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1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傳統手工織造品,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分為傳統的康巴藏毯及將藏漢文化融為一體的安多藏毯。加牙藏毯正是屬於安多藏毯,目前主要分佈在在距西寧市26公里的湟中縣加牙村及上新莊等地。

加牙藏毯的原材料採用的是世界上公認為優質的藏系綿羊毛,絨毛厚、光潔度好,加上其他天然環保的山羊絨、犛牛絨和駝絨,採用手工連環編結法,通過低溫染紗、低溫洗毯等工藝流程,織成色澤豔麗、彈性良好、不脫色掉毛的上好藏毯。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其品種繁多,有14個系列、70多個品種,主要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毯面較厚,花樣新奇,做工精緻,保留著傳統藏毯邊緣不纏線的特點。在早期時,織毯匠人並無設計圖紙可參照,全按腦海中構思的圖案進行編織,最後設計出的圖案竟然與之前設計的完全一致,這番“憑空織造”的功夫非常令人驚歎。藏族先民們還在傳統編織方法的基礎上,發明了獨特的連環扣,這一技藝使藏毯產品更具獨特的藝術價值。

無論是從天然原材料的選取還是到織造工藝的實施,加牙藏毯都十分講究,這使它具有天然環保的品質,適應了人們健康生活的需要,因而備受喜愛。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2006年5月20日,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楊永良是青海湟中縣上新莊加牙村的一位村民,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牙藏毯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年幼的楊永良站在忙著織藏毯的父親旁邊,好奇地看著父親嫻熟地將一根根彩色的毛線纏到事先掛好的豎線上,然後用小刀裁減、打磨,漸漸地,花朵、山水、大象、喜鵲這些圖案在父親的巧手下編織而成。

雖然在生產隊勞動了一天,但父親為了補貼家用,每天晚上都要點著清油燈盞織藏毯。當時只有八九歲的楊永良也閒不住,他邊看邊捻線,把父親編織藏毯的手法牢牢地記在心裡,趁著父親出去的工夫,楊永良就坐在地毯架上,像模像樣地織上幾下。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加牙藏毯名聲遠揚,這時楊永良已經成為了村子裡的織毯能手。後來,楊永良打破了祖上“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將編織藏毯的手藝傳給了妻子,還主動幫村裡人織地毯。

由於所有的工序均為手工,完成一件藏毯至少要二十多天的時間,再加上成本高、地毯工廠的衝擊等因素。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手工製作的加牙藏毯不再風光了。加牙村裡織毯的人越來越少,現在,也有慕名而來的人在楊永良家訂藏毯,但人數不多。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為了三個孩子讀書,楊永良只能放下編織藏毯的活,外出打工,只有在冬季閒下來的時候,在家裡的火爐旁邊,他一邊計算著家裡來年的開支,一邊精心地編織著客戶訂的藏毯,他不想丟掉祖輩傳下來的這個曾給他的家族帶來名聲和財富的手藝。

從13歲到53歲,楊永良織的毯子可以繞村一週。常年重複性勞動使得他身材佝僂、視力模糊,但從未想過要放棄。他說,過去織毯子是為了生計,但現在為了讓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在找到合適的接班人之前,我還是要拼命幹下去。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2008年,牢牢掌握著加牙藏毯織藝的楊永良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湟中縣文化局投資建立了“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傳習所”。楊永良招收了幾個徒弟,那時客戶訂單也很多,但最終只有他和妻子守在織機前。

青海舉辦的每年一屆的全國唯一藏毯專業性國際展會卻給楊永良帶來了新的機遇。加牙村慢慢開始出現了不少從內地甚至國外慕名而來的客商。


加牙藏毯織藝傳承人楊永良:孜孜織毯,只為傳承希望


為了讓自己的地毯適應消費者的喜好,楊永良時常琢磨構思新圖案,織一些掛毯、椅子坐墊等。許多來湟中旅遊的遊客聽說他的編織技藝,也會找上門買毯子。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加牙藏毯,多年來,楊永良從未放棄每次機會,總會帶著自己編織的毯子參加各種大小展會,精心介紹和推介加牙藏毯。他說,如今大大小小織毯公司都在創新,我依然堅持傳統的藏毯編織技藝,因為民族傳統的文化不能丟棄。我現在在工廠裡帶徒弟,可以把藏毯編織的技藝傳授給他們,這樣加牙藏毯才能得以長久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