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王孟英懸壺濟世,最後的結局成謎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篇章中,中國醫學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中醫是我國數千年來人類對抗病魔的縮影,中醫也以不同形象在不同地點出現。

有下山濟世為懷的佛道兩家中人、為皇家國戚服務的御醫、鬧事中開設店鋪的名醫,走街串巷販賣祖傳配方膏藥的先生、遊歷四方,用自己採到的藥草救死扶傷,分文不收的遊醫等等。

聊中國歷史不能不聊中醫,這裡面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當然,也不乏一些沽名釣譽之輩,各種假裝‘神醫’的昏醫。

古時候醫療條件、衛生條件比較落後,很容易造成瘟疫的大爆發,這其中便有一個懸壺濟世的身影,他便是中醫大師王孟英


國醫王孟英懸壺濟世,最後的結局成謎

王孟英


少年坎坷路

王士雄,字孟英,號半痴山人,清朝人士,祖籍安化(今甘肅省慶陽縣),後移居浙江鹽官(今屬海寧市),乾隆間遷錢塘定居。

王孟英祖上皆是名醫,他少年喪父。

《論語》有云: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受儒家文化影響,‘孝’是中華兒女的必修課。

王孟英其父離世前留下遺囑:“人生天地之間,必期有用於世,汝識斯言,吾無憾矣。”

也就是這遺囑影響了王孟英的一生,是他為人處世的準則,也才能成為之後救濟黎民百姓的一代國醫。

原本就清苦的家境父親的辭世更是陷入了窘境,王孟英到浙江金華市孝順街佐理鹽務當一個夥計,白日工作,夜裡學習醫學。

王孟英不辭辛勞,苦中作樂,按照記載:“披覽醫書,焚膏繼晷,樂此不疲”。

學醫3年王孟英因為用一塊老薑給自己掌櫃周光遠吊命,這讓王孟英嶄露頭角,後來又幫他把瘧疾治好。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當年康熙患瘧疾,宮中的御醫們都束手無策。

即便放在今天瘧疾也是讓人談之色變,西醫是有很多醫治瘧疾的藥物,可久服後瘧原蟲便產生了抗藥性。

這連現代人都有些束手無策的瘧疾,卻被王孟英給治好了。

(回想當今中醫的處境,被各種唾罵,甚至連自己國人都怒懟中醫是‘偽科學’難免讓人有些唏噓。)


國醫王孟英懸壺濟世,最後的結局成謎


溫病學家

說到溫病就要提起2002年的‘非典’,非典期間中醫鄧鐵濤先生被任命為中醫專家組組長。

他稱非典是溫病的一種,中國治療溫病歷史悠久,當時他所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收治了73例SARS病人,取得“零轉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三個零”的成績。

王孟英號半痴山人的由來,是因為的治病的理念,別人不治的病人他治,別人治了反而病情更嚴重的病他也治,人們稱他為‘半痴’他樂而接受。

要知道絕大多數的大夫

明哲保身,覺得自己治不好的病不會出手救治,別人治了不好更是不會治。

王孟英這樣的醫生覺得是罕見,更多人是暗罵他不智,瘋癲。

王孟英的時代西學東漸,他對西醫抱有開明的態度,吸取其中有多的東西,尤其注重臨床實踐

並批評了當時的中醫界的人尊經崇古、拒絕接受西說的守舊思想

王孟英對溫病有獨到的見解,有記載王孟英論溫,由此可見想要學好中醫(中國傳統醫學)要有很好的天賦。

就如愛迪生那名句‘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他就是在暗示,沒有那百分之一靈感、天賦,你付出多少汗水都是白搭,因為你不是天才。


國醫王孟英懸壺濟世,最後的結局成謎

懸壺濟世


懸壺濟世

晚清軟弱無能,八國聯軍入侵同時將

霍亂的病菌帶入了中國。

江浙一帶因為衛生條件落後,上游汙水、排洩物都排入河裡,下游的人們又用水來生活飲用,由此霍亂大爆發。

傳統中醫行醫最基本的準則就是醫德,甚至有‘無德不醫’的說法。

霍亂爆發王孟英投身救治病人的行列,霍亂傳染性強,死亡率高,可他卻義無反顧。

白天救治一個個病人,晚上按照臨床的病例總結,編寫《霍亂論》

霍亂爆發期間王孟英妻子徐氏被感染離他而去,他心中充滿了悲痛與神傷。


國醫王孟英懸壺濟世,最後的結局成謎


國醫之名長存

關於王孟英的死有兩種傳說

1《浙北醫學史略》記載:

“嘉興已故中醫張文衝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親睹孟英,其人清瘦不偉,好學不倦,享壽61年,故其卒年當為1868年”

2死於霍亂之中

王孟英治療霍亂病人時發現,霍亂的傳染與環境汙染、水源和飲食不潔有密切的關係。

在他刊行《重慶堂隨筆》提出了各種方案,可當時的衛生環境與辦事效率並不能立竿見影。

最終他本人也因為被霍亂感染,死在了那場霍亂中。

(本文由作者原創,僅在今日頭條發佈,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