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秦时期

秦始皇横扫六国后,通过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初创的郡县制成为后来中国所有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而县制更是跨越两千多年沿用至今。

秦时期,安徽境内共有九江郡、庐江郡、泗水郡、鄣郡、陈郡、东海郡、砀郡、衡山郡八个郡。

泗水郡郡治相县(今淮北市北部),位于濉水河畔,如今淮北市濉溪县县名便取自古濉水。而泗水郡郡名来自发源于山东的泗水。古濉水、泗水是淮河下游地区最大的两条支流,贯通淮北平原,既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也是当地人民耕作、生活的重要水源。

九江郡主体基本位于安徽境内,因境内河网交错,湖泽密布,得名九江,楚国人在淮河南岸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芍陂,延续2500年至今,仍然在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作用。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寿县),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国都,是秦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寿”的名号也一直沿用至今,足见寿春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衡山郡的故事也比较有趣。泰山、恒山、华山、衡山、嵩山的五岳之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确定,但当时的衡山并不是现在的湖南衡山,而是安徽的天柱山。《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所以秦朝在这里设立衡山郡,汉朝建立后,衡山郡成了功勋和宗室的封国,后来衡山王刘赐谋反被废,衡山国也就撤销了。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西汉时期

虽说汉承秦制,但在保留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汉朝也有自己的创新:一是郡国并行制,二是州刺史制。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认为秦朝废分封导致地方反叛时没有宗室拥护中央,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刘邦在保留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宗室和功勋,形成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例如地图中的梁国、楚国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彭越、韩信的封地,刘邦灭异性王后,改由刘氏宗室承袭;六安国为汉明帝之子刘恭的封地,六安的中“六”是周天子分封时的诸侯国,汉武帝平定衡山王叛乱后,取“六地平安”之意,更名为六安,六安之名也沿用至今。

汉武帝经过数十年的对外征服,将汉朝的疆域扩张到极致,为了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土,汉武帝根据禹贡九州,将全国分为青州、兖州、徐州、冀州、豫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杨州、朔方、交趾,共十三个刺史部和京畿所在的司隶校尉部,合称十三州一部。不过这时的十三州一部,既没有固定治所,也不具备军政功能,只是巡检地方的监察区。

东汉黄巾之乱爆发后,汉灵帝为了平定叛乱,改州刺史为州牧,并授予军事、民政之权,州也就正式变成了行政区,这时的安徽分属豫州、徐州、杨州。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太康二年(281年)

三家归晋后,晋朝的行政区划制度较汉朝并没有多大区别,稍有不同的就是封国的数量较汉朝多出许多,例如地图上的梁国、彭城国、下邳国、临淮国、谯国、沛国。

三马食“曹”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还算清楚,就不细说了。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认为曹魏过分打压宗室力量(参考曹丕和曹植),这才使司马家族轻而易举的取而代之,因此司马炎将司马懿以下三代以内的所有宗室都进行了分封,并许以宗室在封地内设置军队的权力,这是后来八王之乱,西晋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郡制上,西晋时的安徽多了新安、鄱阳、宣城三个郡。鄱阳郡在西汉时就已设立,我们主要聊聊新安、和宣城两郡。

秦汉时期,今皖南和南京地区为丹阳郡。三国时期,吴主经营江东,分丹阳郡为丹阳、新都(新安郡前身)二郡。西晋建立后,又分丹阳郡为丹阳、宣城二郡,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形成了皖南三郡。虽然现在的皖南没有新安这个地名,但新安江、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将新安之名给保留了下来。而宣城郡治宛陵(今宣城),原为丹阳郡郡治,因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遂将丹阳郡治从宛陵迁至建业,设立丹阳尹管理国都。晋朝建立后,便在宛陵设立宣城郡,宣城的名称也沿用至今。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大业八年(812年)

隋朝时期安徽的郡县较之前多了许多,这和南北朝州郡混乱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西晋灭亡后,中原汉人举族南迁,南朝政权便设立大量的乔迁州安置这些南迁北民,例如南徐州、北徐州、南青州、北青州等。此外,数百年的南北对抗,使得南北政权统治者滥设州刺史拉拢人心。总之,西晋时期的十九州经过南北朝,到隋朝时已达变成四百多个州,州郡县的三级区划名存实亡。

隋朝统一南北后,隋文帝将州郡县三级治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恢复了秦时的区划框架。例如同安郡、历阳郡、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在北齐时期分别为江州、和州、东广州、西楚州、杨州,长江边的杨州跑到淮河去了,岭南的广州跑到长江去了,这般混乱,改革州制便是必然的。

具体的郡我们聊聊同安、历阳二郡。

同安郡在文帝时期为熙州,炀帝时期取熙州同安县之名设同安郡,但有趣的是,同安郡郡治不在同安县,而在怀宁县,可同安郡怀宁县又不现在的安庆市怀宁县,是安庆市潜山县,这套娃套的......

历阳郡在秦时为九江郡历阳县(今和县)。南北朝时期,北齐和南梁在历阳议和,为表纪念,北齐将历阳改为和州,到隋炀帝时期,又恢复了历阳旧名,其区划范围自隋到现在也几无变化。但在隋朝灭亡后,历阳郡又改回了和州,并沿用至今成为现在的和县。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

唐朝最重要的区划制度便是道制。和汉朝一样,唐朝也面临着开疆扩土后的烦恼,唐太宗参考汉武帝的做法,根据山川地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作为监察区,唐玄宗时期将十道分为十五道。安史之乱后,各道监察使、军镇节度使、都督府经略使、州刺史逐渐合流,道便有了行政功能,其中河南道、河北道、江南西道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江西省。

唐时期的安徽分属于河南道、淮南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分别对应现在的淮北、江淮、皖南三大地形区。

前文也有提到,唐代隋后,改郡为州,原来的江都郡被分为杨州和滁州,谯郡改为亳州,滁州、亳州沿用至今成为安徽的两个地级市。

同安郡改为舒州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将舒州又改回了同安郡,结果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避安禄山的名讳,改同安郡为盛唐郡,然后唐朝就再也没能重回盛唐,不得已又改回成舒州。只听过避皇帝名讳的(如汉文帝刘恒,改“恒山”为“常山”),避叛贼的名讳还是头一次听。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宋朝的行政区划框架和唐朝差不多,不过将唐朝的道改成了路,疆域不大的宋朝(北宋)将全国分成二十四路,同时也提供了湖南(荆湖南路)、湖北(荆湖北路)、广东(广南东路)、广西(广南西路)、福建(福建路)共五个省名。宋时期的安徽分属于京东西路、京西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在州级行政单位上,宋朝除了州,还设置有府、军、监,其中府的级别最高,如包青天的开封府,军、监的级别最低,毕竟我“大怂”重文轻武,北宋时期的安徽境内就设有无为、广德两军,同时也为安徽贡献了宿州、池州、安庆(舒州后改为安庆军)三个城市名称。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至元十七年(1280年)

元朝创立了中国的行省制度,这是元朝这个朝代为数不多的几个可说的亮点,贡献了陕西(陕西行省)、四川(四川行省)、云南(云南行省)、甘肃(甘肃行省)、山东(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西(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浙江(浙江道宣慰司)七个省名。元时期的安徽分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元朝在行省之下有路、州、府、县各级区划,并且非常混乱。路皆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府和州又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例如安徽地区的安庆路、和州、汝宁府都归河南江北行省管,但无为州、六安州却归庐州路管,颍州(今蚌埠)归汝宁府管。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宣德八年(1443年)

明朝建立后,废除了元朝混乱的行政区划制度,改成省府县三级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省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正式名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有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再加上南京和北京,合称为“两京十三省”,并贡献了贵州这个省名。明时期的安徽主体为南京(南直隶),部分地区为河南省。

明朝之安徽较元朝之安徽最大的区别便是凤阳府。明太祖朱元璋是凤阳人,正因如此,明朝建立后将整个安徽淮北地区通过归入凤阳府治下,并设凤阳为中都,置中都留守司专门管理朱元璋老家,其余地区较前朝变化不大。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清朝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个朝代,因此现在的行政区划和清朝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并贡献了新疆、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苏、清海、西藏、台湾八个省名。安徽省建省便是清朝的时候(取安庆府、徽州府之名,设安徽省),清朝的安徽省和现在的安徽省,轮廓已无太大差别。

地图上的中国,两千年安徽行政区划沿革

最后再放一张安徽在清朝时已经存在的县,目前的大多数县都可以在清朝找到,当然也有如萧县这种自汉朝就设立的千年古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