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北宋從結束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之後,就是一百多年的抗擊外族的戰爭史,在長期與西夏、遼、吐蕃、金軍的作戰過程中,造就了不少名將。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心目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六、威震契丹——楊業

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楊業,字重貴,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

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

五、開宋元勳——潘美

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

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太祖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從徵。

開寶三年(970),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率軍滅南漢,以功拜山南東道節度使、知廣州兼市舶使、兼任嶺南道轉運使。

開寶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滅亡,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太平興國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隨太宗徵范陽,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師,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邊。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雁門關之捷,封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受詔撤軍,並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途中,潘美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陷敵被俘而死。

四、滅南伐北——曹彬

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人。

後周世宗時,奉詔出使吳越,累遷引進使。嚴於治軍,明重軍紀,得到宋太祖趙匡胤信任,為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乾德二年(964年),參與滅亡後蜀,遷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974年),滅南唐、伐北漢、攻遼國,遷樞密使。雍熙三年(986年),跟隨宋太宗攻打遼國,作為東路軍主將,孤軍冒進、兵疲糧乏,導致岐溝關之戰大敗。

曹彬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從未違旨,也從未談別人的過失。討伐後蜀、南唐,絲毫無所取。

三、面涅將軍——狄青

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藉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戰功,交好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狄青出判陳州,最後抑鬱而終。

狄青為人縝密寡言,謀事必先仔細考慮成功的把握,選準制勝的機會然後進行。行軍打仗,先整頓隊伍,明確賞罰,又與士兵同艱共苦,因此雖然敵人突然襲擊,也沒有一個士兵敢不衝鋒向前,因此他出兵屢建戰功。

二、抗金名將——宗澤

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宗澤,字汝霖,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

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元祐八年(1093年),任大名府館陶縣縣尉。任滿,先後在衢州龍游、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擔任縣令。政和五年(1115年),升登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年),因事被貶提舉鴻慶宮,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年),臨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澤為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到任後,積極修復城牆,整治兵器,招募義兵,廣集糧餉。不久,受封河北義兵都總管,率軍擊退來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皆勝。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招集王善、楊進等義軍協助防守,又聯絡兩河“八字軍”等部協同抗金,並任用岳飛等人為將,屢敗金兵。金人畏憚宗澤,都稱他為“宗爺爺”。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二十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三呼“過河”而卒。

宗澤雖未能實現驅逐金兵,收復失地,恢復宋王朝大一統的宏願,但他坐鎮抗金前哨的開封,阻止並粉碎了金兵的大舉進犯,保衛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金衛國的鬥爭中,宗澤高舉抗金大旗,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金兵,反對妥協投降,不僅戰績輝煌,功勳卓著,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合被奴役各民族共同抗金、國內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感天動地,千古流芳。

一、戰功赫赫——李繼隆

簡談我心中的‘北宋六大名將’

李繼隆,字霸圖。上黨(今山西長治)人。

早年以恩蔭補任供奉官,在宋太祖時參與攻滅南唐、北漢,並在第一次幽州之役中頗有斬獲,以功授鎮州都監。其後隨大將崔翰、潘美於滿城、雁門兩次擊敗遼軍。雍熙二年(985年),率軍擊破擾邊的党項首領李繼遷擾邊,次年再隨大將曹彬北征幽州,並全師而還。旋即改授滄州都部署,在宋軍於君子館戰敗後退保樂壽,受宋太宗責罰。端拱元年(988年)至端拱二年(989年)間,接連在唐河之戰、徐河之戰中大敗遼軍,使宋遼戰爭形勢為之一振。淳化五年(994年),以河西行營都部署西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次年,任靈、環十州都部署,西征無功。宋真宗即位後,被解除兵權,加使相銜出守鎮安軍。澶淵之戰時,受任駕前東西排陣使,與大將石保吉統軍抵禦遼軍。

李繼隆為人謙謹,通曉音律,喜讀《春秋左氏傳》,且禮待儒士。又擅長騎射,智謀過人,征戰南北數十年,立下了赫赫戰功,北宋第一名將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