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你準備好了嗎?

事業單位改革突如其來,人心惶惶,很多人會擔憂自己的利益受損,但整體來看,這次改革對改革者來說也是利大於弊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談一談這次改革。

一、事業單位架構認識

國家在2011年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從此事業單位有三個類別,分別是承擔行政職能類、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類和從事公益服務類。在從事公益服務類中還細分為公益一類(如:中小學,檔案館,博物館)和公益二類(如: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非營利醫療)。在分類改革完成後,整個事業單位的架構清晰,也為這次改制奠定了基礎。

二、事業單位三種類別的各自發展方向

這次事業單位的改革,為的就是能夠迴歸服務人民群眾的本質。從分類來談改革,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其改革方向:①因為目前存在政事不分的問題,事業單位中也有承擔行政職能的崗位,它的地位與公務員不相上下。對於這類單位及人員主要還是通過直接或考試間接的轉編為公務員;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類別的事業單位存在事企不分和管辦不分的問題。很明顯,事業單位本質是為人民服務,營利不應該太多甚至最好不要營利,但目前依舊是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類別的事業單位存在。這類單位及人員將取消編制,改為企業,簽訂勞動合同;③通過這次疫情我們也都能夠感受到,各地服務人員的必要性和緊缺性,所以從事公益服務類的事業單位也將受到更多的重視。既然此次改革要回歸本質,那麼公益性類別的編制也將更多的給予保留,尤其是上述公益一類的單位,完全服務於人民且不允許營利的單位,繼續保留編制。而公益二類只是將人員取消編制,單位性質不變。

三、事改後帶來的影響

其實,這些改革產生的影響並不是如我們所想那樣悲觀。整體來看,人民在新時代的需求正在不斷上升,精細化的管理所需要的服務人員也會越來越多,那麼招錄的人數也將越來越多。為實現好改革的核心原則,福利待遇也不會差。細分來看,那些轉為公務員編的人員收入增加,但身上的責任也多了一份,但這個轉編也讓還在體制外的大家有了更多的機會上岸公務員;對於那些經營類別的單位改成企業,很多人會覺得所謂的鐵飯碗便也跟著消失,但從理性分析看,當這些單位真正變成企業時,可以受到市場資源配置和調控,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經營活動可以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員工福利不僅可以按企業發放,有所上升,當這些企業能夠放手一搏,對於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也有促進推動作用。若是企業收益較差,稅務局也給出了應對方式:改制後五年內免交增值稅,將風險儘量降到最低。這說明了國家的改革決心,也能看出國家對改革人員的重視。總體來說,對國對民都很有益處的;對公益一類的改革也是使得改革者收入增加,晉升機會更多,而對公益二類的改革,並不代表改革者的利益受損,高校老師或者醫生沒有了編制,說明自身可以在外從事其他營利性活動,所受限制也沒那麼多。在現在特殊時期,因為所需醫護人員的緊缺,容易出現免筆試的單位,讓大家能夠儘早加入服務人民群眾的隊伍中。

事業單位改革對體制內外的大家均有利弊,但不管如何,最後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老百姓。想進入事業單位的同學們,帶上為人民服務的心情,做好準備,向前努力吧!


事業單位改革,你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