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俗話說:“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


平時無事的時候,多讀一讀歷史故事,多品一品歷史人物,亦是人生一件趣事。一則可以陶冶情操打發時間;二則可以博聞強識,明白一些人生道理。


前段時間去鄭州博物館,恰好看見一件青銅器,上面標牌上標註著《晏嬰二桃殺三士》。我想那件青銅器,應該就是源自於這個典故。當時朋友亦在身旁,而我恰好又知道這則典故,於是當即便在朋友面前賣弄了一番。以至後來,我對這個典故更加情有獨鍾。


關於《晏嬰二桃殺三士》這個故事,後續版本不一,像人物、故事背景都略有不同。但是我輩讀書,最重要的還是要領會其中精神,之後倘若還能學到三言兩語,其實就已足夠。


所以今天我講這個故事,就以明代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裡的版本作為借鑑。大家閒來無事,就權當消遣。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一、齊國三猛士:桐山打虎田開疆、黃河斬蛟顧冶子、威震三軍公孫接。


在春秋時期,齊景公朝有三位猛士。第一位名叫田開疆,他身長一丈五尺,面如噀血,目若朗星,雕嘴魚腮,板牙無縫。總之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乃是一位壯漢。


有一天,齊景公到桐山打獵,興正濃時,突然從山林間躥出一隻猛虎,它攜帶著奔雷之勢,直接向齊景公撲去,以至齊景公頓時驚倒在地上。


當時田開疆正好在齊景公一側,他不用刀槍,揮舞雙拳就直取猛虎。田開疆左手揪住猛虎的項毛,右手揮拳擊打,然後再用腳踢向猛虎面門,一番打鬥之後,猛虎身亡,而齊景公得救。當時文武百官,無不畏懼。


於是待齊景公回朝後,當即就封田開疆為壽寧君,為齊國第一猛士。


第二位猛士叫顧冶子。他身長一丈三尺,面如潑墨,腮吐黃鬚,手似銅鉤,牙如鋸齒。根據書中描述,此人面相更是不善。


有一次,顧冶子跟隨齊景公去渡黃河。當時船隻正在平穩航行,突然間天降大雨,黃河水面波浪洶湧,以至大船搖搖欲墜,將要傾倒。且當時雲霧之中,火光來回閃爍,並飄蕩水面之上,以至齊景公大驚。


當時顧冶子在旁,說道:“此必是黃河之蛟也。”


齊景公曰:“如之奈何?”


顧冶子曰:“主公勿慮,容臣斬之。”


說罷,顧冶子當即拔出寶劍,裸衣下水,不大一會,黃河水面便風浪俱息,然後只見顧冶子手提蛟頭,躍水而出。齊景公大駭,於是封顧冶子為武安君,這是齊國第二位猛士。


至於第三位猛士,他名叫公孫接。身長一丈二尺,頭如累塔,眼生三角,板肋猿背,力舉千斤。若相比於晏嬰的三尺之軀,亦可算是龐然大物。


有一天,秦兵侵犯齊國邊界,齊景公帶領人馬親自迎敵。結果沒打多久,齊景公就被秦兵殺敗,且被圍困在鳳鳴山。當時公孫接見狀,立刻手持鐵闋一條,約至一百五十斤,殺入秦軍之內。


當時秦兵有十萬,且因圍困齊景公正處於興奮之中,結果公孫接突然殺入,將秦兵打的措手不及。於是齊景公得救,回去之後,念及公孫接勇猛無比,故封為威遠君。這是齊國第三位猛士。


後來,他們三人結為兄弟,併發誓說要彼此生死相托。只是,他們雖然勇猛卻不懂禮數,時常在朝廷裡橫行霸道,並視君臣如同草木。以致後來,齊景公每見到他們三人上殿,都如芒刺在背,害怕不已。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二、不知禮數怒龍顏,狂妄自大埋禍根。


有一天,楚國的使者靳尚前來齊國求和。原來齊、楚二邦乃是鄰國,且兩國交兵二十餘年,一直不曾和解。於是楚王命令靳(jin)尚做為使者,入見齊景公,奏曰:“齊楚不和,交兵歲久,民有倒懸之患。今特命臣入國講和,永息刀兵。俺楚國襟三江而帶五湖,地方千里,粟支數年,足食足兵,可為上國。王可裁之,得名獲利。”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兩國一直打仗,以至百姓受苦,現在我們楚王想要停止戰爭,且楚國地大國強,你們就臣服我們吧。


當時田、顧、公孫三人聽到後,勃然大怒,大罵靳尚曰:“量汝楚國,何足道哉!吾三人親提雄兵,將楚國踐為平地,人人皆死,個個不留。” 隨後命令士兵,將靳尚帶至殿下,斬首示眾。而當時,齊景公在座上都還未曾發表意見。


由此可見,這三人不知禮數,簡直是到了極點。上面主子還沒說話,下面作為臣子的便擅自發號施令,這事擱誰都忍不了。


幸好這時,階下過來一人,他身長三尺八寸,眉濃目秀,唇紅齒白。這不是別人,正是齊國丞相,晏嬰晏平仲。他當即上前喝住武士,令他們放下靳尚。待仔細問明情況後,晏嬰使之先回楚國,然後自己上殿奏知齊景公。


殿上三位猛士聽聞後,當即人大怒曰:“吾欲斬之,汝何故放還本國?”


晏子曰:“豈不聞‘兩國戰爭,不斬來使’?他獨自到此,擒住斬之,鄰國知道,萬世笑端。晏嬰不才,憑三寸舌,親到楚國,令彼君臣,皆頓首謝罪於階下,尊齊為上國,並不用刀兵士馬,此計若何?”


三位勇士怒髮衝冠,皆大罵曰:“汝乃黃口侏儒小兒,國人無眼,命汝為相,擅敢亂開大口!吾三人有誅龍斬虎之威,力敵萬夫之勇,親提精兵,平吞楚國,要汝何用?”


這時齊景公見氛圍不妙,連忙勸解:“丞相既出大言,必有廣學。且待入楚之後,如果獲利,勝似起兵。”


三士曰:“且看這侏儒小兒出使,若折了我國家氣概,回來時必砍為肉泥!”


或許他們三人,對國家是真的忠心,但是他們的言行舉止,卻絲毫沒有表現出一個臣子對君主的

尊重。在金殿上,口無遮攔,對罵丞相,自以為是,毫無顧忌。如此行徑,以後怎能不惹來禍端。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三、忍氣吞聲使楚國,靈活智辯震國威。


那天,晏嬰在金殿上與三位不知禮數的粗人爭吵後,便立急收拾行囊。臨行前,齊景公說:

“丞相此行,不可輕忽。”晏嬰說:“請主上放心,待至楚國,必令其俯首稱臣。” 隨後晏嬰便帶著十幾位隨從,夾雜著心中的憤懣,前往楚國。


不幾日,晏嬰的馬車來到楚國都城,楚國君臣商議說:“齊晏子乃舌辯之士,可定下計策,先塞其口,令不敢來下說詞。”隨即他們定下計策,宣晏子入朝。


晏子到朝門,見金門不開,且下面閘板只留半段,想要讓晏嬰低頭鑽入,以侮辱他身材矮小。但晏嬰看見後,低頭便要從洞口鑽入,隨從連忙阻止晏嬰:“彼見丞相矮小,故以辱之,何中其計?”


晏子大笑說:“汝等豈知之耶?吾聞人有人門,狗有狗洞。使於人,即當進人門;使於狗,即當進狗洞。有何疑焉?”

意思是,我現在鑽小洞,就是在出使狗國。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楚國君臣聽聞後,連忙派人打開金門,前去迎接晏嬰。結果晏子旁若無人,仰著頭便走了進去。


待到殿上,楚王問曰:“汝齊國地狹人稀乎?”晏嬰說:

“臣齊國東連海島,西跨魏秦,北拒趙燕,南吞吳楚,雞鳴犬吠相聞,數千裡不絕,安得為地狹耶?”


楚王又問:“地土雖闊,人物卻少?”晏嬰說:“臣國中人呵氣如雲,沸汗如雨,行者摩肩,立者並跡,金銀珠玉,堆積如山,安得人物稀少耶?”


楚王於是譏諷道:“既然地廣人稠,何故使一小兒來吾國中為使耶?”晏嬰不卑不亢的答道:“使於大國者,則用大人;使於小國者,則當用小兒。因此特命晏嬰到此。”


楚王頓時啞口無言,又轉頭看向朝中大臣,又同樣都無話可說。於是楚王尷尬的請晏嬰上殿,以酒食供之。不一會,楚國侍衛突然押解一人到宴席前,且那人大聲叫喊冤枉。晏嬰視之,竟然是從齊國帶來的隨從。


晏嬰問這人所犯何罪,楚臣對曰:“來筵前作賊,盜酒器而出,被戶尉所獲,乃真贓正犯也。”然而那人立刻辯駁道:“自己不曾盜竊,都是他們汙衊。”


結果晏嬰聽到後,立刻臉色一變,厲聲說:“此人就是盜賊,你們趕緊將他拖出午門外斬首!!”


於是楚臣再次嘲諷道:“丞相遠來,何不帶誠實之人?竟然令從者作賊,你們楚國豈不蒙羞?”


晏嬰緩緩地說道:“此人自幼跟隨於我,乃是心腹,今日為盜,可知為何?他昔在齊國,是個君子;今到楚國,卻為小人,乃風俗之所變也。吾聞江南洞庭有一樹,生一等果,其名曰橘,其色黃而香,其味甜而美;若將此樹移於北方,結成果木,乃名枳實,其色青而臭,其味酸而苦。名謂南橘北枳,便分兩等,乃風俗之不等也。以此推之,在齊不為盜,在楚為盜,更復何疑!”


總之就是,你們楚國民風不好,所以我的隨從才會變為盜賊。


楚王於是大感慚愧,急忙起身,拱手對晏嬰說:“您真乃賢士也。我國大小公卿,都不及您萬分之一。現在我甘願聽您賜教,全聽吩咐。”


晏嬰也連忙拱手說:“王上安坐,聽臣一言。齊國中有三士,皆萬夫不當之勇,久欲起兵來吞楚國,吾力言不可。齊楚不睦,蒼生受害,心何忍焉?今臣特來講和,王上可親詣齊國和親,結為唇齒之邦,歃血為盟。若鄰國加兵,互相救應,永無侵擾,可保萬年之基業。若不聽臣,禍不遠矣。非臣相嚇,願王裁之。”


楚王說:“聞公之才,寡人情願和親。但所患者,齊三士皆無仁義之人,我不敢去!”


晏嬰說:“王上放心,臣願保駕,聊施小計,教三士死於大王之前,以絕兩國之患。”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楚王說:“若三士俱亡,吾寧為小邦,年朝歲貢而無怨。”晏子許之。楚王於是又大設筵席,送晏嬰先去,而自己則收拾進獻禮物隨後就到。


至此,晏嬰的險惡用心暴露無疑。先是令使者先回楚國報告情況,使楚王驚懼。然後再在金殿之上惹怒齊國三猛士,致使齊景公更加對三人不滿,而對自己看中。最後出使楚國,完成對楚王的恐嚇,並許以殺死三位勇士作為條件。


這一流程下來,可見晏嬰在心中對此事早已有了深入謀劃,而且還是一石三鳥之妙計。


四、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晏子回到齊國,先使人歸報齊景公,齊景公聽聞後大喜,當即命令大小公卿,一起出城迎接丞相晏嬰,為其接風洗塵,當時城門街道,百姓如潮。而唯獨那看不起晏嬰的三位猛士,在聽聞此事後皆大怒不已。


第二天,晏嬰入宮,見三位猛士在園中游戲。晏嬰於是上前施禮,結果三人傲然而立,熟若無睹。晏嬰遂入見景公,說三士放縱無禮。


齊景公說:“此三人常帶劍上殿,視吾如小兒,久必篡位矣。素欲除之,恨力不及耳。”


晏嬰說:“主上寬心,來朝楚國君臣皆至,可大張御宴,待臣於筵間略施小計,令三士皆自殺何如?”


齊景公說:“先生是有何良策嗎?”


晏子曰:“此三人者皆一勇匹夫,並無謀略,我們只需要如此如此,三士必除。”齊景公聽聞後遂大喜,而後二人定下計策,只待楚王到來。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又過一天,楚王帶著楚國文武官僚百餘位,用馬車載著金銀珠寶及好玩之物,親自送至朝門。齊景公隨即請楚王入殿,待禮畢後。楚王令群臣一起拜在階下,拱手伏罪曰:“二十年間,多有兇犯。今因丞相之言,特來請罪,薄禮上貢,望乞恕罪。”


齊景公謝罷,大設筵宴,二國君臣相互慶賀。而三位猛士在當時,帶劍立於殿下,昂昂自若。


待得酒至半酣,齊景公說:“御園金桃已熟,可採來筵間食之。”


不大一會,一侍衛託金盤捧出五枚金桃。齊景公說:“園中桃樹,今年只收五枚,味甜氣香,與他樹不同。”當時晏嬰亦捧杯進酒以慶此桃。


話說上古之時,桃樹難得,今年園中有此五枚,是為稀罕之物。是故晏嬰捧玉爵進酒,晏嬰先進楚王,飲畢,楚王食其一桃。晏嬰又進齊王,飲畢,齊景公又食其一桃。


當時齊景公說:“此桃非易得之物,丞相合二國之好,如此大功,可食一桃。”

於是晏嬰跪而食之。


隨後齊景公又說:“齊、楚二國,公卿之中,若有功勳大者,亦可食此桃。”


於是立於殿下的田開疆挺身而出,說道:“昔從主公獵於桐山,力誅猛虎,其功若何?”


齊景公說:“擎王保駕,功莫大焉。”晏嬰於是慌忙進酒一爵,令田開疆食桃一枚,使之歸於班部。


接著顧冶子奮然而出,說:“誅虎者未為奇,吾曾斬長蛟於黃河,救主上回故國,覷洪波巨浪,如登平地,此功若何?”


齊景公說:“此概世之功也,進酒賜桃,又何疑哉?”於是晏嬰又慌忙進酒賜桃。


最後公孫接撩衣破步而出,說:“吾曾於十萬軍中,手揮鐵闋,救主公出,軍中無敢近者,此功若何?”


齊景公說:“據卿之功,極天際地,無可比者;爭奈無桃可賜,賜酒一杯,以待來年。” 意思是你的功勞好比天地之大,但是現在桃吃完了,你就等明年吧。


此時晏嬰,也連忙在一旁添油加醋的說道:“將軍之功最大,可惜言之太遲,以此無桃,掩其大功。”意思是你的功勞最大,可惜說的晚了。


於是公孫接惱羞成怒,按劍而言曰:

“誅龍斬虎,小可事耳。吾縱橫於十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力救主上,建立大功,反不能食桃,受辱於兩國君臣之前,為萬代之恥笑,安有面目立於朝廷耶?” 說罷,拔劍自刎而死。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田開疆大驚,亦拔劍而言曰:“我等微功而食桃,兄弟功大反不得食,吾之羞恥,何日可脫?”說罷,亦自刎而死。


最後顧冶子奮氣大呼曰:“吾三人義同骨肉,誓同生死;二人既亡,吾安能自活?”說罷,亦自刎而亡。


隨後晏嬰得意地說:“非二桃不能殺三士,今已絕慮,我計如何?”


楚王當即起身,拜伏而感嘆道:“丞相神機妙策,安敢不服?自今以後,永尊上國,誓無侵犯。” 自此齊、楚連和,絕其士馬,齊為霸國,而晏嬰名揚萬世。


後來諸葛孔明曾為《梁父吟》單道此事。吟曰:步出齊城門,遙望湯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舊疆顧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可見,諸葛亮對於晏嬰此種行徑,亦是嗤之以鼻。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結語:


首先,三位猛士,確實算得上真猛士,打虎、斬蛟、退敵,皆是萬夫不當之勇。但是平日裡,不知君臣之禮,不懂處世之道,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且目中無人,這樣的猛士,即便再猛,又有何用?


其次晏嬰,心機深沉,心胸狹窄,倘若不是其在左右周旋,齊景公未必會下定決心除掉三士。且晏嬰在此之前,就已然將滅殺三士的計謀,謀劃妥當。最後在楚王、齊景公、三士之間陰奉陽違,最後用卑鄙手段,達成目的。此智再高,焉能可取?


是故,人生天地間,忽然而已。在短暫的生命中,陰謀詭計,實不可取。平日做人,還是要守禮儀,知進退,堂堂正正才好。


正如文天祥死前寫的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成;讀聖賢書,所學為何?而今而後,恕己無愧!!

三尺之軀晏平仲:一計二桃殺三士,用盡世間人心險惡。

本人是歷史領域愛好者,後期會不斷創作關於歷史領域的文章,如果有覺得寫的不錯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紅色關注,後期小編會有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