本看不見整個制度的所在,未見其門卻又自然地進入這扇門,這就達到了最高境界。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在這一段裡,鬼谷子談知人與知己的關係。鬼谷子說:“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意思是,通過反應探得對方真意,先決條件是首先知己。這與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一樣的意思。因為在你探得別人實情時,對方的強弱、虛實、眾寡等情況,都是相對著己方而言的。所以,必須要先知己才能知人。

強弱、虛實、眾寡,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也沒有絕對的弱,強弱都是通過比較才能顯現出來。有一個故事,兩個人在森林裡,遠遠看到了一隻大老虎慢慢地向他們逼近。其中一個就趕緊從揹包裡拿出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另一個急得要命,就罵說:“你在搞什麼啊!就算換了鞋子也跑不過老虎啊!”換鞋子的那個人就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人當然跑不過老虎,但在逃生這個問題上,換鞋的人不需要和老虎去比較。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鬼谷子這裡說“自知而後知人也”,這個“後”字,只是邏輯上的先後,並不是時間的先後。意思是要反過來通過了解自己,去了解對方。其實,按照鬼谷子“反應”這一篇的精神來說,這句話還涵著另一層意思,即“知人而後自知也”。也就是說,想要了解自己,那就要反過來先去了解別人。如果對別人的情況不清楚,那自己的虛實、強弱等情況,也就沒有了意義。

可見,知人和知己,是一對互為前提的關係。所以鬼谷子說:“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這個“相知”,不是己方與對方彼此相知,而是指“知己”和“知人”的關係而言。從知己與知人的關係來說,兩者就如同比目魚一樣。比目魚的兩隻眼睛,長在身體的同一側,可以隨時察知到對方。“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是同樣的意思。有光就會有影,知己和知人就像光和影的關係一樣。見到光就會看到影,見到影也就看到了光。同樣,知己就可以知人,知人也可以知己。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若比目之魚”、“若光之與影”,這是鬼谷子對知己和知人關係的兩個比喻。這兩個比喻用得非常形象和恰當。那麼,這個關係原則運用在考察對方言辭上,會有什麼效果呢?鬼谷子同樣用了兩個形象而且恰當的比喻。鬼谷子說:“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其察言也不失”,是說考察對方的言辭而沒有遺漏。“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這是兩個比喻,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意思是,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對人我兩方面的情況,卻掌握的非常迅速和準確。這都是在說知己知彼的關係原則,在運用上的效果。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後知人

想要了解別人,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審定別人,先要審定自己,掌握了別人而別人還未覺察才是最高的手段。既瞭解別人,又瞭解自己的人,才是掌握全面的人,才能真正制勝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