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宗師郭沫若為什麼飽受一些後人詬病?

歷史痴


一代文豪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文物鑑定家、書法家和詩人,為我國的歷史和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人無完人,縱觀郭沫若的一生,我們在肯定他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他身上的很多毛病。首先是政治觀念上的擺不定。他曾多次寫文章批評秦始皇,後被毛主席批評"十批不是好文章",又批他“郭從柳下退,不及柳宗元",如是他搖身一變,為"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唱讚歌;其次是此人好色成性,老婆情人一大堆,魯迅曾罵他"流氓加才子"不是沒有道理。

但總的來說,瑕不掩瑜,郭沫若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能人,他的過錯與他的功勞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寫的很多著作和研究成果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遺產。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郭沫若是上世紀數得上的文人之一、集眾多頭銜於一身,在不少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很多地方又受到詬病。鐵骨錚錚的郭沫若先生一直受到大眾詬病,其原因就是他的鐵骨錚錚與大眾以及傳統文人的風骨背道而馳。所謂傳統風骨,即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可是郭沫若先生呢,一生除了鑽研學術之外,將更多的精力投在了鑽研權術拍馬屁的大業上去,如同蒼蠅逐臭,誰掌握權力,這位鐵骨錚錚的學術家就發輝自己的詩歌特長,寫出一些打油詩一樣的頌聖詩。

打油詩毀了自己的招牌

如果只是打油詩也就罷了,可是這位是白話新詩的奠基人,他早期的詩作《女神》可以視作成熟的白話新詩,在新詩中據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但是他的一系列拍馬屁的頌聖詩毫無藝術特色,不標註作者,將兩種作品陳列一起,無論多睿智的讀者都不會認為兩種作品是一個人寫的。這算是墮落還是隨波逐流?

都不是,歪史以為,這是郭沫若蒼蠅逐臭鑽研權術的唯一結果。他成名以後用各種馬匹詩將自己當初積累的新詩地位親手推到,這個是很多喜歡詩詞的人最不能接受的,於是第一批詬病他的人就是這一些詩詞文學愛好者。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落下話柄

在郭沫若取得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身份之後,郭沫若為了尋找遺失的《永樂大典》也為了考古發掘,在一切都沒有準備好的前提之下,貿然下令挖掘明朝朱棣的長陵,但是,不幸之中的萬幸是,長陵建築建工,挖掘工人沒有找到墓道,之後悻悻然作罷。

即使這樣,他們沒有死心,於是,轉而求其次,郭沫若以及號稱明史研究大家的吳晗聯合起來,先挖開了萬曆皇帝的定陵,結果是出土了很多的文物珍寶,但是由於沒有準備和保存方法,導致出土的很多文物毀於一旦。萬曆以及后妃的棺槨也被燒掉。

要命的是,著意栽花花不成,本來為了《永樂大典》,結果不僅沒有找到,從來不知道灰心的郭沫若還打算重整旗鼓,再次挖掘,但是,鄭振鐸的強力阻止之下,終止了毀陵計劃。還毀壞了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帝陵,這事也成了很多人詬病郭沫若的另一個原因。

以上這兩個原因就是郭沫若飽受詬病的原因。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9755767459509250"} --}

歪史


反對“貼滿標籤”、“知人論世”來看文豪宗師郭沫若!

誤區:貼滿標籤,再去看詩歌本身。

很多人帶著五四精神的狂飆突進標籤去看《天狗》,在沒有看到這首詩的時候,就在心裡種下種子,總是把文學作為歷史材料來對待。“《天狗》體現五四精神,展現他的自我,反叛舊世界,最後又吞他自己,吞宇宙,吞月亮,吞自己”,很多人認為他是分裂的,不理智的,甚至還有人把他成為文學瘋子。如果我們非要把這首詩與中國的去向聯繫起來,是無法理解這首詩的。很多人把《天狗》稱為“瘋狗”,贊同郭沫若的人,認為這是他詩歌的高度創造,構造了新邏輯,打造極端體驗,打破我們慣有的思維方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這種跳躍思維是是詩人的偉大創造。不支持他的人,把它理解為貶義。



無疑,我們可以聯繫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去了解詩歌,但是並不能把這些東西全部帶入詩歌之中,很多詩歌的精神思想都是後人貼給他的,讓後人的後人對他的詩歌甚至個人產生了誤解。

從小學開始,解析詩歌的第一步,總是瞭解時代背景再瞭解作家風格,甚至還去看別人給他的評價,再去看詩歌本身。一看1840,就是鴉片戰爭,一看1938,就是侵華戰爭,作品就是要反帝反封建,遇見國家未來,這首詩表達中國今天向何處去?那首詩也表達中國明天向何處去?我們又何曾想過,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在探索國家上下五千年的出路。換個角度來看,現在的詩歌難道都是講改革開放的益處或者是去展望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宏偉藍圖嗎?

很多文人都是看不起評論家的,評論家總是認為一切的文學創作是在進行了理智的文化思考後精心安排的,其實很多情況下,文學總是產生在一剎那。

誤區:他是圓滑的,政治傾向不穩定,人品有問題。

他一會加入共產黨,一會加入國民黨,這是個事實,但是很多人單憑這句話,就給他貼上了政治思想有問題,見風使舵,投機取巧的標籤。郭沫若加入共產黨也不是在共產黨將要奪取勝利,預見共產黨必將取得成功,將要任命他當政務院副總理的的時候及時加入共產黨的,追逐名利,見風使舵。他是南昌起義失敗的時候加入共產黨的。由此可見,他還是一個奪取功利的嗎?

郭沫若曾自己敘述,有一天他和後來的妻子安娜住在上海,他收到一封書名為女孩子的信,約他去杭州約會,他把這封信給安娜看,說他想去約會,但是到了預定房間的飯店,根本沒有這個事情,他被騙了。換個角度想想,其實很多人遇到這種事情,根本不願意向外人啟齒,可是他到處說。除此之外,他小學時候是同性戀和後來很多的情情愛愛,很多生活私事都不是考證出來的,都是自己說出來的。如果我們非要用這些事情來攻擊他,我認為是不夠禮貌。


花生會閱讀


單就文學上的成就而言,郭沫若的成就在近代史上絕對可以被稱得上“數一數二”,可作為這樣一個存在的他卻並不被多數人待見。

魯迅、胡適等文化名人都曾公開批評過郭沫若,就連巴金也曾公開撰文大罵郭沫若“數典忘宗”。

郭沫若一生之所以被如此多的人“不待見”,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除了他在政治上的多次反覆無常外,還與他一生的這兩個汙點有關。

第一,郭沫若曾在感情上數次始亂終棄。

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叫張瓊華,這個女子是郭沫若的“包辦妻子”。可因為其長相併不合郭沫若胃口,郭沫若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她。最後,張瓊華一直苦等郭沫若到死。

離開原配後,在日本留學期間郭沫若邂逅了日本妻子郭安娜。可在婚內,蠢蠢欲動的郭沫若還是數次出軌了,期間,他甚至將性病傳染給了郭安娜。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的出軌對象還包括一位叫於立忱的美貌女子,此人正是郭沫若後來妻子於立群的姐姐。

在與郭安娜生下數個子女後,郭沫若便撇下他們獨自回到了中國。

郭沫若回到中國時,當時正值抗日,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郭沫若依舊與美女於立群擦出了愛的火花。不久後,兩人便舉行了婚禮。並生下了數名子女。

抗戰勝利後,一直獨自拉扯子女的郭安娜在報紙上得知丈夫郭沫若還活著,為了一家團聚,她漂洋過海找到了郭沫若,可此時的郭沫若身邊已有了新的妻子子女。

這之後,郭安娜不得不含淚與郭沫若撇清了關係。

如果故事發展到此就結束了,那一切就都還算不太過分,可郭沫若死後,伴隨著她日記和信件的被整理,他與於立忱的情事也隨之曝光在了於立群面前。

此時的於立群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丈夫才是當年導致姐姐自殺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她都在尋找導致姐姐懷孕又不負責任的負心漢,卻不曾想,這個負心漢正是自己深愛了一生的丈夫。

在這樣的刺激面前,備受打擊的於立群崩潰了。在郭沫若死後不久,她便因不堪精神壓力自殺身亡了。

一對姐妹、一個日本富家女、一個封建小腳女,她們的人生最終都是因郭沫若的緣故而被打上了“悲劇”烙印。

也因為郭沫若在情感上的這種種,世人對創作過很多偉大文學作品的郭沫若便有了“偽君子”的印象。

在這個“壞印象”之後,世人對郭沫若有“壞印象”,還因為他曾因自己的私心毀壞過文物。

歷史上的大多數文人都喜歡研究文物,郭沫若也不例外。

郭沫若在考古上造詣很深,他最大的嗜好是發掘古墓,而在眾多古墓裡,又以帝王陵墓最受郭沫若青睞。他甚至曾表示:他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看遍所有皇陵。

在這種夢想的驅使下,郭沫若一再提出要主持挖掘定陵。

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陵墓,郭沫若提出發掘之時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此時,中國的古文物發掘和保存技術都還不成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發掘定陵無異於破壞文物。

可在郭沫若等的一再要求下,挖掘定陵一事最終被定了下來。

萬曆皇帝怎麼也想不到,在自己死了300年之後,他竟然重見天日了。他更加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剛剛見到天日後不久便被燒成了灰燼,而這一切說到底顯然還是拜郭沫若所賜。

與萬曆皇帝和皇后屍骨一樣沒有好下場的,還有無數陪葬珍寶,這些文物的嚴重毀壞多是因為當時挖掘技術的落後和專業知識的匱乏。

好在,從郭沫若這次失誤以後,國家規定從此絕不允許主動挖掘帝陵。

郭沫若在情事和考古上的種種作為,都顯露了他為人自私的一面,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導致他不太被很多人待見了。

畢竟,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德行比才華更重要。





周朝文DMU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他吧,生於1892年,與我同是四川老鄉,是中國科學院的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首任校長、在1949年,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1978年6月於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從這麼多頭銜來看,至少說他的個人才華應該是足夠牛叉的,文聯主席也響應了這個問題的前半句,一代文豪宗師。而之所以飽受詬病,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他的感情生活太過豐富,且濫情。魯迅也曾經罵他是“流氓痞棍”,據他的官方記載,正式婚姻就有三任妻子,另有兩段知名婚外情,並且這些女子沒有一個收穫美滿愛情,生活也一個不如一個,被他拋棄而自殺的也不在少數。除了濫情史,郭沫若讓人還有一件提及憤怒的事就是“倒鬥”,也就是挖歷史名人墳墓,這些作為實在令人感到憤恨。所以也是令人飽受詬病的一些原因吧。



追風少年曹老師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說他一代文豪不假,因為他在文學上的貢獻著實很大,更是有“郭魯茅巴”這樣的說法。可見郭沫若地位確實不一般!

但郭沫若飽受詬病,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愛挖帝王墳墓

郭沫若要考古,說挖墳就要挖大的,把目標鎖定在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上面,也就是朱棣的墳。帶領考古學家挖,挖了一個月死活找不到缺口,最後不得不放棄。

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垮塌的地方,原來那裡是萬曆皇帝的墳墓。郭沫若欣喜若狂,於是帶領專家學者拿萬曆皇帝試試手。可憐的萬曆皇帝,因為沒有得到保護性發掘,所以用暴屍荒野來形容也差不多了。皇陵裡許多文物都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萬曆那幾口金絲楠木棺材也被扔在山溝裡。文革的時候這座皇陵更是被當做“牛鬼蛇神”破壞。

第二.郭沫若人品有汙點

舉個例子,郭沫若曾經獻詩給“四人幫”之一的江青,然後又在1976年寫了一首《粉碎“四人幫”》。老舍在那場浩劫裡面沒有低頭,投了湖,楊絳被關在牛圈也不屈服。

郭沫若也很風流,一共有三個妻子,生了一堆孩子,見到漂亮的就忘了自己的妻子,實屬好色男人。曾經因為給風塵女子廝混染上性病。

魯迅先生評價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更有民間調侃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


365個瞬間


用情不專的文人大都會被詬病。

流連魯迅大師,儘管著作等身,名聞海內外。也依舊因為拋棄原配而被說辭不斷。

徐志摩就更不用說了,在原配懷孕期間就曾在劍橋大學與林徽因花前月下,和陸小曼私定終身。郭沫若在日本,在國外,在國內儘管才華橫溢,堪稱文壇泰斗,但是品性風流,四處濫情也終究壞在了人品上。

自古以來,終是以文人貴其品性而去尊重知識分子。所有一個兩個在婚姻上風流韻事太多,終究會被扣上不忠不負責任的帽子。

渣這個標籤,是我們現代人對感情中不負責任的人一種到道德譴責,渣男尤甚,古有元稹,今有李敖,美其名曰是感情走到盡頭,說白了也是因為審美疲勞,看夠了就想換新的,如果條件允許,三宮六院都建起來了,恨不能網羅天下美女,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棄一個,要是各取所需,倒還罷了,索性既傷了人又傷了心,自己留下風流債,全讓女人承擔,耽誤了青春清白和家世,即是是孩子也要飽受非議。

像巴金和蕭珊的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的愛情,楊絳和錢鍾書的相濡以沫,互相欣賞的婚姻,林覺民和她的妻子《百年情書》的感人至深的愛情寥寥無幾,文壇之中自古至今也未能尋到幾個。

從詩經《氓》開始,到《西廂記》,再到《傾城之戀》無一不是說陷入愛情之中,情深不壽,付出太多必是受傷害的太多。








小林黛玉


郭沫若的文學造詣無疑是高的。有很多人黑他的原因一個是他生活作風不太好,美人見一個愛一個,接著就拋棄之前的女子,絕情又多情;更多的原因是,其在政治上搖擺不定,中共成立政權後,建立國家之初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多是吹噓拍馬類別,讓文學界所不齒。對郭沫若的看法,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不同和欣賞的重點而已。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採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



小老鼠的救贖


1、近年來,有些文章對郭沫若的不實介紹,或者主管臆斷,給他帶來較多非議。

2、郭沫若在金石研究、歷史研究等學術方面及文學作品評價上存在較大爭議。

3、個人品德方面,郭沫若曾經拋棄妻子,後來又離開了給他生了五個孩子的日本女友,容易引人詬病。

4、郭沫若成名較早,又長期身居高位,難免有些應酬應和之作,容易受人指摘。

個人覺得,不要貿然指責什麼,應該完全瞭解一下郭沫若的個人生平和其學術研究、文學造詣,再對其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比較合適。





子不語新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二十世紀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什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方向何在這個根本問題。對郭沫若的評價要像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一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要著重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顛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誇大到無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汙衊和謾罵,那就背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同無限拔高一個歷史人物的做法一樣,都是不可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