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任用晁错,下令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起兵反抗,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汉朝中央军和支持朝廷的封国联军迅速平定,这一事件持续时间不长,但却对西汉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汉政治体制从"郡国并行制"向事实上的郡县制转变的分水岭。这一制度变革为王莽篡汉创造了条件,并最终让西汉——新莽政权复制了秦朝的败亡命运。

"七国之乱"并不是蓄谋已久,而是被逼上梁山

与长期以来的主流叙事不同,吴王刘濞并没有蓄谋造反,他是被汉景帝的削藩政策逼迫,仓促起兵的。至今史料上没有证据证明吴王刘濞预谋造反,实际上,吴国是在汉景帝下令削除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时(吴国一共才有三个郡)才派人前往胶西国策动起兵,此前七国并无串联。

晁错等人鼓吹之所以"吴王必反"论,原因是吴王在汉朝初年分封诸王中最为贤明,也是活的最久的,吴国治理的非常好,国力强大,吴王深得人心,晁错据此断言,吴国必反,"削亦反, 不削亦反"。这是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逻辑。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从当时汉代国势、吴国自身状况以及战争进程等方面看,吴王刘濞不可能是蓄意谋反。景帝与晁错断言吴王早有谋反之心的理由有三:一是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积聚谋反的经济力量;二是诱天下豪杰,储备谋反人才;三是长期诈称病不朝,对抗中央。其实稍加考证即不难发现,这些理由均牵强附会。早在景帝征求爰盎平叛意见时,这位曾做过吴相的老臣就反驳了景帝的观点:吴国确有铸铁、煮盐之利,但不足以诱致天下豪杰,其实吴所诱,皆亡赖子弟,并且吴王也只是利用他们为吴干铸铁、 煮盐之类粗活而已。其次,铸铁、煮盐,发展地方经济,并没有错。"收其利以足国用,故无赋于民。"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无论如何也与蓄谋造反扯不上边。吴王称病不朝也非对抗中央,而是源自其爱子在文帝时被皇太子所杀,文帝体谅吴王心情,赐几杖并准其免朝。既然文帝已开先例,吴王此时也的确年事已高,难以承受长途颠沛之苦,免朝自在情理之中。

由此看来,除了种种欲加之罪的恶意揣测外,并无吴国要造反的根据,并且,吴王是汉高祖刘邦时就建立的封国,此时吴王年纪已经很大,如果有预谋,他怎么会在快要老死时才造反呢?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与晁错等人的论断相反,诸侯国并不天然具有造反倾向。吴楚等七国造反时,汉朝分封有诸侯国二十二个,其中的绝大部分没有造反,反而帮助汉朝中央平叛,多数叛军都是被支持中央的诸侯王国消灭的。

正因为七国造反并没有预谋,所以叛军实际上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在汉朝中央军和支持汉朝的诸侯国联军打击下,明显处于劣势,快速走向失败。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七国起兵实为捍卫祖制,具备合法性

从汉朝国制的角度看,七国造反是有理由的。秦朝一统天下,建立了居关中以制天下的格局,在秦朝治下,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就是关中与关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是地域性的,更是观念上,制度上的矛盾,即习惯于分封制治理的关东民众不愿服从法家高度强力的"秦法"管制。秦国故地的民众已经习惯于秦法,而关东六国的民众不接受,特别是楚国、齐国、赵国的民众对于秦法抵制和反抗情绪最激烈。秦始皇初年秦朝朝廷上曾发生了一场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主张分封秦朝皇子于六国故地的一派失败,秦始皇决定实现全面的郡县制,引发六国民众起而抗争,是秦快速灭亡的根本性原因。

作为亲历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变的当事人,汉高祖及其建国功臣的一代人,深知全面的郡县制是取死之道,在建国之后迅疾确立了汉朝"郡国并行"的国制。即汉朝朝廷仅直接控制原秦国故地,而关东六国之地则广泛建立封国,顺应当地民情民意,以缓和关中与关东,秦法与六国旧俗之间的矛盾。这一制度作为汉朝的根本制度,对于汉朝初年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从法统角度看,汉朝初年的皇帝并不是绝对君主,其治理天下的权力是与诸侯王共享的。汉文帝刘恒本身就是以藩王(代王)身份入继大统,在消灭诸吕之乱的过程中,刘氏各诸侯王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汉文帝的代国贡献并不突出。汉文帝并不具备比其他诸侯王更高贵的血统,他的即位,是各诸侯国协商的结果,也即他的权力合法性,部分来自诸侯王的授予。这里诸侯王与朝廷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诸侯王不得谋取皇帝的最高权力,皇帝也要充分尊重诸王的地方自治权。这是汉朝初年政制的根本法。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汉景帝在晁错的鼓动下,以莫须有的"吴国要谋反"理由欲削除诸封国,在诸王看来,就是对汉朝国制的挑战。汉景帝激进的削藩政策,把诸侯国都看成潜在的造反者,事实上是意图改变汉朝的基本制度——郡国并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削藩与反削藩之争,并非简单的权力之争,而是从秦朝时期就开始的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的继续。因此, "七国之乱"就具有维护郡县并行国制的汉朝"护法运动"的性质,而不能视为一般的为了谋取最高权力的地方叛乱。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在当时,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是不得人心的。汉景帝和晁错以强力压制朝议,通过削藩政策,仍遭到与此事本无关系的外戚窦婴据理力争。作为推动削藩政策的主谋,晁错的父亲闻听此事, 专门从老家赶来, 当面痛斥晁错:"侵削诸侯, 疏人骨肉, 口让多怨, 公何为也!随之服毒自杀。

削藩政策缺乏远见,导致西汉重复秦朝败亡命运

急于削藩的汉景帝完全忘记了汉高祖建立封国制度的原初目的。其一,刘氏诸王是皇室的拱卫,诸王的力量足够强大,就可以威慑朝廷内部的权臣,防止发生内变。这点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有明确的表现。其二,诸侯王国是关中与关东矛盾的缓冲,通过封国制度赋予关东地区一定的自治权,是顺应民情民意的举措。以小小的关中凭借地利强压人口众多的关东,早已被秦朝证明为不可行。

七国起兵护法的失败,事实上确立了朝廷随意削除诸侯王国的权力,此后诸侯王国的领地和规模快速衰减,削藩成为大势所趋。到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已经郡县化,不复为中央政权的拱卫,关东之地的自治权完全丧失。此后不过几十年,西汉王朝就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关东与关中的矛盾再次激化,关东地区"盗贼"横行无法可制。权臣王莽趁机篡政,已经被削弱到极点的汉朝宗室对此毫无办法。而王莽改制只是加速了矛盾的爆发,让西汉-新莽政权重复了秦朝的命运。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当年在秦灭之时,是楚地首先发难,继而齐、赵起兵,诸侯并起以楚为领袖而亡秦。所谓七国之乱,也是楚、齐、赵三地起兵,而以吴楚为首。到了新莽灭亡之际,绿林、赤眉、铜马三大义军也是起自楚地、齐地和赵地。这种惊人的一致,当然并非巧合,而是证明了关中与关东的矛盾弥合之难,和汉高祖郡国并行制度的先见之明。最终,绿林军率先入长安灭新,结束了关中的优势地位,此后的东汉——魏晋王朝的统治中心转移到关东,关中的二次崛起要等到近600年后的隋唐王朝。而对西汉王朝来说,真正的羞辱还在后面。公元25年9月,赤眉军攻入长安,焚烧了皇宫,又把西汉帝寑作为发泄的对象。赤眉军顶风冒雪赶到今天陕西咸阳附近,"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千古奇冤,汉景帝破坏祖制,逼反吴王刘濞,实为西汉灭亡根源

此情此景,令人联想起项羽入咸阳,对于秦朝宫室进行大破坏的情形,西汉王朝复制了秦朝的命运,而其起源乃是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盲目的削藩决策,不知景帝泉下有知,可会感到悔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