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范雎

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范雎

左傳說“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又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話可以理解為人一旦憑藉什麼飛黃騰達便容易藉此得意忘形,物極必反,成功也就往往成為敗亡的原因。秦昭王一朝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范雎,他們無一例外沒有逃出這個怪圈。

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范雎

白起最大的悲劇是他跟錯了領導,他的王上不是寬待功臣的嬴政,王上的秘書也不是弱弱的李小受。武安君跟誰慪氣不好,偏偏要跟應侯慪氣,後來又跟秦王慪氣,論玩政治范雎可以玩兒死同時代除了虞卿以外的所有人,並且讓你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論自私冷血則天下無出嬴稷之右,跟著這麼兩個領導混為了活命吃虧只能忍著,他們兩個犯了錯也千萬不要去嘲諷。白起的悲劇其實可以避免,范雎固然因一己之私使得秦國錯失了千載難逢的戰機,白起生氣也正常,但以旁人的角度看白起個人的得失,這次撤兵只是使白起失去一次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看上去對他而言並不是一個難以下嚥的大虧。而且實際上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雖然幾次拒絕嬴稷不肯去打邯鄲,但嬴稷和范雎也沒拿他怎麼樣,可後來王齕戰敗白起的一句嘲諷就要了命了,【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嬴稷打了敗仗,正一肚子怒火沒處撒,這種時候誰撞槍口誰倒黴,再加上范雎的輕輕一推,白起就徹底悲劇了。有時候我會想假如白起沒說過那句嘲諷的話,是不是他最後就可以善終了呢?假如秦王和丞相任何一個人心胸稍微寬闊一點,能夠體諒白起的難處,他們最後也不會鬧得這麼僵吧?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妥協,白起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對勝利有強烈的渴望與執著,僅憑這一點他就不可能與范雎和解,而為了不做辱軍之將,他也能一再拒絕王的命令。可惜他的剛直和純粹,後世再難找到了。白起的人生因長平之戰達到頂峰,又因長平之戰而跌落谷底,大約就是命吧。

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范雎

魏冉,他因外戚專權而得勢,又因外戚專權而失勢,是個才華橫溢但品格有缺的人物。史書上對他本人的言論記載甚少,卻記載了大量別人對他的遊說和評論,從中可以看出魏冉的私心早已被很多人知曉並利用。比如針對他的封地陶,蘇代(一說蘇秦)早在五國伐齊時就直接指出魏冉會嫉妒其他人獲得陶邑,即【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國客卿造甚至勸他發展陶邑的小勢力。到了後期,魏冉的私心已經影響了秦國的東出,魏大夫須賈勸魏冉放棄攻大梁,說的是【夫兵不用,而魏效絳、安邑,又為陰啟兩機,盡故宋】,即魏冉【若退兵則魏國可獻上絳、安邑為陶邑開闢道路】,可以說魏冉數度攻魏卻無功而返,與他的私心益厚有很大的關係。這類體現魏冉私心重的記載在史書中比比皆是,且彼時【穰侯之富,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其他人能看出來魏冉的私心和貪財,嬴稷不可能看不出來,也不可能對魏冉損公肥私的做派無動於衷。軍事上的失利則更加重了嬴稷對魏冉的不滿,秦國攻魏無功,轉而謀上黨之地,又導致閼與大敗,接著攻幾,仍被廉頗大敗,第二年復攻閼與還是攻不下來,這一系列的失敗讓嬴稷對舅舅的忍耐度已經到達臨界值。一位人臣走到這種地步,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魏冉的性格如何不好推測,但易知他對嬴稷的態度,從他毫不掩飾私心的行為和過度的斂財就可以看出,他顯然沒有把嬴稷放在眼裡,並且他有足夠大的權力去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一個權臣是任何一個有為之王都不能容忍的,嬴稷驅逐四貴是遲早的事。只是魏冉確實能力超群,所謂【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他東征西討為秦昭王蠶食諸侯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到了昭王后期秦國的東出大計陷入了瓶頸期,嬴稷對統一戰爭現在的策略頗為不滿,對未來的規劃也很迷茫,可罷免了舅舅,還有誰能頂替他的位置呢?在魏冉掌權的後期,嬴稷對內被四貴掣肘,對外則軍事上接連不利,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范雎能一下子就抓住了嬴稷的心,因為范雎看透了秦王的心事,又有足夠的才能為王解憂。

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范雎

根據不少缺乏嚴謹的網文和白起狂熱粉絲的渲染,似乎范雎的自私是導致魏冉、白起敗亡的主因,實際上這個鍋對范雎來說有點沉重了,驅逐、誅殺大臣的主因永遠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雖然范雎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范雎這個人極其狡猾,他最擅長的不是顛倒是非,愣是把忠臣說成奸臣,而是尋到一個缺口並把它撕得更深,換句話說就是火上添油。他並不是矛盾製造者而是利用者,他的謀私、陷害通常看上去是“無意”的,很難給人留下把柄。范雎善識人心,比如他曾嘲諷諸侯不能看出平原君的虛偽,他的計策往往能直戳對方的心事,並善於將對方的思維情緒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上引導。而對方原本尚在猶豫中的決策一旦獲得了范雎的支持,就往往會更加傾向於肯定自己的決策而忽略了范雎的真實目的,或者即使能看出來也覺得無關緊要。這一招屢試不爽,他獲得嬴稷的注意利用的是嬴稷對魏冉的不滿,反間計利用的是趙王急切想決戰的心情,讓白起從長平撤兵利用的是嬴稷有打算休養生息的念頭,殺白起則是在嬴稷原本就中燒的怒火上再添一把油。但搞政治的一旦搞起真性情,就容易惹禍上身了。范雎最終還是因舉薦不當栽在了恩人王稽的身上,他一開始並不想讓恩人鄭安平、王稽做官,他知道這兩人不是做官的料,可挨不住王稽的請求,他心一軟還是以公徇私了。史載王稽曾“三年不上計”,如此昏官於范雎自己是報恩,於國家卻是災難。范雎之死至今存疑,史記、戰國策語焉不詳,秦簡雖明確指出范雎之死與王稽有關,但同樣未對范雎之死做詳細描述,也無法證實史書中蔡澤與范雎的一系列對話是虛構的——如果范雎確實因王稽犯事被株連,那哪裡還有蔡澤勸誡的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