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宗师郭沫若为什么饱受一些后人诟病?

历史痴


一代文豪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文物鉴定家、书法家和诗人,为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无完人,纵观郭沫若的一生,我们在肯定他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他身上的很多毛病。首先是政治观念上的摆不定。他曾多次写文章批评秦始皇,后被毛主席批评"十批不是好文章",又批他“郭从柳下退,不及柳宗元",如是他摇身一变,为"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唱赞歌;其次是此人好色成性,老婆情人一大堆,鲁迅曾骂他"流氓加才子"不是没有道理。

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郭沫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能人,他的过错与他的功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写的很多著作和研究成果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郭沫若是上世纪数得上的文人之一、集众多头衔于一身,在不少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很多地方又受到诟病。铁骨铮铮的郭沫若先生一直受到大众诟病,其原因就是他的铁骨铮铮与大众以及传统文人的风骨背道而驰。所谓传统风骨,即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可是郭沫若先生呢,一生除了钻研学术之外,将更多的精力投在了钻研权术拍马屁的大业上去,如同苍蝇逐臭,谁掌握权力,这位铁骨铮铮的学术家就发辉自己的诗歌特长,写出一些打油诗一样的颂圣诗。

打油诗毁了自己的招牌

如果只是打油诗也就罢了,可是这位是白话新诗的奠基人,他早期的诗作《女神》可以视作成熟的白话新诗,在新诗中据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但是他的一系列拍马屁的颂圣诗毫无艺术特色,不标注作者,将两种作品陈列一起,无论多睿智的读者都不会认为两种作品是一个人写的。这算是堕落还是随波逐流?

都不是,歪史以为,这是郭沫若苍蝇逐臭钻研权术的唯一结果。他成名以后用各种马匹诗将自己当初积累的新诗地位亲手推到,这个是很多喜欢诗词的人最不能接受的,于是第一批诟病他的人就是这一些诗词文学爱好者。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落下话柄

在郭沫若取得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身份之后,郭沫若为了寻找遗失的《永乐大典》也为了考古发掘,在一切都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之下,贸然下令挖掘明朝朱棣的长陵,但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是,长陵建筑建工,挖掘工人没有找到墓道,之后悻悻然作罢。

即使这样,他们没有死心,于是,转而求其次,郭沫若以及号称明史研究大家的吴晗联合起来,先挖开了万历皇帝的定陵,结果是出土了很多的文物珍宝,但是由于没有准备和保存方法,导致出土的很多文物毁于一旦。万历以及后妃的棺椁也被烧掉。

要命的是,着意栽花花不成,本来为了《永乐大典》,结果不仅没有找到,从来不知道灰心的郭沫若还打算重整旗鼓,再次挖掘,但是,郑振铎的强力阻止之下,终止了毁陵计划。还毁坏了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帝陵,这事也成了很多人诟病郭沫若的另一个原因。

以上这两个原因就是郭沫若饱受诟病的原因。本文歪史原创,谢绝抄袭。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9755767459509250"} --}

歪史


反对“贴满标签”、“知人论世”来看文豪宗师郭沫若!

误区:贴满标签,再去看诗歌本身。

很多人带着五四精神的狂飙突进标签去看《天狗》,在没有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就在心里种下种子,总是把文学作为历史材料来对待。“《天狗》体现五四精神,展现他的自我,反叛旧世界,最后又吞他自己,吞宇宙,吞月亮,吞自己”,很多人认为他是分裂的,不理智的,甚至还有人把他成为文学疯子。如果我们非要把这首诗与中国的去向联系起来,是无法理解这首诗的。很多人把《天狗》称为“疯狗”,赞同郭沫若的人,认为这是他诗歌的高度创造,构造了新逻辑,打造极端体验,打破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这种跳跃思维是是诗人的伟大创造。不支持他的人,把它理解为贬义。



无疑,我们可以联系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去了解诗歌,但是并不能把这些东西全部带入诗歌之中,很多诗歌的精神思想都是后人贴给他的,让后人的后人对他的诗歌甚至个人产生了误解。

从小学开始,解析诗歌的第一步,总是了解时代背景再了解作家风格,甚至还去看别人给他的评价,再去看诗歌本身。一看1840,就是鸦片战争,一看1938,就是侵华战争,作品就是要反帝反封建,遇见国家未来,这首诗表达中国今天向何处去?那首诗也表达中国明天向何处去?我们又何曾想过,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在探索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出路。换个角度来看,现在的诗歌难道都是讲改革开放的益处或者是去展望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宏伟蓝图吗?

很多文人都是看不起评论家的,评论家总是认为一切的文学创作是在进行了理智的文化思考后精心安排的,其实很多情况下,文学总是产生在一刹那。

误区:他是圆滑的,政治倾向不稳定,人品有问题。

他一会加入共产党,一会加入国民党,这是个事实,但是很多人单凭这句话,就给他贴上了政治思想有问题,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标签。郭沫若加入共产党也不是在共产党将要夺取胜利,预见共产党必将取得成功,将要任命他当政务院副总理的的时候及时加入共产党的,追逐名利,见风使舵。他是南昌起义失败的时候加入共产党的。由此可见,他还是一个夺取功利的吗?

郭沫若曾自己叙述,有一天他和后来的妻子安娜住在上海,他收到一封书名为女孩子的信,约他去杭州约会,他把这封信给安娜看,说他想去约会,但是到了预定房间的饭店,根本没有这个事情,他被骗了。换个角度想想,其实很多人遇到这种事情,根本不愿意向外人启齿,可是他到处说。除此之外,他小学时候是同性恋和后来很多的情情爱爱,很多生活私事都不是考证出来的,都是自己说出来的。如果我们非要用这些事情来攻击他,我认为是不够礼貌。


花生会阅读


单就文学上的成就而言,郭沫若的成就在近代史上绝对可以被称得上“数一数二”,可作为这样一个存在的他却并不被多数人待见。

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都曾公开批评过郭沫若,就连巴金也曾公开撰文大骂郭沫若“数典忘宗”。

郭沫若一生之所以被如此多的人“不待见”,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除了他在政治上的多次反复无常外,还与他一生的这两个污点有关。

第一,郭沫若曾在感情上数次始乱终弃。

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叫张琼华,这个女子是郭沫若的“包办妻子”。可因为其长相并不合郭沫若胃口,郭沫若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她。最后,张琼华一直苦等郭沫若到死。

离开原配后,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邂逅了日本妻子郭安娜。可在婚内,蠢蠢欲动的郭沫若还是数次出轨了,期间,他甚至将性病传染给了郭安娜。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的出轨对象还包括一位叫于立忱的美貌女子,此人正是郭沫若后来妻子于立群的姐姐。

在与郭安娜生下数个子女后,郭沫若便撇下他们独自回到了中国。

郭沫若回到中国时,当时正值抗日,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郭沫若依旧与美女于立群擦出了爱的火花。不久后,两人便举行了婚礼。并生下了数名子女。

抗战胜利后,一直独自拉扯子女的郭安娜在报纸上得知丈夫郭沫若还活着,为了一家团聚,她漂洋过海找到了郭沫若,可此时的郭沫若身边已有了新的妻子子女。

这之后,郭安娜不得不含泪与郭沫若撇清了关系。

如果故事发展到此就结束了,那一切就都还算不太过分,可郭沫若死后,伴随着她日记和信件的被整理,他与于立忱的情事也随之曝光在了于立群面前。

此时的于立群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丈夫才是当年导致姐姐自杀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她都在寻找导致姐姐怀孕又不负责任的负心汉,却不曾想,这个负心汉正是自己深爱了一生的丈夫。

在这样的刺激面前,备受打击的于立群崩溃了。在郭沫若死后不久,她便因不堪精神压力自杀身亡了。

一对姐妹、一个日本富家女、一个封建小脚女,她们的人生最终都是因郭沫若的缘故而被打上了“悲剧”烙印。

也因为郭沫若在情感上的这种种,世人对创作过很多伟大文学作品的郭沫若便有了“伪君子”的印象。

在这个“坏印象”之后,世人对郭沫若有“坏印象”,还因为他曾因自己的私心毁坏过文物。

历史上的大多数文人都喜欢研究文物,郭沫若也不例外。

郭沫若在考古上造诣很深,他最大的嗜好是发掘古墓,而在众多古墓里,又以帝王陵墓最受郭沫若青睐。他甚至曾表示: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看遍所有皇陵。

在这种梦想的驱使下,郭沫若一再提出要主持挖掘定陵。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陵墓,郭沫若提出发掘之时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此时,中国的古文物发掘和保存技术都还不成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掘定陵无异于破坏文物。

可在郭沫若等的一再要求下,挖掘定陵一事最终被定了下来。

万历皇帝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死了300年之后,他竟然重见天日了。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刚见到天日后不久便被烧成了灰烬,而这一切说到底显然还是拜郭沫若所赐。

与万历皇帝和皇后尸骨一样没有好下场的,还有无数陪葬珍宝,这些文物的严重毁坏多是因为当时挖掘技术的落后和专业知识的匮乏。

好在,从郭沫若这次失误以后,国家规定从此绝不允许主动挖掘帝陵。

郭沫若在情事和考古上的种种作为,都显露了他为人自私的一面,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导致他不太被很多人待见了。

毕竟,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德行比才华更重要。





周朝文DMU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他吧,生于1892年,与我同是四川老乡,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首任校长、在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78年6月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从这么多头衔来看,至少说他的个人才华应该是足够牛叉的,文联主席也响应了这个问题的前半句,一代文豪宗师。而之所以饱受诟病,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他的感情生活太过丰富,且滥情。鲁迅也曾经骂他是“流氓痞棍”,据他的官方记载,正式婚姻就有三任妻子,另有两段知名婚外情,并且这些女子没有一个收获美满爱情,生活也一个不如一个,被他抛弃而自杀的也不在少数。除了滥情史,郭沫若让人还有一件提及愤怒的事就是“倒斗”,也就是挖历史名人坟墓,这些作为实在令人感到愤恨。所以也是令人饱受诟病的一些原因吧。



追风少年曹老师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他一代文豪不假,因为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着实很大,更是有“郭鲁茅巴”这样的说法。可见郭沫若地位确实不一般!

但郭沫若饱受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爱挖帝王坟墓

郭沫若要考古,说挖坟就要挖大的,把目标锁定在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上面,也就是朱棣的坟。带领考古学家挖,挖了一个月死活找不到缺口,最后不得不放弃。

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垮塌的地方,原来那里是万历皇帝的坟墓。郭沫若欣喜若狂,于是带领专家学者拿万历皇帝试试手。可怜的万历皇帝,因为没有得到保护性发掘,所以用暴尸荒野来形容也差不多了。皇陵里许多文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万历那几口金丝楠木棺材也被扔在山沟里。文革的时候这座皇陵更是被当做“牛鬼蛇神”破坏。

第二.郭沫若人品有污点

举个例子,郭沫若曾经献诗给“四人帮”之一的江青,然后又在1976年写了一首《粉碎“四人帮”》。老舍在那场浩劫里面没有低头,投了湖,杨绛被关在牛圈也不屈服。

郭沫若也很风流,一共有三个妻子,生了一堆孩子,见到漂亮的就忘了自己的妻子,实属好色男人。曾经因为给风尘女子厮混染上性病。

鲁迅先生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更有民间调侃说“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365个瞬间


用情不专的文人大都会被诟病。

流连鲁迅大师,尽管著作等身,名闻海内外。也依旧因为抛弃原配而被说辞不断。

徐志摩就更不用说了,在原配怀孕期间就曾在剑桥大学与林徽因花前月下,和陆小曼私定终身。郭沫若在日本,在国外,在国内尽管才华横溢,堪称文坛泰斗,但是品性风流,四处滥情也终究坏在了人品上。

自古以来,终是以文人贵其品性而去尊重知识分子。所有一个两个在婚姻上风流韵事太多,终究会被扣上不忠不负责任的帽子。

渣这个标签,是我们现代人对感情中不负责任的人一种到道德谴责,渣男尤甚,古有元稹,今有李敖,美其名曰是感情走到尽头,说白了也是因为审美疲劳,看够了就想换新的,如果条件允许,三宫六院都建起来了,恨不能网罗天下美女,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弃一个,要是各取所需,倒还罢了,索性既伤了人又伤了心,自己留下风流债,全让女人承担,耽误了青春清白和家世,即是是孩子也要饱受非议。

像巴金和萧珊的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的爱情,杨绛和钱钟书的相濡以沫,互相欣赏的婚姻,林觉民和她的妻子《百年情书》的感人至深的爱情寥寥无几,文坛之中自古至今也未能寻到几个。

从诗经《氓》开始,到《西厢记》,再到《倾城之恋》无一不是说陷入爱情之中,情深不寿,付出太多必是受伤害的太多。








小林黛玉


郭沫若的文学造诣无疑是高的。有很多人黑他的原因一个是他生活作风不太好,美人见一个爱一个,接着就抛弃之前的女子,绝情又多情;更多的原因是,其在政治上摇摆不定,中共成立政权后,建立国家之初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多是吹嘘拍马类别,让文学界所不齿。对郭沫若的看法,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不同和欣赏的重点而已。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小老鼠的救赎


1、近年来,有些文章对郭沫若的不实介绍,或者主管臆断,给他带来较多非议。

2、郭沫若在金石研究、历史研究等学术方面及文学作品评价上存在较大争议。

3、个人品德方面,郭沫若曾经抛弃妻子,后来又离开了给他生了五个孩子的日本女友,容易引人诟病。

4、郭沫若成名较早,又长期身居高位,难免有些应酬应和之作,容易受人指摘。

个人觉得,不要贸然指责什么,应该完全了解一下郭沫若的个人生平和其学术研究、文学造诣,再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比较合适。





子不语新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