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你能分得清吗?

得益于优雅的人物装扮、精美的服饰、比较符合历史的故事情节,电视剧《清平乐》一经播出,就吸引了无数观众。由王凯所扮演的宋仁宗

赵祯,更是千万粉丝心目中的当之无愧的宋朝皇帝。

清平乐: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你能分得清吗?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啥人们喜欢用“宋仁宗”这个称号来称呼宋朝皇帝赵祯,而不是“宋文帝”之类的?在关于皇帝的称呼方面,古人又有什么准则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中国古代社会,探寻古代皇帝称呼之谜。

唐朝以前:多用谥号

平常看电视剧,总出现周文王、商纣王、汉文帝、隋炀帝这样的称号,这个就是谥号。如果你细心一点,可能就会发现,这样的称号多用于称呼唐朝以前的皇帝。

谥号是人去世以后,后人给与评论的文字。古代有一个成语叫“盖棺定论”,意思是人死之后,在盖上棺材板的那一刻,才能对他一生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或褒或贬,谥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

清平乐: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你能分得清吗?

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谥号制度了呢?根据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先生的考证,谥号制度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目前,这一说法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自西周中期以后,到唐朝以前,除秦朝以外的中国古代其他朝代,基本用谥号来称呼已经去世的皇帝,如我们熟知的汉武帝、魏文帝、北周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秦朝皇帝这么特立独行,非要搞特殊,不用谥号呢?这和秦始皇有关系,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又认为“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清平乐: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你能分得清吗?

西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唐朝至明朝:多用庙号

庙号起源时间很早,在商朝时,就已经设立庙号。后代子孙会把有历史功绩的君主供进太庙,进行祭祀。

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而是采用谥号,所以有一个现象特别有趣,那就是周朝的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

汉朝时,逐步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续2000年之久。但在我国古代,真正大规模用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朝代则是唐朝以后、明朝中期以前。

到了唐朝时,人们对皇帝的称呼又发生了改变,我们所熟知的唐太宗、宋高祖、宋仁宗、元世祖等称号,在唐朝以后、清朝以前大规模流行开来,这个就是庙号。

庙号,其实就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毕竟皇帝是九五之尊,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古人有为尊者讳,即为身份高贵的人避讳的习惯,所以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号。我们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可见,有“祖”和“宗”的一般都是庙号。

清平乐: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你能分得清吗?

清朝:多用年号

谥号和庙号是用来称呼已经去世的皇帝,只有死去的皇帝才可以使用,那如何称呼活着的皇帝呢?这个就与年号有关了。清朝人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康熙、嘉庆、乾隆皇帝等。

虽然年号在清朝年间被大规模的称呼皇帝,但年号的使用却要追溯到汉朝,汉武帝

刘彻发明了年号,并用它进行纪年。此后,每个皇帝登基以后,都至少要改一个自己的年号。

虽然西汉就产生了年号,但直到清朝时,才大规模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清平乐: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你能分得清吗?

当然,这里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明朝前期称呼皇帝多用庙号,如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等,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在这里,“万历”、“崇祯”就是年号。

写在最后

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很多君主,他们有的开拓进取、积极拓展中国版图,有的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为民谋福利,也有的残暴专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同的时期,我们帝王君主有不同的称呼:谥号具有褒贬的功能,从谥号中,可以看见人们对古代皇帝的总体评价;庙号是后人祭祀祖宗时的称号,通常由“祖”和“宗”这两种方式;年号本来是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演进,人们也逐渐用年号来称呼某一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