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朔三鎮"的盛衰史,看唐末藩鎮對社會和歷史的影響

序言:

安史亂後, 虛弱的唐政府大難略平, 務求苟安, 故"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將" 。一些在平叛過程中興起的將領們趁機割據一方, 從而拉開了唐朝後期長達一百五十餘年藩鎮割據的序幕。

唐朝的河北地區共有魏博、成德、盧龍(幽州)三鎮節度使,一般統稱為"河朔三鎮"。唐朝中後期之後,這些蕃鎮名義上尊奉朝廷,但在所轄地區實行的是最大限度追求藩鎮最高權力的世襲化的自治,具有強烈的地域主義色彩。"河朔三鎮"利用朝廷無力控制他們的有利時機, 治兵繕壘, 擴展勢力。

由於唐朝中央政府對這些割據的藩鎮無可奈何,只能採取姑息政策, 因此他們與中央矛盾並不十分激烈, 但是彼此之間為爭奪地盤不斷展開角逐。他們拼命擴張的目的也很明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不可能一直對割據狀態聽之任之,只是暫時沒有這個力量而已。一旦唐朝中央政府擺脫了窘境,便會對這些割據勢力採取措施,因此這些藩鎮要維護既得利益, 就必須有強大實力做後盾, 才能與中央抗衡

從

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河朔三鎮之間的關係,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充滿了矛盾。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藩鎮同朝廷之間、藩鎮彼此之間、節帥同將帥之間以及將帥同軍士之間 ,最終因為這些矛盾的變化,彼此的實力都在削弱,直到最終滅亡。他們相互之間縱橫關係的演變,對其最終的命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一、三鎮聯盟的"蜜月"

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盧龍節度使李懷仙等人原本都是安祿山手下的將領,只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在安祿山的滅亡的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投降唐朝的。也就是說,唐朝是看中了他們手下的軍隊,而他們投降大唐也只是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而並不是有多忠於唐朝政府。對於這幾位軍閥來說,實力和土地代表他們的未來,所以他們降唐後拼命擴充軍備, 搶佔地盤。

唐朝中央政府也試圖通過軍事手段打擊過河朔三鎮,但收效不大,所以改用以藩鎮制衡藩鎮的辦法,在靠近河北三鎮的地區設置了諸多藩鎮,遏制三鎮的擴張。河朔三鎮在中原藩鎮的制衡下,不得不安分守己,各守封疆,保持著一種脆弱的和平狀態。

從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

由於河朔三鎮客觀上存在著"勢同患均"的共同之處,有著一致的利害關係,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暫時擱置了爭端和矛盾,形成了一個利益同盟。三鎮取得了一種共識:"魏亡,則燕、趙為之次矣。及聞代易,必合為一心,蓋各為子孫之謀,亦慮他日及此故也"。雖然他們三者之間有過矛盾,但是在面臨存亡生死關頭,還是結成了一種形式上的同盟關係。

大曆十四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病故,成德、盧龍兩鎮便向朝廷為田承嗣請節,便是這個同盟對唐朝中央政府態度的一種試探,也是一次聯合行動。而唐朝最後也同意了三鎮的請求,使這引起藩鎮更加感覺到"團結就是力量"。

但是當建中二年,李寶臣去世後,三鎮向朝廷上表,請求為李寶臣加"太傅"銜,並讓李寶世的兒子李惟嶽繼任成德節度使。唐德宗同意授予李寶臣"太傅"的哀榮,但不同意李惟嶽接任成德節度使。這是因為此時的唐朝中央,由於兩稅法的實行,境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吐蕃等國也已實現了和平,於是一改過去的姑息養奸,開始對藩鎮採取強硬的政策。

從

李惟嶽

一方堅決要求繼襲,另一方堅決不同意,戰爭已不可避免。唐德宗以張孝忠為新的成德軍節度使,聯合幽州節度使朱滔合兵征討李惟嶽。李惟嶽則聯合魏博、淄清兩鎮,以魏博節度使田悅為盟主,發三鎮之兵對抗朝廷。

這次反叛中,三鎮之所以能聯合起來,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否決了三鎮" 以土地傳之子孫"的慣例,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已不再承認他們的半獨立割據地位,觸動了三鎮的根本利益。出於"各為子孫之謀,亦慮他日及此故也"的考慮,三鎮不得不團結起來對抗中央。

為什麼這次聯盟中沒有原來三鎮中的盧龍鎮呢?

這是因為在之前在攻佔相衛節度使薛篙的地盤時,李寶臣便與盧龍節度使朱希彩發生過正面衝突,雙方已經爆發了矛盾。此次討伐李惟嶽的幽州節度使朱滔又是朱希彩曾經的手下和親信,所以在這次戰爭中,原先的河朔三鎮裡,只有魏博鎮派出大將孟佑率兵五千來助,盧龍鎮並沒有派兵援助。這也導致李惟嶽很快被朱滔誅殺,首級傳送京師。

從

藩鎮之兵

李惟嶽死後,自恃大功的朱滔請求唐朝將李惟嶽的深州撥給自己所屬的幽州管轄,朝廷沒有答應。朱滔因此生怨,與同樣對朝廷賞賜不滿的王武俊一起,率兵救援受到張孝忠大軍攻擊的魏博節度使田悅,並大敗唐軍。之後朱滔自立為冀王,田悅自立為魏王,王武俊為趙王,淄清節度使李納自立為齊王,形成了河北地區新的割據聯盟。

二、平衡關係被打破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朔三河周邊的李克用集團朱全忠集團逐漸興起,形成了強大的軍事政治集團,打破了河朔三鎮中原藩鎮間的平衡關係。

李克用原是沙陀貴族,後被賜李姓,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軍閥。他設計殺死了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奪取了雲州之後,也想染指河北,取得更多地盤。

從

李克用

中和元年十二用,黃巢的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李克用乘機率軍南下,並於次年四月收復京師,並以河東為根據地,向四周擴張。李克用在奪取西昭義和麟州後,又將矛頭指向了雲、蔚、朔三州,河朔三鎮自然成為李克用下一個兼併的目標。

與此同時,出身黃巢農民義軍的朱全忠降唐,被授予宣武節度使,佔踞了汴州、宋州和亳州等地。為了平定黃巢,唐朝又任命朱全忠為東北面都招討使,使得他能披著合法的外衣,借平黃巢之名義,以宣武鎮為大本營,去實現他的吞併其他藩鎮的計劃。

光啟二年,朱全忠克滑州,兼併了洛州和孟州,接著又吞併了淮西秦宗權,其勢愈盛,他的宣武集團已和河朔三鎮南部接壤。

從

朱全忠

李克用、朱全忠兩大集團的崛起,使得河朔三鎮直接暴露在這兩個集團之下,他們吞併河朔三鎮的野心昭然若揭。為了對抗這兩大集團,河朔三鎮一度加強了聯繫,想形成合力以對抗。但是三鎮內部矛盾重重,在是否聯合朱全忠共同對抗勢力強大的李克用時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因此聯合陣線流產,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

三、 聯合破裂,相互征戰

大順元年,朱全忠討伐李克用時,曾向魏博鎮借道借糧,均遭到拒絕。朱全忠一怒之下,向魏博發動進攻,魏博節度使羅弘信五戰五敗,數次向三鎮中的成德和幽州求援,但另兩鎮畏懼朱全忠,為了保全自己,不敢發兵,給三鎮原本脆弱的聯合關係籠罩了一層陰影。

景福二年,幽鎮發生內亂,節度使李匡威被其弟李匡籌驅逐,逃[到成德,但不久後被記仇的成德節度使王溶殺害。李匡籌於是興兵成德,雙方關係徹底破裂。此後三鎮再也沒有形成過聯合的態勢,而是在李克用和朱全忠之間來回搖擺,時而倒向河東,時而倒向宣武。

從

魏博精兵

更為嚴重的是,三鎮之間由於倒向不同,時常會發生相互討伐的行為。這使得三鎮原本不強的實力不的受到損害,在衰亡的道路上大步飛奔。隨著三鎮漸漸淪為李克用、朱全忠兩強的附庸,在相互討伐的過程中,隨著三鎮牙兵集團勢力的覆滅,結束了各自割據的歷史。

魏博鎮兵精糧足, 擁有強大的牙兵,首先成為李克用、朱全忠爭奪的對象。魏博鎮原本依附李克用,但是自被朱全忠打得五戰皆敗後,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又轉投朱全忠,此舉又引起李克用不滿," 自此太原之師, 每歲侵擾相、魏" ,殺獲甚眾。而地處河東與魏博之間的成德鎮,原就是三鎮中實力最弱的一個,李克用連年對魏博用兵,必然"連年出師以擾鎮之屬邑",只得依附朱全忠以對抗。此後成德長期在兩強夾縫中苟延殘喘。

魏博節羅紹威為人殘暴,不知體恤屬下,就連他賴以生存的根本——魏博牙兵也不例外,忍無可忍的魏博牙兵於公元905年發動了叛亂,羅紹威向朱全忠求救, 朱全忠發兵十萬突襲魏博牙軍," 凡八千家, 皆赤其族, 州城為之一空"。魏博牙軍被剿滅, 雖暫時解除了魏博的內部威脅, 但"魏兵自是衰弱",從此魏博變得不堪一擊,羅紹威的末日不遠了。

從

盧龍節度使劉仁恭

盧龍劉仁恭年老昏庸,其子劉守光趁機奪據了帥位。劉守光隨後對父親的舊部大開殺戒," 仁恭將佐及左右, 凡守光素所惡者皆殺之",致使眾叛親離;成德節度使王溶同樣" 不親軍政, 多以閹人秉權",引起牙兵集團強烈不滿,在外有強藩, 內有矛盾的內外雙重打擊下, 河朔三鎮很快走向衰亡。

在李克用和朱全忠兩大軍事集團的爭霸過程中,河朔三鎮為了保持目前地位,只能在軍事上依靠其中某一集團,來對抗另一集團。但是這種依附是有條件的,就是必須為主子出力,充當主子的炮灰。所以原本能夠相對和平共處的河朔三鎮,自從選擇依附對象有了差異之後,相互之間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這些戰爭不斷的消耗著三鎮原本就不多的軍事力量,為他們的覆滅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依附強藩,也喪失了一部分的政治和軍事獨立權,包括對自己軍隊的指揮權上。三鎮時常被晉、梁集團裹挾參加戰爭,並且這些戰爭的指揮權並不屬於三鎮所有。史書上充滿了三鎮"遣大將從莊宗征戰"或者"遣大將從太祖征戰"的記載,都是三鎮軍事獨立性和指揮權不斷弱化的證明。

從

藩鎮間的大戰

戰爭是需要經濟支持的。在三鎮割據初期,他們擁有轄區內財賦不上繳中央的特權,使得他們可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但是隨著晉、梁兩大集團的興起,三鎮屢受打擊,或者相互之間屢次爆發戰爭,這些戰爭都需要財政支持的。特別是在戰爭中失利的一方,往往要"具牛酒,謝餉金",花大量的錢去請求對方退兵,或者事後向勝利者繳納大量的糧食和金錢,而這些糧食和金錢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落入了晉或梁的口袋。經濟上的損失,軍事上的弱化,使得三鎮無法在兩大集團的夾縫中長期生存,滅亡是必然的

四、河朔三鎮對歷史的影響

河朔三鎮雖然不是唐末強藩爭霸的主角,但是他們是爭霸場上的第三方力量,在強藩爭霸的鬥爭和中央政權與藩鎮的角力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朱全忠集團在建立後梁的過程中,河北的魏博和成德兩鎮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代王夫之評論說:"李克用坐視朱溫之吞唐而莫之能問,以河北未收,畏其乘己也"。

實際上,在朱全忠與李克用爭霸的過程中,魏博和成德兩鎮屢次派兵相助,為朱全忠集團能夠屢次失敗李克用提供了極大的軍事支援。在河東與後梁的夾河之戰中,魏博牙兵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治通鑑》上說"魏博銀槍效節軍皆悍勇無敵,夾河之戰,實賴其用,屢立殊功"。

從

朱溫稱帝

從經濟上來說,魏博和成德兩鎮對朱全忠的幫助也很大。自從大順二年投靠朱全忠以來,魏博節度使羅弘信便將魏博歲入之半提供給朱全忠,僅天佑三年一年,提供給朱全忠的牛、羊就有七十萬頭,糧食百萬石,使得魏博多年的積蓄為之一空。

另外一個河朔藩鎮幽州則為李克用集團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在李克用和朱全忠爭霸的時候,幽州"殆將十年,供億軍需,未嘗有闕",甚至"盡取戶口、田畝、人丁、牛車之籍賬,役使以力。征斂以平",為李克用集團最終消滅後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河朔三鎮在兩大集團內部政治上也發揮過重要的影響力。公元912年,朱友珪殺朱全忠稱帝,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與均王朱友貞結成同盟,興兵討伐朱友珪,逼朱友珪自殺,讓朱友貞當上了皇帝。

從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北方的契丹人也多次南侵。據守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對契丹人進行了主動的軍事防禦,將契丹人阻擋在幽州以北的地方,十九年未得南下。後來趙德鈞繼鎮幽州後,"發河北丁夫,開王馬口至遊口,以通水運;又於閻溝築壘,以備抄寇,築三河城,北接薊州,部民由是稍得樵牧。"正是河北三鎮加強了對契丹人防禦,使得契丹人只得將入侵方向轉向河東地區。但是天成三年契丹人被後唐在遠離契丹老巢的河東擊敗,"自是契丹沮氣,不敢輕犯塞"。

自"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割據了一百多年,期間三鎮聯合多於分裂,他們與中原藩鎮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制衡的平衡關係。但是隨著唐末李克用和朱全忠兩大集團的崛起,三鎮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他們之間脆弱的聯合關係也逐漸瓦解。三鎮為了各自利益,或合縱宣武,或連橫河東,在此過程中,三鎮的力量逐漸被削弱,最終走向滅亡。

從

混戰中的軍閥

河朔三鎮在歷史上也做出過一些貢獻,比如抵抗契丹人的入侵,但是這種割據對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安寧是不利的,他們那種封閉式的割據,必然會使他們以自身利益為重,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三鎮之間,既存在充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又存在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的矛盾。 河朔三鎮的滅亡,也是這多種矛盾綜合的產物。

"去唐之亂者,藩鎮也;而所以致唐之亂者,亦藩鎮也"。中國歷史上的藩鎮割據,都是地方勢力做大的結果,只是中唐之後,唐朝軍事力量薄弱,所以藩鎮能夠長期維持。一旦有了強大的軍事集團,割據性的藩鎮便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