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榆林70年#佳縣深挖文化資源做強“鄉村旅遊”

從氣勢磅礴的大美石窯到穿越百年的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從“國際藝術小鎮”峪口到黃河古渡木頭峪見,時下的佳縣,處處風景如畫、惹人流連。

近年來,佳縣以創建特色品牌、強化基礎支撐、完善服務功能為路徑,大力開發歷史文化名村、民俗體驗、民宿度假等鄉村旅遊產品,讓鄉村旅遊成為全縣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的同時,更讓廣大村民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遊飯”。

赤牛坬村:深耕黃土人人有收益

四面環山,棗林層疊,明清老村錯落有致,新村新貌一步一景……很難想象,今日產業興盛、遊人如織的赤牛坬村,在十餘年前尚名不見經傳,村民世代農耕為業,“路難行、地難種、錢難掙”便是這個小村莊最真實的寫照。

“自2008年起,我們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開始有意整理傳統民俗文化,並初步規劃了建設藍圖。”赤牛坬村黨支部書記高鵬祥說,為更好更快地發展鄉村旅遊事業,村裡搶抓扶貧開發機遇,著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村容村貌。如今的赤牛坬村,已經是是一個集休閒度假、遊覽觀光、文化教育於一體的民俗文化村,並吸引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去年公司累計接待遊客26萬人次,純收入約800萬元,村民戶均增收約2萬元”。赤牛坬旅遊公司經理高根強說,該村村民自編自演的大型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演職人員由最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上百人,村裡人人都能上臺表演,人人有收入。

“除日常表演外,每個週末旅遊公司還會安排兩場固定演出,僅此一項,每個參演村民就能拿到40元的收入。”村民高存厚說。

峪口古鎮:盤活資源上演“國際範”

佳縣白雲山景區蜚聲全國,由此出發,沿黃河南下5公里,古鎮峪口的山水之間,一副壯美的鄉村旅遊畫卷業正徐徐展開。

“峪口村現有常住人口300多人,村民主要以種植紅棗、雜糧為業,看起來似乎與黃河岸邊的其他村莊沒啥區別。但該村是連通秦晉商貿的古渡口,有數百年的手工造紙技藝傳承,還是佳縣黃河造紙廠舊址所在地。”峪口便民服務中心主任王鵬彥說。近年來,為盤活峪口文化旅遊資源,佳縣決定將峪口造紙廠及周邊區域與白雲山景區有效結合,將近2萬畝的規劃區域交由佳縣籍國際藝術大師劉若望帶領的團隊,傾力打造以“黃河碼頭區”“烏龍河大峽谷景觀區”和“猿人谷”等國際藝術展示區為核心的峪口“國際藝術小鎮”。

佳縣文旅局局長徐曙光表示,峪口藝術小鎮項目建設以當代藝術展覽、藝術教育與創作、手工體驗與培訓為核心,以鄉村生態休閒旅遊、民俗民宿文化體驗為輔助,以文化藝術扶貧為手段,打造本土文化藝術與國際交流的前沿平臺”。項目建成後,將加快峪口行政服務中心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帶動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目前,峪口“國際藝術小鎮”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藝術區整體改造正在進行中。

大美石窯:“旅遊扶貧”紅利共享

佳縣大美石窯景區坐落於上高寨便民服務中心王家山村,集陝北特色石窯洞群(陝北地區規模最大)、陝北瓜果蔬菜園、東方紅幹部學院等元素於一體,是一座能向遊客提供食宿、休閒、學習等服務的"沿黃驛站"。

景區負責人王愛國告訴記者:“依靠景區發展和土特產品銷售加工,吸收閒散勞力就業,帶動周邊村民增收,是我建設大美石窯文化的初心。去年7月景區正式投運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10萬人次,收入約400萬元。而我們吸納就業的11戶貧困戶,平均每戶也能增收3萬多元。”“之前在外打工,離家遠不說,收入還不穩定。現在在家門口工作,每月收入還能有3000元,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景區工作人員徐粉朵說。

據瞭解,近年來,上高寨便民服務中心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堅持“產業+旅遊”帶動貧困群眾就業的“造血式”扶貧思路,全面拓寬旅遊產業鏈,力爭讓全民共享鄉村旅遊發展紅利。“如今,我中心已初步形成了‘溯源佛教聖地—感受田園風光—品嚐千年酸棗—宿住大美石窯’的精品旅遊線路,並通過與沿黃觀光帶的無縫對接,將‘上高寨一日遊’打造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的一張旅遊新名片,併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上高寨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陳寶國說。

見習記者 馬露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