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唯一一位漢人配享太廟高官-張庭玉

清朝人張庭玉

張庭玉(約公元一一八〇年前後在世)字子榮,號盤溪居士,易縣人。能詩,或日賦百篇,其友刑進之以題百種授之,曰:能一日為之乎?庭玉揮翰不停,日中已就。承安中召試,俄頃成七十篇,章宗歎賞。隱於盤溪,因以自號。嘗有詩集行世,已佚。有集《中州集》行於世。

雍正登基時,由於對滿人親貴的不信任,大力任用漢人為臣,出現了張廷玉這樣的漢人重臣,直到張廷玉晚年,他以年邁為由,奏請乾隆恩准自己返鄉養老,乾隆再三挽留。因為張廷玉從政多年,威望極高,堪為漢官受重用的象徵。留他在朝內,可以修補滿漢官員之間的矛盾。就這樣一直拖到乾隆十四年,乾隆終於同意張廷玉退休。依照張廷玉的資歷與功績,他的退休怎麼也得風光無限,不想卻生出很多是非,能留一條命回家養老,就很不錯了,而一切的是非禍根都源於配享太廟這個無上榮耀。

大清朝唯一一位漢人配享太廟高官-張庭玉

七十八歲的張廷玉,三朝元老,不看金錢不重權威。只看個人的榮譽,能在大清歷史上留下一筆,對於他死後配享太廟的資格很是在意。而外界對於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卻是流言蜚語四起,讓他坐臥不安。年邁的張廷玉特意上了一個奏摺,大致意思就是“恐身後不得蒙榮,外間亦有此議論”。意思很明顯,張廷玉請乾隆做出書面承諾,遵雍正的遺詔,讓自己配享太廟。唯恐乾隆空口無憑。乾隆看了這個奏摺是大發雷霆,勃然大怒,他張廷玉真的是老糊塗了膽敢要挾朕。乾隆想如果駁回張廷玉的奏請,正好坐實了外界流傳自己不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議論。而且是對先皇雍正的忤逆,這又將會激起無數議論。乾隆嚥下了這口怒氣,隱忍不發,他頒佈了上諭,給張廷玉保證一定會讓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太廟,又賜了一首詩給張廷玉,“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

大清朝唯一一位漢人配享太廟高官-張庭玉

乾隆給足了張廷玉面子,但張廷玉終究是老糊塗了。在皇帝做出了這麼多讓步與許諾之後,他竟然沒有親自到乾隆面前謝恩,只是讓兒子代自己前去謝恩。得知張廷玉沒有親自來謝恩之後,乾隆又勃然大怒,覺得張廷玉是對自己的大不敬,做了這麼多年官這麼點禮節都不懂。乾隆很嚴厲指責了張廷玉。直言張廷玉不配配享太廟。而配享太廟的都是對朝廷有赫赫戰功做過巨大貢獻的人,張廷玉何德何能配享太廟,張廷玉所擅長的不過是撰寫諭旨。平心而論,張廷玉配享太廟實屬過分。

大清朝唯一一位漢人配享太廟高官-張庭玉

雍正遺詔早就說了,讓張庭玉百年後配享太廟,張廷玉已成為漢族臣子與滿人和睦相處的象徵,削去他配享太廟的資格會讓漢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懲治張廷玉時,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斂。在奪去張廷玉爵位之後,准許他以大學士身份退休,死後仍準配享太廟。自從政以來,張廷玉未受過如此打擊,在京中已如驚弓之鳥,只想早日返鄉養老。乾隆十五年,乾隆的長子永瑝去世,初祭完之後張廷玉就急著申請返鄉。什麼時候辭職不好,非要在皇上喪子的節骨眼上辭職,張廷玉又一次申請回鄉養老。有氣沒地撒的乾隆大罵張廷玉:“張廷玉曾侍朕講讀,又曾做過定親王的師傅,如此淡然無情,還是人嗎?”隨後,乾隆將張廷玉配享太廟資格被罷去。

大清朝唯一一位漢人配享太廟高官-張庭玉

歸養家鄉六年後,張廷玉在乾隆二十年辭世。張廷玉百年之後,乾隆覺得自己對張廷玉太過分了,又再次批准了張廷玉配享太廟。但乾隆嘴上卻始終不肯認錯,並找藉口道:“讓他配享太廟,這是先皇雍正之命,朕怎能違背先皇之意”死前的張廷玉,並不知道自己還能配享太廟,帶著無限遺憾離世了。如同張廷玉的詩句“一場辛苦一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所言,一場辛苦一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配享太廟又能如何?

大清朝唯一一位漢人配享太廟高官-張庭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