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那些富可敵國之人落得個什麼下場?

  1. 劉瑾
中國古代那些富可敵國之人落得個什麼下場?

說到富可敵國,不得不提權傾朝野的明朝大太監劉瑾。

劉瑾,陝西興平人。他本來跟隨母親姓談,由於家庭貧窮,在6歲時跟隨一個太監劉順進入宮中,做了一名太監,改姓為劉。1505年,14歲的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此時太監劉瑾已經45歲,一招“投其所好”,取得皇帝歡心。皇帝喜歡的,想方設法讓皇帝滿足。皇帝舒服了,劉瑾的升遷之路也平步青雲了。劉瑾手中有權後,開始聚斂家產。

劉瑾手中有權後,開始聚斂家產。收受賄賂,為了讓權力變得更加暢通無阻,劉瑾還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參與彈劾劉瑾的朝廷命官被其逼迫辭官或者發配邊疆充軍。充軍路上殺人滅口。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權傾天下的劉瑾,最終被其得罪的楊一清,張永冠以叛國之名參奏,皇帝大怒,親自去劉瑾府邸查封,“得偽璽一,穿宮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帶諸違禁物。又所常持扇,內藏利匕首二。”家中發現有一千二百萬盎司的黃金和二億五千九百萬盎司的白銀。而當時明朝國庫中只有三千萬到七千萬盎司的白銀,然而,劉瑾的財富報告可能被過分渲染,因為吏官想用這個故事來警示:當一個宦官掌權時能發生什麼。

朱厚照大怒:“奴果反。”隨即,將劉瑾處以凌遲之刑。按照慣例,死刑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死刑。但朱厚照下令立即執行,“張彩獄斃,磔其屍”。據記載,由於劉瑾得罪的人太多,他的凌遲之刑持續了3天。不少受過其害的人紛紛買其身上一片肉,祭奠死者;有的還生吃洩憤。

2.和珅

中國古代那些富可敵國之人落得個什麼下場?

和珅和中堂,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據說是中國歷史上頭號大貪官,家產高達白銀“二億三千萬兩”,甚至誇張到白銀“二十億兩”,而清朝當時國庫存銀,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康熙六十年,3262萬兩;雍正十三年,3453萬兩;乾隆三十九年,達到最高峰7390萬兩。因此,和珅傳說中的家產,竟然相當於三個、甚至三十個相當於大清帝國的國庫總收入。因此和珅也被一些外國媒體,列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和珅作為太上皇乾隆帝最得力的幫手和代理人,同時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並身兼三部(吏部、戶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書,另外還兼著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要職,讓嘉慶皇帝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形同傀儡。同時,和珅自己不但利用職權大肆貪賄,與民爭利,聚斂家產無數,同時也生活奢靡,更逾越了人臣本分。

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嘉慶皇帝一掌權,就急著要把和珅殺掉,將家產充斥國庫了。

3.伍秉鑑

中國古代那些富可敵國之人落得個什麼下場?

他是美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甚至馬克思也曾在專著中提到他的名字,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出千年世界上最富有TOP50榜單,其中有6箇中國人,他就是其中一個。

時勢造英雄,伍秉鑑趕上了好時候。在鴉片戰爭之前,清廷閉關鎖國,只開放了廣州港口與世界進行經濟貿易,史稱“一口通商”。廣州壟斷對外貿易的就是民間十三家商行,簡稱“十三行”,伍秉鑑的“怡和行”是十三行的商業領袖。美國學者黑尼斯和弗蘭克·薩奈羅估計,他可能是那個時候世界上的首富。估算他1834年時財產為1872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是4000萬兩,伍秉鑑的家族財富幾乎相當於一半了。

伍秉鑑能成為世界首富,是通過“誠信”積累廣闊的人脈。生意涵蓋多個國家。但在中國歷史上,商人地位一直不高,“士農工商”四個等級中,商人處於最低的。

在時代變遷下,伍秉鑑迎來他命運的終結。清朝政府實行“保商”制度,就是外國人要和中國做生意,一定要有中國“保人”,伍秉鑑就是東印度公司的商業保人。東印度公司為了彌補貿易逆差,於是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殘害著中國人的身軀和社會機體。洋商的走私行為,清廷政府也無法控制,伍秉鑑能有什麼辦法?

雖然伍秉鑑花了巨資捐的“三品頂戴”,但是也不免無端受辱,他不禁悲憤,老淚縱橫:“寧為一條狗,莫為行商首!”在動盪的時局之下,再多財富換不來個人尊嚴和平安。據歷史資料統計,從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後捐了1600萬白銀,幾乎捐出了大部分的家產,名列廣東省之首。但這也沒有讓伍家擺脫“賣國漢奸”的名聲。戰爭結束半年之後,73歲的伍秉鑑懷著無限悲憤和委屈離開了人間。

4.孛兒只斤·鐵木真

中國古代那些富可敵國之人落得個什麼下場?

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征服者,傳奇的一生不僅征服了廣袤的土地,還有民心。關於“中國”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也包括前一歷史時期的中華民國(1912-1949),皆簡稱為中國,顯然鐵木真沒有現代中國之國籍,絕不是現代“中國人”。當他叛金自立,建立“大蒙古國”,自稱“成吉思皇帝”(即成吉思汗)後,而且連敗金軍,迫使原宗主國承認其獨立國家地位後,他和他麾下將士臣民便取得了新國家“大蒙古國”的國籍,不再是自稱為“中國”的金國之國民了。

殲滅西夏,攻滅金國,西征花拉子模,成吉思汗靠武力征服的土地和財富不計其數。

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因此埋下病根,兩年後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

5.忽必烈

中國古代那些富可敵國之人落得個什麼下場?

忽必烈生於金貞祐三年(1215年)9月23日,是鐵木真之孫,拖雷的第四子,母親為唆魯禾帖尼 。忽必烈還在潛邸時,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漢族為主的知識分子,成為忽必烈的幕僚。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建立了元朝,繼承了整個蒙古帝國,忽必烈的財富同樣入選了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出的千年世界上最富有TOP50榜單。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於至元十八年(1281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後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真金早逝。或許由於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忽必烈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至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