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1年,「天意」慘敗給了朱棣


永樂十九年,是公元1421年。


這年四月初八,明帝國的第三位皇帝朱棣非常地不開心。


這年的正月份,他剛剛舉行了隆重的紫禁城落成儀式,在新建成的奉天殿接受了群臣的朝賀,與外國使節的祝福。但歡樂只維持了四個月,一道突如其來的的雷擊,將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宮殿,燒成了一片灰燼。


人間的帝王自覺遭到了“天意”的無情羞辱——若干年前,他以暴力自侄子朱允炆手中強取帝位時,也曾發動輿論攻勢,將南京皇城的承天門火災、乙字庫火災,歸因為“上天怒其(朱允炆)無道”。如今,輪到自己被“天意”打臉,被燒的是新建成的紫禁城,且包括了紫禁城內最重要的建築奉天殿。


這是一種必須回應的羞辱。


於是,火災發生兩天後,朱棣頒佈了一份“求言詔”,要群臣們直言不諱,言者無罪,對自己最近一段時期的施政提出批評。


當然,為防止批評超綱,朱棣在詔書中很具體、很委婉地,用11個“歟?”,為群臣們的“直言不諱”劃下了範圍


意者,於敬天事神之禮有所怠歟?

或祖法有戾而政務有乖歟?

或小人在位賢人隱遁而善不分歟?

或刑獄冤濫及無辜而曲直不辨歟?

或讒慝交作諂諛並進而忠言不入歟?

或橫徵暴斂剝削而殃及田裡歟?

或賞罰不當財妄費而國用無度歟?

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歟?

或軍旅未息徵調無方而餉空乏歟?

或工作過度徵需繁數而民力凋弊歟?

或奸人附勢群吏弄法抑有司茸罷軟貪殘恣縱而致是歟?


這11個“歟?”裡,沒有明帝國百姓最痛恨的那件事:遷都北京、修築紫禁城。那是朱棣為自己的雄才大略留下的“物證”,是不容置疑的宏圖大業。他在詔書中劃下批評的範圍,目的正在於暗示群臣,所謂“求言”不過是一場應付“天意”的遊戲,切不可將批評引到遷都與築城上來。


絕大多數人看懂了皇帝的暗示,也遵守了皇帝的暗示。


但翰林院裡一位叫做鄒緝的“侍讀”,不願按部就班將遊戲的流程走完。他寫了一篇長達3300餘字的意見書。如果不是這份意見書,今人或許將永遠無法知曉朱棣修築紫禁城時,民眾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慘況。


鄒緝說:


陛下修北京城,修了將近20年了,“群臣不能深體聖心”,搞出許多“竭盡生民之膏髓”的事,對百姓敲骨吸髓,毫不憐惜。北京城裡,“民以百萬之眾,終歲在官供役”,多達百萬的青壯年,常年在工地服勞役,無法照顧父母與妻兒子女;他們家中缺乏勞動力,耕地已經荒廢,很多人被逼到了不得不砍伐自家的桑樹與棗樹來煮飯的地步。但官吏的橫徵暴斂,又一天比一天厲害,“民生無聊、愁嘆滿室”,天下百姓日夜發愁,已經快要活不下去了。舉個例子來說吧,兩年前朝廷下令買辦青綠顏料,很多地方不產這個東西,卻動輒被攤派“千數百斤”。百姓為了完成攤派指標,只好花大價錢去別處採買,結果鬧到1斤大青價格漲至16000貫。百姓把顏料買來了,官府又以不合規格為由不肯收。如此來回折騰,最後鬧到1斤大青的價格高達20000貫寶鈔。這1斤大青,“不足以供一柱一椽之費”,連刷一根柱子都不夠。即便後來下令在出產地置辦,“府縣買辦猶不為止”,地方政府的攤派政策也沒取消。工匠們計算用料的時候,還常常多報數量,這又進一步加重了民眾負擔。這還只是採買顏料這樣一項小事,其他方面的問題,“有不可勝言者矣”,實在是多到沒法說。


以上只講了顏料大青的價格,沒有具體講修紫禁城花了多少錢。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萬曆年間第二次重修三大殿(明英宗時重修過一次),“採楠杉諸木於湖廣、四川、貴州,費銀九百三十餘萬兩”,這是《明史·食貨志》的說法。僅僅三大殿的楠杉木,就費銀如此之巨,朱棣修築紫禁城以及與之配套的北京城,其耗費可想而知。


公元1421年,「天意」慘敗給了朱棣

圖:朱棣


鄒緝接著說:


為了修紫禁城的這個大局,那些“工匠小人”個個都有了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的權力。往往沒到施工時間,百姓的房子就已經被拆,牆壁與屋瓦被毀。數九寒天與三伏酷暑之中,常能見到孤兒寡婦坐在斷壁殘垣之間,“坐受驅迫,哭泣號呌,力無所措”,被人驅趕,沒有安身之地,只能無助地哭號。很多臨時庇護所剛修好,“又復驅令他徙”,又遭到強拆驅趕,“至有三四遷移而不能定者”,官府對被拆遷民眾的安置毫無計劃,有些人被拆遷了三四次,竟然還不算完。而他們的房子被強拆後,“經月逾時,工猶未及”,往往過了一個多月也沒人來施工。如今的情形啊,是“朝廷每遣一人出差,即是其人養活之計,誅求責取,至無限量”,朝廷每派出去一個人,這人就拿這差事當成自己發財致富的手段,用盡一切辦法往死了撈。地方政府也積極配合,唯恐怠慢他們。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廉潔的官員,也因為擋了其他人的財路,必遭讒毀,輕則丟官,重則入獄。外藩司府縣的官員,只要聽到有欽差來了,一定是望風迎接,唯恐落後於其他人。

整個官僚系統“剝下媚上,有同交易;貪汙成風,恬不為怪”,可以說已經爛到了極致。


以上是針對修築紫禁城的批評。接下來,鄒緝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朱棣的整體施政方向。他說:


如今,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這些地方,全在鬧饑荒,水災旱災輪著來。百姓們已經在“剝樹皮、掘草根、簸稗子”來續命了。官府呢,又說自己沒有糧食儲蓄,沒法賑濟災民。於是,到處可見“老幼流移”和“賣妻鬻子”。然而,官府的徭役一刻也不肯休止,征斂一點也不肯減少。北京城裡還聚集著多達“幾萬餘人”的僧道,這些閒人每天要消耗官糧“百餘石”,反觀天下百姓,已是“糠粃不足,至食草木”,已到了連穀殼都吃不起、只能吃樹皮野草的地步。朝廷實行先軍政策,對前來參軍者“厚與糧賜,使之就役”,賜給他們豐足的糧食,吸引他們去服兵役。但這些人前來報名參軍,不過是因為“科徭不堪,假此為名,以圖規避”,

被朝廷沉重的稅賦和徭役壓得喘不過氣來,想要通過參軍來規避這些負擔,他們報名之後,“閒遊往來,擾害良民”,就變成了四處晃盪、惹是生非的閒人。此外,朝廷還每年拿出大量的錦緞和銅錢,派人送給外國,還向外國高價買馬。這數千萬的消耗,換來的回報,連十分之一、二都達不到。買回來的馬倒是不少,但也都是些劣質馬,還以政策攤派給民眾,命令他們替國家蓄養,馬養出了毛病就讓民眾賠償,很多馬戶被弄到家破人亡、賣兒賣女,也沒能交完給國家的賠償。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百姓成了這個樣子,馬再多又有何用?


末了,鄒緝將上述種種,與奉天殿的大火直接聯繫了起來。他說:


奉天殿,那是陛下上朝議事的正殿。是向群臣發號令、下政策的地方。這次火災首發在奉天殿,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誠所謂非常之變也”,是古往今來的獨一份。不做深刻的反省、不施深厚的恩澤,不變更政策來改善“天下窮困之人”的處境,“不能以回上天譴怒之意也”,是不足以回應上天的震怒的。臣我建議陛下做這麼幾件事情:

(1)下詔遣散修築紫禁城的“工匠營造之人”,停止徵發勞役。(2)停止“下蕃買馬之役”,別再搞得不償失、勞民傷財的下西洋了,別再買外國馬了;來朝貢騙錢的,也都打發他們回國。(3)全面整頓官僚系統。(4)免除租賦,一切“不急之務”都停下來,發官糧救濟災民。


鄒緝說,只有這樣做,才能“挽回天意”,才能續上“國家千萬年無窮之命脈”。

公元1421年,「天意」慘敗給了朱棣

除了鄒緝,李時勉、羅汝敬、鄭維桓、何忠、羅通、徐容、柯暹、高公望、楊復、陳循等人,也呈遞了內容大體相近、但輕重有所不同的意見書。


朱棣敏銳地覺察到了事情正在起變化——朝中有一小撮官員,正準備借奉天殿這場大火,拿“天意”來壓迫自己改弦更張,全面變更既定的施政方針,而首當其衝者,就是遷都北京與修築紫禁城。


對“天意”這種東西,朱棣素來是取實用主義態度的,“天意”對自己友好,那就不妨拿來用之,不友好,那就當它不存在。永樂四年,工部尚書宋禮向朱棣報告說,“有許多用來修紫禁城的大木,無需人力,一夜之間從山中漂到了長江,這是山川神靈知道皇上要建造新宮殿,所以顯靈相助”。宋禮捏造的這種“天意”純屬鬼話,但對朱棣有用,所以他不但信了,給出木頭的大山賜名“神木山”,還派了禮部的官員帶著豐厚的祭祀、翰林院的官員帶著歌頌神靈的祭文,前去建祠立碑。只不過,此次奉天殿被燒,實在太顯眼,朱棣沒法當它不存在。


但,朱棣手裡握有可以讓群臣閉嘴的屠刀。


遭殃者是吏部主事蕭儀。在給朱棣的意見書裡說,蕭儀說,營建紫禁城,造成了“天下供役,民力凋敝”的後果,所以上天降下火災來警告。他給朱棣出了上中下三條主意。上策是待到秋涼,就回返南京,終止紫禁城的營建,讓民眾休養生息;中策是留在北京,到奉天門公開與群臣朝見,“緩而圖之”,暫時停止修築紫禁城,以後再慢慢建;下冊是聽信朝中小人的挑唆,繼續按現在的強度營建紫禁城。


蕭儀之所以說這些話,與他在家鄉江西樂安的所見所聞,有直接關係。永樂七年,蕭儀回鄉,依據自己的見聞寫過一首《續伐木謠》,內中有這樣的句子:


永樂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載將何如。

無貧無富總趨役,三丁兩丁皆走途。

山田雖荒尚供賦,倉無餘粟機無布。

前月山中去未回,縣檄倉忙更催去。

去年拖木入閩關,後平山裡天正寒。

夫丁已隨瘴毒歿,存者始惜形神單。

穉子多孤母多老,幾度臨門望歸早。

火伴還家始報音,遺骸已潤荒山草。

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兒嫠婦仍登程。

去年丁壯已殞歿,今年孤弱知無生。

君門如天多隔阻,聖主哪知萬民苦。

但聞木數已將完,王事雖勞莫懷土。


大意是:從永樂四年開始無論家庭的貧富、無論家中壯丁的多少,全被抓去武夷山裡,為修築紫禁城伐木。壯丁們去了三年,已死在了山裡;家裡田地全部荒蕪,老人孩子生存艱難,但官府的壯丁簿裡並沒有給死者銷號,於是女人孩子也被抓去了山裡。


蕭儀說,自己這首詩,是見了民間傳播的伐木謠,覺得它“詞甚愴,意甚真,深足以見一時之事俗”,所以在民謠的基礎上做了續寫。“君門如天多隔阻,聖主哪知萬民苦”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是蕭儀的個人感觸。永樂十三年,蕭儀中了進士;永樂十九年,雷電劈中了奉天殿,他終於得到了衝開君門、讓“聖主”知曉萬民之苦的機會。


這個機會,將蕭儀送入了萬劫不復。朱棣看了他的意見書,勃然大怒,以誹謗之罪將其下獄,然後殺害。


與抓殺蕭儀相配套,朱棣褒獎了鄒緝,還升了他的官職。


一殺一褒之間,朱棣存有一個幽微的目的,那就是:他想要藉此堵住世人的嘴,向世人展示自己是一個胸懷寬闊的人;自己下詔讓眾人批評朝政,就不會報復眾人。蕭儀被抓殺,不是因為他批評朝政,而是因為他造謠誹謗。為闡明此節,他還特意頒佈了一道詔書《禁謗訕敕》。詔書裡說,自己讓眾人暢所欲言,是“欲聞朕過及知軍民疾苦”,但有些人心懷不軌,他們意見書裡的內容,“與朝廷政務及軍民休慼略不相干”,只是一味地在“譏侮謗訕”。往後若再有這樣的人,“治罪不饒!”,統統抓起來治罪,蕭儀就是榜樣。


皇帝已經將刀子舞了起來,朝中的“搖尾系統”(柏楊發明的詞,甚好)也隨之運作,開始攻擊那些批評者心懷叵測。隨之而來的,是最徹底的侮辱,朱棣下令將兩撥人驅至午門,“命跪午門外質辨”,讓他們跪在午門外辯論出一個是非對錯。


必須是一個讓朱棣滿意的是非對錯。


站出來消弭不測之禍的,是戶部尚書夏元吉。他跟朱棣說,響應號召批評朝政的言官是沒有罪的,有罪的是我們這些大臣,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好,才出了這種事情。朱棣借坡下驢,終止了辱人至深、不成體統的“午門跪辯賽”。事後,夏元吉跟言官們說,你們要好好活著,你們若有個三長兩短,“所損不細也”,是國家巨大的損失。


但夏元吉口中的國家,不是朱棣所在意的國家。一個月後,朱棣的報復降臨了——參與批評的朝臣當中,李時勉、羅汝敬下獄;鄭維桓、何忠、羅通、徐容、柯暹等人,被外放去了遙遠的交阯。


在這場與“天意”的鬥爭中,朱棣取得了壓倒性的最終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