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小故事,從節日到月餅原來有這麼多傳說

作為中國人民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代表了家人共團圓一起欣賞美好的月色,所以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但是中秋節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研究者有許多種說法。

中秋節小故事,從節日到月餅原來有這麼多傳說

現在大家最廣為流傳也最為熟悉的一個由來便是神話傳說“嫦娥奔月”,而最早記錄此事的是在戰國《歸藏》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逐奔月為月精”,人們為了遙祭嫦娥,每年八月十五便在供桌上放上水果遙祭嫦娥,並定此日為中秋節。

然而最早有記錄於中秋一詞的為《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這裡說的中秋其實指的是“時令節氣”。《禮記》就有古代帝王春祭日,秋祭月的記載:“天子春朝日,求夕月”而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在魏晉時期,民間就有中秋賞月之舉。唐朝《開元遺事》也有記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這裡“上與貴妃”指的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更有唐明皇夢遊月宮後創出霓裳羽衣曲的傳說。特別是到了宋朝,中秋賞月最為興盛,成為非常繁華熱鬧的節日,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就是詠唱中秋的名篇。當時的中秋夜就如當今我們中秋節放3天假一樣是個舉國開心的日子。

那時的中秋夜都是放上鮮花果品遙拜月亮,沒有如今必吃的中秋月餅一說,所以可見中秋月餅並不是一開始就有。最早有“月餅”原型出現是在南宋有記載,那時月餅不過是像菱花餅似得餅形食品。

中秋節小故事,從節日到月餅原來有這麼多傳說

最為盛行中秋賞月的宋代也未見記載有中秋食月餅。然而到了明清,月餅已經開始盛行。

中秋月餅取團圓之意,有兩個傳說比較廣泛:第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中秋與群臣歡度,收到了吐蕃人獻上的華美圓餅,李世民非常高興指著天上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請蟾蜍”便把圓餅分與群臣共享,此後這種圓餅開始流行演變為月餅。

然而更為流傳的是第二個說法,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為了反抗元朝統治,暗中串聯利用中秋節互贈餅食的機會在餅中夾著字條,在中秋夜,大家打開餅發現字條便動手起義,後世為了紀念人們的鬥爭,便在中秋夜吃月餅。

中秋節小故事,從節日到月餅原來有這麼多傳說

不論是中秋節由來的傳說還是月餅食用的傳說,如今中秋佳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特別是中秋3天假期,成為了舉國歡慶的時刻,讓我們一起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