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楊坤懟《驚雷》一事,目前已經進入第二個回合。

前情簡單回顧一下。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1、第一個回合

楊坤直抒胸臆,懟《驚雷》“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總之就是“神馬東西”。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驚雷》原創(筆者也不知道叫啥)帶著點傲嬌回應:“《驚雷》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第一回合就此結束,目前主流輿論和廣大網友支持楊坤的佔據絕大多數,其中《新京報》的觀點最為經典。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而楊坤本人也引用了《新京報》評論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作為自己的態度。

筆者在第一回閤中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驚雷》屬於曲藝行業數來寶的一種變種,因為數來寶本身就是創作簡單、節奏簡單、琅琅上口的曲藝形式。不過《驚雷》由於毫無敘事只會堆砌玄幻辭藻,是屬於比較爛的低級數來寶罷了。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然後有讀者居然還給筆者發來了《驚雷》屬於數來寶變種的“證據”,嘻哈包袱鋪班主高曉攀居然在之前的直播中用快板伴奏說了一段《驚雷》。

唉,高班主,說你什麼好,有點兒失身份了啊。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2、第二回合開始:

楊坤在4月12日晚間於社交平臺上發出了新的視頻,一些媒體解讀為“楊坤再懟《驚雷》”,嗯,其實也沒毛病。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楊坤應該是有備而來,還特意準備了兩個“道具”,一杯咖啡和一碟子大蒜。

他的原話大意是:咖啡,我也愛喝,大蒜,我也愛吃。一邊說一邊吃喝,看起來味道好像還可以的樣子。(筆者試過,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然後關鍵一句是:“但是,《驚雷》就算了”。

OK,楊坤雖然嘴上說“不佔用公共資源”,但無疑他的再次表態肯定會挑起第二回合之爭。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3、解讀

楊坤這第二回合明顯借用了當年海派清口藝人周立波發明的“咖啡大蒜論”。

所謂“咖啡大蒜論”,一開始是周立波用來形容南北文化差異以及喜劇的高雅低俗之分,用以彰顯自己優越感的一種奇談怪論。其針對的對象除了眾所周知的郭德綱之外,甚至還包括趙本山及其二人轉演員團隊。

但是後來經過網絡發酵以及媒體引導,“咖啡大蒜論”主要用來形容“高雅和低俗”了。

那麼楊坤這次使用“咖啡大蒜論”是恰當的嗎?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乍一看是恰當的,大概意思是正規的、傳統的音樂屬於“咖啡”,非主流、口水歌屬於“大蒜”。也就是說,楊坤對音樂是全能的,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各種風格全都喜歡。

但是再一看似乎又不妥,楊坤如果把《驚雷》歸類到“大蒜”,無疑是將《驚雷》納入到了音樂範疇內。畢竟口水歌也算是音樂的一種嘛,現在網絡上流行的很多歌曲都跟一個模子做出來的一樣,毫無個性,幾乎一兩週就換一波。

但是,《驚雷》算音樂的一種嗎?

所以,楊坤的下一句話才是重點“但是,《驚雷》就算了。”

無疑,《驚雷》在楊坤的眼裡,不是“咖啡”也不是‘大蒜’,連口水歌都不算。那就相當於排除出音樂範圍了。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由此看來,楊坤這次是真的有備而來,道具準備妥帖,臺詞邏輯清楚,不罵人,不吐髒字,輕描淡寫又把《驚雷》懟了一次,而且力度更大。

罵人不帶髒字,誰教你的。

現在,就看《驚雷》原創方面還敢不敢接招了。

楊坤引用“咖啡大蒜論”再懟《驚雷》,貌似不妥,實則有深意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筆者改編的喊麥神曲《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還有那個昏鴉,

小橋,流水,到處沒有人家,

古道,西風,只有我的瘦馬,

夕陽眼看西下,斷腸人卻流落,在那個無人能到的天涯。

(動次打次,動次打次,無限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