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曹休作為曹魏名將,一向以有勇有謀著稱,以其戰功和地位之高,本有可能躋身一流將領,成為與夏侯淵、曹仁比肩的人物,但可惜生前最後一仗——

石亭之戰,卻莫名錶現得急不可耐,冒失進軍,從而使得他身敗名裂,反為孫權的稱帝作了嫁衣。

那麼,曹休為何會在石亭之戰中上當?他當時是怎樣的考慮?今日我試著為大家分析一波曹休微妙的心理狀態。

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一.來自司馬懿的“壓力”

按道理說,曹休並不是一個冒失突進的人,他在曹劉爭奪漢中的時候,就通過冷靜的分析,識破了劉備一方的疑兵,成功逼走張飛。但是在石亭之戰的時候,卻一反常態,急切地想去接應江東詐降來的周魴,這到底是為什麼?我思考了一番,覺得曹休這麼做,可能跟前一年發生的司馬懿速擒孟達一事,有所關係。

石亭之戰是228年發生的,而就在前一年的227年,司馬懿日夜奔襲八百里,一舉斬殺了孟達,威望急速上升,而曹休與司馬懿,同為曹丕託孤大臣之一,司馬懿政治聲望的上升,無疑是給了曹休巨大的壓力,因為自從新皇帝曹睿登基以來,曹休暫時沒有什麼太突出的表現,就被司馬懿搶了風頭,這件事肯定在相當程度上,激發了他急切立功的渴望。

而石亭之戰發生時,司馬懿也是作為友軍參與了進來,與曹休與他的競爭對手同處同一個舞臺,那麼對這次戰役的把控,無疑會有些失調,因為他除了要追求軍事上對東吳的勝利之外,還要追求政治地位上對司馬懿的勝利。所以,他必須獨攬大功,才能同時完成這兩個目標。

這決定了他要趕在司馬懿之前,率先發揮作用,不能讓司馬懿來分享他的成果,因此我們才看到他如此冒進,如此義無反顧,以至於失去了對戰局的整體判斷。

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二.曹休的盲目自信

而更糟糕的是,曹休雖然感受到了司馬懿的壓力,但他卻不曾從東吳方面感到壓力,他在邊防多年,數次獲得大勝,甚至於曹仁、曹真也曾是他的配角,因此周魴的詐降,對於曹休來講完全是覺得有可能的,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威名,能使敵人遠來歸附。

因此,他或許根本沒把這個事情想象成戰爭陰謀,而覺得是一塊肥肉,誰先到誰先得,所以不論是孫禮還是誰,勸他都沒有效果,到了最後,即便發現被騙,他也認為東吳兵馬不足慮,強行與之交兵,結果慘敗,不久發病死去。

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三.賈逵打臉

另外還有一點次要的原因,就是曹休與賈逵不和,賈逵認為此次戰爭必然有問題,曹休本能地想要打賈逵的臉,以此來羞辱他,不成想打臉沒成,自己反而被賈逵救了,這一點估計讓他氣得緩不過來,整個人從此振作不起來了。

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題外話】

既然說到石亭之戰,也順便聊點孫權吧,他打這場戰爭並不是單純的軍事目的,當時,蜀漢、曹魏都已經稱帝,只有孫權還只是王爵,政治地位上比其他兩家矮了一頭,雖然此時諸葛亮已經與孫權恢復聯盟,北邊曹丕也死了,對於孫權來說,稱帝的時候已經比較成熟了,但他貿然稱帝,還是怕引起蜀漢的猜忌,和曹魏的大型軍事報復。

所以他選擇的戰略是,要在東邊取得一場大勝,這樣既履行了跟蜀漢的北伐承諾,又提前消滅曹魏的有生力量,到時候攜戰勝之威望,再行稱帝之舉,那麼蜀漢沒法跟自己翻臉,曹魏也沒法報復自己,他稱帝后的政局也將十分平穩,可謂一舉三得。

所以孫權對於這場戰役極為重視,投入了許多的兵力和資源,還親自執鞭為陸遜開路,給予陸遜充分的信任和發揮空間,同時,對於其他將領風險略高的作戰方法,孫權也予以拒絕,他要穩妥地取得一場完整的大勝,不能出現意外。

這麼看來,一個全力以赴,謹慎對待,一個立功心切,冒失突進,或許也早早定下了這場戰爭的結果。

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杭州市作家協會成員)

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品評真正的三國曆史~

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一同交流~

試分析曹休在石亭之戰的心理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