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大家好,上次我们说到王安石于1075年,也就是第一次罢相后的第二年,再次被宋神宗封相,在进京途中路过瓜洲写下了《泊船瓜洲》一诗。

王安石复相之后,发现自己得不到更多支持,甚至有减无增,而且变法派内部已经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

看透一切的王安石,与熙宁九年(1076年),多次以身体不好请求离职,一直没有得到宋神宗的批准。这一年六月,长子王雱因病去世,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他第二次罢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再次罢相的王安石可以说是对变法心灰意冷,又痛失长子,心境孤独。冬天看到雪中红梅后,有感而发,写下了《梅花》一诗。

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译文

那墙角里有几枝梅花

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不是雪

因为有梅花幽香传来‍

这里的为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wèi)。

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墙角的梅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不畏惧严寒。“墙角”是一个非常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梅花就开着这样的地方,不为人知,不被人赏识,却依然绽放自己的美丽。体现了王安石的处境非常的艰难,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独自”一词语意刚强,表现了王安石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坚持自我的信念。

后面的两句则是写梅花的香气犹然。一个“遥知”说明香气从远处飘来淡淡的,若隐若无。正因为这香气,才让人察觉远处纯净洁白的不是雪,而是梅花。“暗香”指的就是梅花的香气。诗人喜欢用梅花的淡香寓意品格高贵,也象征才气洋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后来,王安石改任集禧观使,被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王安石经历了这些以后,心态慢慢平和,将自己沉浸于诗词山水之中。在退隐金陵时,他认识了邻居兼好友杨德逢。杨德逢,号湖阴先生,大家是不是想起了王安石的一组诗《书湖阴先生壁》?

接下来,就聊聊其中的第一首。

因为王安石的诗文无编年,除了作品中有事实可考、足以断定年代的以外,大多数是无法断定具体年限,从而也无法从写作的年代来考索其行事、创作背景,只能就诗论诗。

《书湖阴先生壁》中第二首提到了“半山园”,半山园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年),所以这组诗应该写于元丰前期。

接下来,咱们聊一下这组诗的第一首。

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译文

茅屋庭院经常打扫所以干净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垄成行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

一条弯弯的小溪为保护农田将它围绕怀中

门前的两座大山推门而入送来碧清的翠色‍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都是称赞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指的是杨家的庭院。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南方的朋友肯定非常熟悉,几乎院子角落的青苔是常年存在的。一到春夏地湿多雨,是非常适合青苔生长的。王安石只通过“无苔”两个字轻轻带过,却具有异常的表现力,让人深感无处不净、无时不净。花木因为品种太多,所以要分畦种植,这样的院落给人一种整洁之感。这院落的描写,反应看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有生活情趣。

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后面两句的“一水”“两山”予以了生命感情,用拟人的写法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一水护田”是“绕”着,就像妈妈环抱着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两山排闼”把青色“送”来,不仅让人感觉到山色深翠欲滴,还能感觉到膳食若奔,仿佛从远方匆匆赶来,兴奋而热烈。让汉堡妈咪不仅想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这院外的描写,让人看到一位隐士高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着山水,亲近着山水。这也正是湖阴先生的真实写照。

王安石没有任何言语描写湖阴先生,通过四句诗词,却让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个具体形象,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古今传诵的缘由。

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元丰七年,以宅为寺,赐名“报宁”。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到自己听政后马上重用司马光。司马光为相后,提出“以母改子”,新法彻底废除,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

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

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一首古诗能聊多远-第十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