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本默默無聞的湖南,近代卻逆襲書寫半部中國近代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南確實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而湖南人也確實是一群令人肅然起敬的群體。湖南人才在近代形成了一個令人驚異的井噴效應,他們在近代歷史舞臺上縱情馳騁,上演一幕幕慷慨悲歌,撐起了多災多難的近代中國。可以說是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為什麼原本默默無聞的湖南,近代卻逆襲書寫半部中國近代史?

在遠古時期,湖南常常被視為蠻荒之地。自秦朝起,這裡先設長沙、黔中兩郡,後又歸入荊州,直到唐朝中期設湖南觀察使為止,“湖南”這一名稱才正式在中國歷史上出現。

在中國的悠悠歷史長河中,直到清朝中期為止,湖南人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可以說在兩三千年的歷史中,湖南在中國的版圖中存在感極弱,可有可無。當然,不是說沒出過名人,比如就出過如“草聖”懷素、宋朝文學家周敦頤、明朝首輔李東陽等歷史名人,只是不論是數量還是在影響上,與中原和東南沿海諸省相比,湖南都要遜色太多了,甚至比鄰居湖北,都要遜色不少。

而到了晚清,湖南安化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叫陶澍。此人不僅身具經世大才,是道光年間首屈一指的政治家,而且堪稱中國歷史上的超級人才星探。

為什麼原本默默無聞的湖南,近代卻逆襲書寫半部中國近代史?

道光、咸豐年間中國最重要、最優秀的人才,幾乎都出自他門下或受過他影響。像林則徐、賀長齡、魏源、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藩……單看這份名單,就曉得他的眼光如何了。正是因為陶澍對人才尤其是湖南人才的大力扶植、培養,湖南才開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輝煌。

晚清時期,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無力剿匪,只能鼓勵地方團練的方式,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同年,曾國藩抓住這次機會,因勢在其家鄉湖南組建湘軍,經過十一年的艱苦奮戰,於1864年正月攻克天京,曾國藩獲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為什麼原本默默無聞的湖南,近代卻逆襲書寫半部中國近代史?

成功鎮壓太平軍後,最鼎盛時期大清帝國七大總督,湖南人據有其六,中下層的地方官、武官更是不計其數,甚至奏準裁撤的25000人湘軍,回到鄉里最少也是富農階層。因為曾國藩是文人出身,又在太平軍的對戰中與國外廣泛接觸,深刻知道科技與教育的重要性,無數湖南人,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投身科技與教育救國的道路上。

在科技領域,曾國藩身居高位後,首先規劃了江南製造總局,而後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又創辦福州船政局、蘭州織呢局,拉開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然後在教育領域,在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運動過程中,湖南開始組建以時務學堂為代表的學會組織,培養出許多像林圭、蔡鍔、楊樹達這樣的湘楚名人。

而後湖南大力興辦新式學堂,其中最著名則是

湖南第一師範,其他還包括長郡、雅禮、明德等一大批名校,而像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劉少奇、李維漢、李立三、夏明翰、任弼時等等這些最終改變中國命運的共產黨人,都是從這些名校中走出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從而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最後,在圍剿太平軍的數年中,東南數省的財富也大量聚集湖南,為湖南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據傳當時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後,太平軍收刮全國的鉅額財富被湘軍搶奪一空。湖南也就自然成了“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

為什麼原本默默無聞的湖南,近代卻逆襲書寫半部中國近代史?

從清末到北洋,湖南還興辦了許多軍事學校,如湖南陸軍講武堂、黃埔軍校長沙分校等,培育了大量的軍事人才。抗戰前夕,僅湖南陸軍幹部學校一處,就培養出了1萬餘名初級軍官,成為了後來抗日戰爭中的骨幹力量。

​湖南人楊度曾寫道:“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在近代中國危如累卵的局勢下,湖南人悍不畏死的特質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為什麼原本默默無聞的湖南,近代卻逆襲書寫半部中國近代史?

湖南人黃興,在武昌起義後的漢陽保衛戰裡,與清朝軍隊血戰40天,為南方各省的起義爭取了寶貴時間。抗日戰爭期間,中日之間22次大型會戰,其中6次爆發在湖南,整個湖南十分之一的人口參軍。

僅從建國後首批授銜的將帥名單中,我們就能發現許多湖南人的名字:十大元帥中,彭德懷、賀龍、羅榮桓都是湖南人;十位大將中的湖南人則有粟裕、譚政、黃克誠、蕭勁光、陳賡、許光達六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