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王孟英悬壶济世,最后的结局成谜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篇章中,中国医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中医是我国数千年来人类对抗病魔的缩影,中医也以不同形象在不同地点出现。

有下山济世为怀的佛道两家中人、为皇家国戚服务的御医、闹事中开设店铺的名医,走街串巷贩卖祖传配方膏药的先生、游历四方,用自己采到的药草救死扶伤,分文不收的游医等等。

聊中国历史不能不聊中医,这里面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当然,也不乏一些沽名钓誉之辈,各种假装‘神医’的昏医。

古时候医疗条件、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很容易造成瘟疫的大爆发,这其中便有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他便是中医大师王孟英


国医王孟英悬壶济世,最后的结局成谜

王孟英


少年坎坷路

王士雄,字孟英,号半痴山人,清朝人士,祖籍安化(今甘肃省庆阳县),后移居浙江盐官(今属海宁市),乾隆间迁钱塘定居。

王孟英祖上皆是名医,他少年丧父。

《论语》有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受儒家文化影响,‘孝’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王孟英其父离世前留下遗嘱:“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也就是这遗嘱影响了王孟英的一生,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才能成为之后救济黎民百姓的一代国医。

原本就清苦的家境父亲的辞世更是陷入了窘境,王孟英到浙江金华市孝顺街佐理盐务当一个伙计,白日工作,夜里学习医学。

王孟英不辞辛劳,苦中作乐,按照记载:“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学医3年王孟英因为用一块老姜给自己掌柜周光远吊命,这让王孟英崭露头角,后来又帮他把疟疾治好。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当年康熙患疟疾,宫中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

即便放在今天疟疾也是让人谈之色变,西医是有很多医治疟疾的药物,可久服后疟原虫便产生了抗药性。

这连现代人都有些束手无策的疟疾,却被王孟英给治好了。

(回想当今中医的处境,被各种唾骂,甚至连自己国人都怒怼中医是‘伪科学’难免让人有些唏嘘。)


国医王孟英悬壶济世,最后的结局成谜


温病学家

说到温病就要提起2002年的‘非典’,非典期间中医邓铁涛先生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组长。

他称非典是温病的一种,中国治疗温病历史悠久,当时他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了73例SARS病人,取得“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三个零”的成绩。

王孟英号半痴山人的由来,是因为的治病的理念,别人不治的病人他治,别人治了反而病情更严重的病他也治,人们称他为‘半痴’他乐而接受。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大夫

明哲保身,觉得自己治不好的病不会出手救治,别人治了不好更是不会治。

王孟英这样的医生觉得是罕见,更多人是暗骂他不智,疯癫。

王孟英的时代西学东渐,他对西医抱有开明的态度,吸取其中有多的东西,尤其注重临床实践

并批评了当时的中医界的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

王孟英对温病有独到的见解,有记载王孟英论温,由此可见想要学好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要有很好的天赋。

就如爱迪生那名句‘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他就是在暗示,没有那百分之一灵感、天赋,你付出多少汗水都是白搭,因为你不是天才。


国医王孟英悬壶济世,最后的结局成谜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

晚清软弱无能,八国联军入侵同时将

霍乱的病菌带入了中国。

江浙一带因为卫生条件落后,上游污水、排泄物都排入河里,下游的人们又用水来生活饮用,由此霍乱大爆发。

传统中医行医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医德,甚至有‘无德不医’的说法。

霍乱爆发王孟英投身救治病人的行列,霍乱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可他却义无反顾。

白天救治一个个病人,晚上按照临床的病例总结,编写《霍乱论》

霍乱爆发期间王孟英妻子徐氏被感染离他而去,他心中充满了悲痛与神伤。


国医王孟英悬壶济世,最后的结局成谜


国医之名长存

关于王孟英的死有两种传说

1《浙北医学史略》记载:

“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

2死于霍乱之中

王孟英治疗霍乱病人时发现,霍乱的传染与环境污染、水源和饮食不洁有密切的关系。

在他刊行《重庆堂随笔》提出了各种方案,可当时的卫生环境与办事效率并不能立竿见影。

最终他本人也因为被霍乱感染,死在了那场霍乱中。

(本文由作者原创,仅在今日头条发布,抄袭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