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放牛娃如何創造百億財富

一個放牛娃如何創造百億財富,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你是否知道蒙牛是怎麼樣一步一步佔據牛奶行業的半壁江山的?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牛根生也不例外,他的童年經歷可比同齡人灰暗許多!

1958年1月25日牛根生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不到一年,因為家裡條件不允許,生活所迫,父母無奈,牛根生被一戶養牛的夫妻收養。從此,牛根生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個放牛娃如何創造百億財富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並且努力的人,當然,緣分這件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1983年,牛根生進入了一家回民奶食品工廠,這家工廠就是伊利的前身,這也為蒙牛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努力的牛根生一直辛苦工作,來得最早,走得最晚。努力的牛根生被領導看在眼裡,很快就晉升成為銷售經理。牛根生在工作之餘還提升自我修養與價值,在1992年自考拿到了本科文憑,再憑藉自身的勤奮,不惑之年的牛根生當上了伊利集團副總裁。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牛根生在集團裡受到高層排擠,最終,於1998年辭職離開,自己創立公司,這便是蒙牛集團的誕生之路!

1978年,20歲的牛根生進入了養牛場工作,5年後牛根生進入了伊利,從一名洗瓶工幹起,隨後逐步升任車間主任,1992年起擔任伊利的經營副總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會免職。免職並沒有理由,功高蓋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當時牛根生可沒有這麼輕鬆。離開了伊利,他心裡很不是滋味。這一年他四十三歲,去了人才市場,四十歲以上的年齡在這裡已經不被考慮。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聲音洪亮,不是輕言失敗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業素有"乳業怪才"之稱,有著十多年乳品行業經營管理經驗。和他一起被免職的還有幾位伊利的中層幹部,他們聚在一起,決心重新幹起乳業這一行。

企業最難解決的人才問題卻是牛根生最早解決,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牛根生說:"也許是我在伊利就喜歡給下屬發錢,名聲在外。"原來,牛根生在伊利集團時,當時他的最高年薪達到108萬元人民幣,他常拿出來和大家一齊分享。大家都覺得把錢交給牛根生放心。當初和牛根生一起創業、現任蒙牛集團冰淇淋公司總經理的孫玉斌說:"牛總出來沒有拉過我們一個人,總是教育我們在伊利好好工作。為什麼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我們還要跟著他幹呢?我們一直在他的培養下,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認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業。"

當時幾個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們把這些股票賣掉,湊了100多萬元。他們花了200元租了一單間辦公室,在這裡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長和總裁。然而區區100萬顯然不夠。牛根生過去的老下屬聽說這個情況,紛紛投資蒙牛。在這些人的帶動下,他們的親戚、朋友、所有業務關係都開始把錢投給牛根生。這些人之所以敢把錢交給牛根生,是因為他們相信他的能力。本刊記者採訪中瞭解到,許多當年的股東覺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個大企業。

1999年1月,蒙牛乳業正式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100萬,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裡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乳業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乳業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系,當年的純利潤達到八千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乳業剛創業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的蒙牛乳業的大旗一扯天下英雄歸心,得知此消息還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祿開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無怨無悔跟他從零開始打江山,但是在乳業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時候,蒙牛乳業的生存空間飽受擠壓,或明或暗的算計來自各個角落。

有競爭對手開始希望將蒙牛乳業這個初生嬰兒扼殺在搖籃中,蒙牛乳業經歷了廣告牌被砸、牛奶被倒等等事件。面對競爭對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選擇了以退為進的策略。

當時的伊利總裁鄭俊懷對於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對蒙牛乳業打壓得最厲害。但是牛根生對於曾經狠狠地拋棄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場合都表現出了滿懷尊敬。蒙牛乳業在剛開始的時候很謙虛,打出的廣告口號是:向伊利學習為民族企業爭氣。當時蒙牛乳業對外宣傳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同的場合提及伊利,言辭中總是充滿對伊利的眷戀和對老領導鄭俊懷的敬意。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贏得的更多的同情與支持。對於自己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牛根生地解析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活下來,同時還能長大。”面對競爭對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如果不還手是掐不死的。只要一還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別大的。當時捱打和捱罵是為了將來不捱打不捱罵,為了自己能夠生存出、發展好,最後能夠不捱打不捱罵。當你打了好幾年,打的和罵的過程都經歷了以後,就要學會怎麼樣不打能贏,怎麼樣不戰能勝。”

一個放牛娃如何創造百億財富

牛根生信奉“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經營哲學,其領導的蒙牛與億萬消費者、千萬股民、百萬奶農及數十萬產銷大軍結成命運共同體,被人們稱為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國最大的造飯碗企業”,由此誕生了一段流傳甚廣的民謠:“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一戶兩頭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戶三頭牛,三年五年蓋洋樓;一家一戶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還要牛。”

6年打造出一個年收入超過70億的巨無霸企業,以退為進的競爭策略和破斧沉薪的團隊激勵方法是其所向披靡的兩把板斧。

在強敵環視的製造行業裡每年獲得50%,這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是一個天方夜談,這是沒有勝算的賭博,看來牛氏軍團打下來的江山只能讓別人去享用了。

但是在強敵環侍的時候,只有“快魚”才能生存,否則就只能被“大魚”吃掉。牛根生同意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戰。

有了資金支持的蒙牛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競爭對手的槍林彈雨中,蒙牛迅速成長,從2001年到2004年,蒙牛銷售收入從7.24億元、16.68億元和40.715億元人民幣躍升至72.138億元。“蒙牛速度”在中國企業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對牛根生的頒獎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的速度,讓外資股東無話可說,按照協議的要求,蒙牛乳業2004年的淨利潤是以3億元為界限,而蒙牛公佈的2004年業績為3.19億元,超出了外資股東的期望值。

2005年4月7日,摩根等外資股東提前終止了與管理層之間的對賭,代價是將其持有的本金額近5000萬元的可轉股票據給蒙牛管理層控股的金牛公司,這接近機構投資者所持票據的1/4。這些票據一旦行使,相當於6260萬餘股蒙牛乳業股票。以8月18日收盤價每股5.850港幣計算,3.6621億港幣的財富又進了蒙牛管理層的口袋。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牛根生的經歷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每個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