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沙丘,一个听起来并不起眼的地方,却和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人物都产生了渊源。千古一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09年病逝于此,李斯、赵高密谋更改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拥立胡亥。沙丘见证了始皇帝的陨落,感受到了秦王朝分崩离析前的黑暗。这片原本属于赵国的土地,曾在公元前295年还见证了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落寞收场。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赵武灵王

这场由前太子赵章发起的宫廷政变即“沙丘之变”,最终以赵章被镇压杀死,赵武灵王被困沙丘宫饿死而收场。“胡服骑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以如此方式谢幕,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在惋惜之余“沙丘之变”还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 由北向南,绕开函谷关与黄河天险,采用骑兵速战速退的战法削弱秦国,变战争的被动于主动的西北战略由于赵武灵王的去世而戛然而止,没有将理论变为现实。赵国逐渐失去了与秦国正面交锋的实力。
  2. 赵国人才损失惨重;首先是失去了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还有赵章,老臣肥义。跟随赵武灵王与赵章的良臣武将为免受牵连保全自身而逃亡他国。例如:乐毅投奔了燕国,楼缓投奔了秦国,逃亡的肯定还有一些史料未曾记载的文臣武将。
  3. 赵武灵王、肥义等死后,赵惠文王少主即位。大权全被守旧派公子成等把持。赵国经过变法取得的良好势头在守旧势力的打压之下戛然而止,武力扩张转为被动防御。赵国渐弱,秦国渐强,弱国无外交,之后的渑池之会,赵惠文王依靠蔺相如的出色发挥才求得全身而退。
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胡服骑射

“沙丘之变”可以说是给赵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了赵国由强变弱的转折点。“沙丘之变”祸起萧墙,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悲剧收场,司马迁针对此事件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後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史记·赵世家》

司马迁将“沙丘之变”的发生原因归纳为“欲两王之”,但笔者认为此事件的发生,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赵武灵王受赵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盛年退位自为主父”是其颠覆传统的又一项改革。

公元前325年,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在其父亲赵肃候手里接过了赵国的大旗,成为了赵国的新任国君。即位之初,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即

“五国会葬”。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一万军队来给赵肃候送葬,想趁机打压分化赵国。年幼的赵武灵王在肥义的辅佐之下,采取软硬皆施的手段化解了这次危机。危机虽已化解,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却无法抹除。幼主即位在解决重大国内外事务时面临的困难异常之大,因此培养合格的继承人成了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周边各国也是处于多事之秋。“燕哙无道,禅位子之”。燕王哙搞了一个禅让把燕国弄得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燕国差点被灭亡。公元前307年,秦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年富力强登基仅四年的秦武王嬴荡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绝髌而亡。同样在秦国引发了动荡,赵武灵王让代相赵固接回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才稳住秦国的局势。

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秦武王嬴荡(剧照)

基于赵武灵王亲自经历的以上事件,如何传位能让国家避免出现动乱就成了悬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由于“胡服骑射”取得了重大成功,他对于变革充满了自信。他于是选择了“盛年退位自为主父”这样一种颠覆传统方式,让自己退下来专心辅佐年少的公子赵何,用这样的办法实现政权的和平更迭。事与愿违,这项改革终究还是失败了,没能避免流血冲突,上天也没有再给他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赵武灵王能在当时根除掉代表守旧势力的公子成等人,不给他们做墙上草的机会,这项颠覆传统的改革有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二、赵国地处北疆,受狄、戎等游牧民族观念影响颇深

赵国三分于晋国,赵的先主当时被晋分封于晋阳,封地四处狄夷横行。一代代的打拼下来,到赵武灵王时期,原来的鲜虞、肥鼓、矛狄等都已成赵国的腹地,楼烦、林胡又相继被征服,赵国可以说是一个建立在狄夷之上的国家,观念颇受狄夷等游牧民族的影响。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周礼

“立嫡立长不立贤”制度没有被接纳采用。早在赵国还是晋国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已经有“立庶不立嫡,立贤不立长”的做法了。赵国的构建者赵简子在立太子时就是“立贤”、“立庶”。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资治通鉴》

无恤就是赵襄子,他不但不是嫡子,而且他的母亲还是“翟婢”。

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 ……”简子於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狄夷观念在赵国又得到了融合与推崇,加上老祖宗本身就是这么干的,所以赵武灵王在立太子上的做法也不可以说是有问题。笔者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沙丘之乱”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

  1. 赵国内部大臣辅政专权,君主的中央集权没有做好;赵国本身脱胎于晋国,晋国就是没有做好君主的中央集权,导致臣子权利太大,最终“三家分晋”。赵国没有总结晋国灭亡的经验教训,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仍旧重用大臣肥义,给予公子成、李兑等极大的权利,即使不出现“沙丘之变”,长此下去也会生出其他的变故。之所以公子成、李兑能够迅速镇压赵章叛乱,继而连同赵武灵王本人都一起杀害,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的权利太大了。
  2. 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周礼讲究的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由于上文所讲,赵国受狄、戎等游牧民族观念影响颇深,从晋国时期起就形成了与中原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晋国一直以来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从历史上的“曲沃代翼”,再到后来“骊姬之乱”,再到最后“三家分晋”,晋国国君的更迭一直伴随着的就是父子相残,兄弟相争。臣子以下犯上杀死君主在晋国甚为常见。赵国从晋国分出之后,对于周礼与狄夷文化的融合,依旧没有再进行二次整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加强了国民对于狄夷文化的吸收。但其在推行的过程中依旧没有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赵惠文王(剧照)

三、矛盾的时代造就赵武灵王矛盾的性格,矛盾的性格注定了赵武灵王悲惨的结局

战国中后期,国家关系错综复杂,政治主张百家争鸣,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各种学术主张大行其道,没有统一的观点,也没有对错之分。在别的国家可行的方法放到自己的国家就不一定能行,作为任何一名政治家,做出正确选择是很困难的。从主张改革上来看,赵武灵王属于法家,但是又不是传统的法家思想。法家注重耕战,赵武灵王单一发展军事。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又采取纵横家实用主义做法,使得国家政策方针缺乏稳定性,极易出现失误。

当时周王室衰微,整个华夏礼崩乐坏,相反周边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华夏民族的影响,社会发展很快,使得狄夷与华夏之间的关系模糊化,恰恰赵武灵王又是生活在受胡族文化影响很深的社会,他骨子里面的根却又在华夏,这个就决定了他矛盾的性格。

军事上看到胡人骑兵厉害,于是带头推行“胡服骑射”,力排众议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继承人问题上依旧是不拘一格,采取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依旧是雷厉风行的推行了下去,赵惠文王做的也不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可是当他“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於其弟,心怜之”,于是想要“分赵而王章於代”,根深蒂固的“周人贵亲尚齿”的思想又在作祟,导致了最终的祸乱。矛盾的时代造就赵武灵王矛盾的性格,矛盾的性格注定了赵武灵王悲惨的结局。

赵武灵王英雄落幕饿死于沙丘宫,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

结语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以如此方式落幕收场,留下了赵惠文王这样一个幼主,赵国开始由盛转衰。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后世的我们又喜欢臆想一下:赵武灵王按照自己制定的西北战略执行下去,赵惠文王在赵武灵王的辅佐下成长起来,赵国会不会最终统一天下?可是,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武灵王落幕收场,随之而来的是一代代新的英雄,在战国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通过剖析“沙丘之变”发生之根源,不是让我们点评谁对谁错,而是让我们学会理性的分析历史事件,在其中找到有益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复兴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