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旁遮普地區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數千年前就形成了高度的文明。它位於阿富汗高原和恆河平原之間,橫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是中亞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的必經之地。從雅利安人開始,一代代異族通過這裡開啟了佔領印度的征途,當地人民也經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旁遮普人就是在戰爭、誤解、剝削中成長,也養成了尚武、堅韌、頑強的民族性格。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旁遮普位於印度古文明的核心區

萌芽

1.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共同影響下誕生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軍隊企圖佔領印度次大陸,旁遮普成為他們前進的跳板。阿拉伯人的軍事佔領是短暫的,他們帶來的伊斯蘭教卻將在這裡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隨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伊朗人多次佔領這一地區,進一步強化了此地的伊斯蘭化進程。在當時社會、民族大背景下,印度教虔誠派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優點被充分整合,最終形成了獨立於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外的宗教——錫克教。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錫克教符號


2.從溫和派到獨立派

錫克教的教主被稱為“古魯”,第一代“古魯”那納克在旁遮普甚至整個印度次大陸都具有巨大影響力。1499年,他在“得到神的啟示之後”創建了錫克教,在印度次大陸各地和中亞、中東等伊斯蘭教地區進行宣傳。1520年,他效仿波斯薩法維教團,創造了卡爾薩教團。他在創教初期得到了莫臥兒帝國阿巴克大帝的支持,但是隨著卡爾薩教團的強大,錫克教開始受到莫臥兒帝國的猜忌,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大。卡爾薩教團最終成為反抗莫臥兒帝國統治的軍事政治工具。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那納克

1699年,錫克教第十代也是最後一代“古魯”戈賓德·辛格宣佈錫克教從形式和內容上徹底脫離印度教,他摒棄了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建立了軍事機構、將手中的最高權力轉移給了卡爾薩教團、確定了傳統服飾及象徵意義,在強調民族獨立性的同時,以旁遮普為中心積極拓展民族生存空間。而信仰錫克教,接受錫克教信仰和行為習慣的旁遮普人,成為了錫克族的核心力量,一個強大的錫克帝國呼之欲出。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錫克人裝束

錫克族的出現離不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歷史,而它最終能成長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僅得益於歷代“古魯”們通過宗教滿足了當地人民的需求,更是由於它已經逐漸成為旁遮普人民對抗莫臥兒帝國剝削壓迫的有力武器。

建國

1.擊敗莫臥兒帝國,建立第一錫克國家

1707年,面對日益強大的錫克獨立運動,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命大軍發起了對錫克族的瘋狂進攻,戈賓德·辛格大敗,富饒的旁遮普地區淪陷,他只得率領殘部退守喜馬拉雅山一帶。這次戰鬥進一步激化了錫克人與莫臥兒帝國的矛盾,堅定了錫克人獨立建國的意志。奧朗則布死後,整個莫臥兒帝國陷入四分五裂之中,錫克人迅速恢復了在旁遮普地區的勢力,飽受莫臥兒帝國數百年壓迫的錫克族人民迎來了難得的解放機會。史稱“第一錫克國家”的獨立國家在旁遮普地區蓬勃發展起來,錫克人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

然而好景不長,1715年,莫臥兒帝國的優勢兵力從德里趕到旁遮普,在當地莫臥兒帝國殘餘勢力的配合下,擊敗了錫克帝國的軍隊,錫克族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再次陷入莫臥兒帝國的統治。第一錫克國家雖然只維持了7年時間,但是邁出了錫克族人民走向民族獨立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錫克族人民在與莫臥兒帝國統治者的長期鬥爭中堅持民族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的追求,在精神信仰、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已經和莫臥兒帝國完全不同,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土地,完全有建立獨立國家的基礎,這是第一錫克國家建立的內因,而莫臥兒帝國的衰落、雙方矛盾的不斷激化無疑還為錫克族獲得獨立提供了難得的外因。因此,第一錫克國家的建立具有歷史必然性。

2.擊敗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建立第二錫克國家

1739年,建立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的納迪爾沙從阿富汗打到了旁遮普,面對人稱“波斯拿破崙”的納迪爾沙,莫臥兒帝國在當地的統治迅速土崩瓦解,這裡成為了波斯人的天下。納迪爾沙死後,莫臥兒帝國勢力捲土重來,對錫克人的打擊變本加厲,在當地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納迪爾沙

曾經幫助波斯取得廣闊領土的阿富汗部落趁波斯衰落之機,宣佈獨立,建立了阿富汗杜蘭尼王朝。1748年,阿富汗人進攻旁遮普,經過多個回合的戰爭,在當地逐步建立起了統治機構。當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版圖

面對當地複雜的政治局勢,錫克人暗中蓄積力量,通過運用游擊戰等手段一點點動搖著阿富汗人的統治根基。1765年,錫克人終於徹底擊敗阿富汗軍隊,結束了阿富汗人在當地的統治,建立了“第二錫克國家”。然而在爭取獨立期間建立的12個米爾斯(即民團)卻有發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的趨勢,第二錫克國家的統一再次受到威脅。

第二錫克國家擊敗了阿富汗統治者,但是依然具有濃厚的部落聯盟色彩,與“帝國”還有明顯差距。但是擊敗阿富汗人的歷史增強了錫克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對於錫克帝國的最終建立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準備,也提高了旁遮普地區人民對於錫克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為錫克帝國的建立和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再度擊敗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建立錫克帝國

1796年,阿富汗再度入侵旁遮普,在民族危難之際,當地割據勢力在蘭吉特·辛格的帶領下聯合起來,先後兩次擊敗阿富汗大軍,逐漸獲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和統一。1799年,他佔領旁遮普首府拉合爾,阿富汗統治者被迫任命他為拉合爾總督。1801年,蘭吉特·辛格稱帝,錫克族的民族解放運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錫克民族的獨立進程到達了光輝的頂點。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錫克帝國

錫克帝國充分利用西方列強間的矛盾,在完成內部統一之後開啟了領土擴張之路。到了19世紀20年代,先後佔領了克什米爾、白沙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最終統一了印度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北至克什米爾,南至信德地區,東達薩特累季河,西抵阿富汗邊境的龐大帝國。錫克帝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與繁榮,與已經淪為英國殖民地的莫臥兒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錫克帝國的建立是錫克族人民經過數百年鬥爭取得的民族偉大勝利,全面脫離了與周邊各帝國的隸屬關係,錫克帝國的歷史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一方面離不開錫克人民在前期艱苦卓絕的鬥爭,另一方面也要歸功於蘭吉特·辛格對於國家的有效治理。

亡國

1839年,蘭吉特·辛格死後,由於沒有建立完善的繼承製度和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一幕幕宮廷政變開始在錫克帝國不斷上演,錫克帝國迅速走向衰落。覬覦錫克帝國領土已久的英國人抓住機會,在1845年發動了第一次英錫戰爭,錫克帝國內部矛盾重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最終錫克人一敗塗地,不僅放棄了大部分軍隊,還被迫將克什米爾地區割讓給英國殖民政府。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蘭吉特·辛格

1848年,不甘心失敗的錫克人發動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第二次英錫戰爭爆發,然而錫克人再次戰敗。在戰爭中被打倒的錫克帝國再也沒有爬起來,曾經英勇無比的錫克勇士再也沒有找回昔日的榮光。1849年,英印總督大賀胥宣佈將錫克帝國併入英屬印度,錫克族的獨立之路就此破滅。1853年,復國無望的錫克帝國王子宣佈改信基督教,錫克族人民陷入嚴重的信仰危機。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英國侵略者

錫克帝國的建立和周邊阿富汗杜蘭尼王朝、波斯阿夫沙爾王朝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依靠一個英明的君主短期內取得國家統一併迅速向四周完成擴張。然而,一旦失去了英明的君主,國家實力就會直線下降,內部矛盾就會暴露出來,外部勢力往往會乘虛而入,不僅影響著疆域面積甚至影響到了王朝的興衰更替。同阿富汗和波斯相比,錫克帝國很顯然是不幸的,它遇到了大英帝國和它的殖民地印度,最終全境被劃入印度,就此喪失了民族獨立的機會。

掙扎

錫克帝國滅亡後,上層社會徹底倒向了英國殖民政府,成為殖民者維持在印度統治的工具。錫克族軍隊幫助殖民政府鎮壓印度1857年民族大起義,殖民政府也在經濟發展等方面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幫助。但是,錫克族和旁遮普人民依然沒有放棄獨立建國的希望。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旁遮普位置示意圖

1.建立“卡利斯坦國”的構想

19世紀70年代,在西方思想的衝擊和自身宗教復興的背景下,錫克民族復興運動蓬勃開展起來。錫克教開始強調自身和印度教各方面的區別,明確自己獨特的民族屬性。錫克人先後成立了辛格協會、卡爾薩公社大會等組織,加強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認同。20世紀20年代,錫克族的政治組織阿卡利黨建立,錫克民族的主體地位得到不斷強化。1943年,該黨提出建立“自由旁遮普”,還將建立獨立的“卡利斯坦國”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是在印巴分治,英國人不允許第三個國家出現的背景下,旁遮普地區錫克人並不佔有絕對優勢,這一目標根本難以實現。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英屬印度軍隊

2.建立“旁遮普語言邦”

印度獨立後,錫克人只得退而求其次,準備以語言為紐帶,建立“錫克語言邦”。這一要求一開始因為會損害旁遮普的印度教徒被印度政府拒絕。但是隨著當時印巴矛盾、中印矛盾的加劇,為了籠絡人心,印度政府最終同意了建立“旁遮普語言邦”的要求,錫克人追求獨立的目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

3.演變為宗教極端勢力

由於印度政府未能進一步緩和宗教矛盾,在民族問題的處理上屢次出錯,到20世紀80年代,錫克族的激進分子已經在海外成立了流亡政府,發動“卡利斯坦”獨立運動,旁遮普一度陷入混亂與失控。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採取強硬手段,發兵佔領錫克族宗教聖地金廟,再度激化雙方矛盾。1984年10月,英迪拉·甘地被錫克族衛兵刺殺身亡。錫克族的反抗力量逐漸演變為宗教極端勢力與印度政府長期抗衡。

曾經多次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未能脫離印度而獨立?

英迪拉·甘地

其實,錫克族一再追求獨立是一種歷史情結,也是印度的特殊政治經濟形勢造成的。一方面,印度政府多次拒絕錫克族的正當要求,歧視人口處於少數的錫克族的政策;另一方面,錫克人原有的落後生產生活方式在當代受到極大衝擊,他們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水平出現明顯下降,這也是造成錫克族追求獨立的重要原因。

後記

為什麼錫克人最後未能脫離印度,獨立建國呢?從歷史和文化角度看,不管是錫克人還是旁遮普人都是曾經印度文明的一部分,他們的經歷與歸屬曾經很複雜,但是作為一個本土民族和一個相對年輕的本土宗教,他們和印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追求過獨立,也創造過屬於自己的歷史與文明,但是在被大英帝國強行整合進入印度之後,再度被拉入印度歷史的軌道。

從人口和民族角度看,錫克人口僅有2000萬,在體量上難以擺脫印度的控制,更關鍵的是在旁遮普地區錫克族並未佔據絕對優勢,大量印度教、伊斯蘭教人口根本不會同錫克人合作,這種複雜的人口和宗教結構也是當地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之一。

從時間上看,1947年印巴分治對於錫克人是一個很好的追求獨立的機會,但是由於多種因素,他們沒有把握住。在現代的印度社會,他們依然面臨歧視、壓迫,但是除非發生重大變故,否則他們獨立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也許特立獨行的錫克族會在漫長的歲月中終將被印度完全同化,也許錫克帝國的金戈鐵馬會永遠埋在170年前的夢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