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上銀行”撬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威海:“海上銀行”撬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出發收海帶。

一城繁華三面海。從“走遍四海,還是威海”的濱海生態宜居城市,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骨幹城市,海洋,給予了山東省威海市城市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關於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要求,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研究決定,支持山東省威海市等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批覆了威海市示範區“發展遠洋漁業和海洋牧場,推動傳統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海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主要任務。

作為海洋大市,威海的海岸線長度佔山東省1/3,986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遠洋漁船保有量佔全國的1/5,海產品年產量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對於威海是難得的機遇。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做好經略海洋的大文章?沿海經濟如何發展?威海海洋經濟發展之路,頗受關注。

海洋牧場變身“海上銀行”

2019年,經山東省政府同意,《山東威海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印發實施。其中明確以榮成市為主體創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示範區總體面積148平方公里,依託榮成市南部、東部和北部區域,打造“一核兩帶”的示範區總體佈局。“一核”即示範區核心區域,位於峨石山路以南,西起靖海灣、東接石島灣,包括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示範功能區、現代漁業示範功能區、海洋運輸物流及裝備製造示範功能區、水產品精深加工及冷鏈物流示範功能區“一園四區”。濱海休閒旅遊帶位於示範區北部,整合島、灣、灘、湖、海、山、鳥等資源,佈局文化展示區、高端養生休假區、生態觀光區、海洋運動休閒區、自然景觀區以及雞鳴島等“五區一島”。海洋牧場帶位於示範區東部,以桑溝灣、愛蓮灣為兩翼,南北擴展,發展新型、生態、高效、高產的海洋牧場養殖及加工模式。

桑溝灣是山東半島最開闊的海灣,面積150.3平方公里。灣內海上網箱養殖業規模極大,漁民常年住在海中漂浮的木屋中,牧海而耕,形成一道海上奇觀——桑溝灣海洋牧場。

站在距離碼頭1500米遠、水深12米的大海上是什麼感覺?在榮成市的桑溝灣可以體驗,這裡有一個面積接近4000平方米的海上平臺。海上平臺儼然變成了海上樂園,每年到這兒的遊客超過10萬人次。

暮春時節,在榮成桑溝灣海洋牧場的海上平臺河豚(紅鰭東方魨)養殖基地裡,工人們正忙碌著。這片養殖區的紅鰭東方魨共有30萬尾。靠著紅鰭東方魨這個獨一無二的特色,以逗魚為招牌,搭配海產品的採摘,桑溝灣裡的這個海上平臺“一炮而紅”。

“別看這河豚在水裡沒什麼特殊的,只要一離開水,用手一碰,身體立即鼓成球狀,體積增大數倍。現在這河豚成了‘網紅’,很多人到海洋牧場遊玩,都要跟它合個影,發到朋友圈裡曬一曬。”桑溝灣海洋牧場負責人劉愛娣說。

桑溝灣海洋牧場是由榮成市泓泰海洋漁業公司投資建設的。當初為了上這個項目,劉愛娣還和父親產生了分歧。

“父輩們覺得咱漁民幹漁業就是捕撈和養殖,搞旅遊有點不務正業。”劉愛娣說。

“我家一直都是做河豚養殖的,因此,我堅持從探索河豚養殖的趣味性、互動性入手,逐步加入海洋牧場貝類的採摘、海上垂釣等項目,漸漸發展為成熟的海洋牧場。”劉愛娣告訴記者。每到夏季,遊客便來到海洋牧場感受大海的氣息,體驗耕海牧漁的魅力。“隨著海洋牧場的遊客越來越多,父輩們認識到休閒漁業的潛力所在。”

在海洋牧場的撬動下,漁業公司既賣風光又賣體驗最終促進賣產品,河豚成了“網紅”,客戶群體不斷擴大,訂單紛至沓來。

嚐到海洋牧場甜頭的還有尋山集團。尋山集團斥資1個億打造的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休閒漁業旅遊項目,是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同步發展旅遊度假、休閒海釣等海上旅遊項目,形成海珍品育苗繁育、海上生態養殖、海產品精加工和生態休閒旅遊4大產業基地,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周邊9個漁村1000多人從事旅遊相關工作,年實現營業收入1億多元。

目前,榮成市已培植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7家、省級海洋牧場14家,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9個,海洋牧場規模、數量居山東省首位。

榮成市規劃了北、中、南三大海洋牧場和休閒漁業板塊,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戶”的模式,通過規範海域使用管理,實現集聚高效發展。以“增殖放流+人工魚礁+藻場移植+智能網箱”為主要內容,打造各具特色的海上田園綜合體。海上,建設“漁家樂”綜合服務區,大力發展捕魚、觀光、採摘等漁趣活動;陸地,大力發展特色餐飲。同時,發掘漁俗文化,推動海洋牧場與漁家文化對接。

如今,榮成市沿海灘塗6萬畝,20米等深線內可養水面200萬畝成為漁民增收致富的“海上銀行”。

科技推動傳統海洋產業升級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在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姜國良正帶領他的團隊,進行蝦油提煉實驗。

近年來,榮成市以科技興海,發展藥食同源、特醫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著力推動海洋食品加工向海洋生物科技轉型,構建起全國最大的海洋食品產業集群,躋身中國產業集群50強。目前,榮成海洋食品加工形成了十大系列1400多種產品。

記者瞭解到,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是推動榮成市海洋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載體和引擎。園區充分發揮海洋科技、海洋產業先發優勢,聚焦海洋生物產業,大力引進海洋食品、海洋藥物、海洋新材料等高端引領型項目,在推動產城融合、構建創新體系方面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依靠科技,榮成已培植起海洋生物製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三大產業集群,研製生產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生物藥品等高端產品。

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科技興海方面,威海市提出要促進政府、產業、大學、研究機構、金融、中介服務、應用七個方面緊密聯接,共同發力。2018年,威海打造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對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給予更多重視。

在“中國牡蠣之鄉”——威海乳山市的數萬畝海上牡蠣養殖區和百餘個陸上牡蠣加工分揀點,每天從海上打撈上來的數萬斤新鮮肥美的牡蠣,正在發往全國各地。

2017年,乳山牡蠣年產值超過了18億元。乳山市向高科技要效益,依靠高新技術神奇的“點石成金術”,將海產品的價值開發到最大。

在乳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車車牡蠣殼被送入加工車間,經過預處理、超級粉碎等幾道工序後,原本一個個堅硬的廢牡蠣殼變成了細膩的牡蠣粉,再經過酶解、以牡蠣產業和健康養生產業為引領,融牡蠣養殖、科技研發、電商交易、冷鏈物流、休閒度假等於一體的牡蠣特色小鎮雛形在乳山出現。

科學用海生態護海

3月9日,記者從威海市海洋發展局、威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威海全市10個海岸帶整治項目和6段濱海步道打造工程正在按照規劃穩步推進。

作為威海東部濱海新城岸線整治修復的重要工程,東浦灣海水浴場項目施工現場忙碌而有序。數臺挖掘機正在平整土地,十幾名佩戴口罩的工人為一組,揮動手中的鐵鍬,幾分鐘時間,一棵棵造型松、紅梅便栽種完成。

東浦灣海水浴場項目是威海市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的一個代表。目前,威海市已建立完善了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庫,累計實施“藍色海灣”等49個項目。目前,24個項目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5個項目正在建設,累計修復海岸線近70公里。

威海市啟動千公里海岸線濱海步道項目建設。“我們將著重推進已批准整治修復項目進度,計劃完成10個項目建設內容,完成海岸線修復12公里以上。重點推進‘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工程,並進一步優化待整治修復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和修復方案編制。”威海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發展海洋經濟必須生態護海。多年來,威海市在海岸線整治、環境保護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作為國家級海洋經濟示範區,威海市提出要優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海陸環境聯防聯治,落實海洋垃圾防治合作。下一步,威海將繼續把海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海洋經濟中的重要工作,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工作,積極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

記者:王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