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大吏”彭玉麟

彭玉麟是湘军的水师首领,曾国藩的学生,是曾国藩的左膀右臂,湘军可以耀武扬威的资本也是水师。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这样一支部队的首领,彭玉麟不要官,据历史学者李志茗统计,彭玉麟实际辞官8次,请求开缺回籍9次,请求开除差使职务6次,一共达23次,也成了这位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场的奇特之处,精彩之处,可贵之处。

“辞官大吏”彭玉麟


整个晚清70年间,封疆大吏(含总督,巡抚)才出了370多个,彭玉麟辞去的第一个官位就是安徽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1861年,彭玉麟正率湘军水师在武汉与太平军作战,一道升官谕旨送到前线,朝庭要他出任安徽巡抚。

根据清朝官场惯例那样,要客套一下,推辞一下,以示谦虚,然后就可以高兴的上任了,彭玉麟是真辞,就连曾国藩相劝,做他的思想工作都不凑效。可知,彭玉麟没有科举功名,这样的封疆天吏就象天上掉陷饼似的,祖坟冒青烟了。

他向朝庭认真地陈述了自己辞官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自己只读了县学就参军打仗,不懂经济法律,缺乏做巡抚的能力,唯恐误国误民,辜负了朝庭的希望。二、自己的长处就是率水师打仗,当下正值朝庭用兵之际,不去发挥长处,将是朝庭的损失。三、自己性格比较生硬,缺乏圆融变通,工作起来不得心应手。

最后,只好曾国藩一同替他辞官,以湘军水师离不开他为由上奏朝庭,获准继续留在湘军水师。

终其一生,就是辞官。

辞掉的第一份安徽巡抚,就是省部级,以后再辞的都比这个职务更高更重要。

1864年,辞任漕运总督。打败太平天国后,朝庭论功行赏,彭玉麟的水师和曾国荃的陆军一样是居功甚伟,甚至水师比陆军还厉害那么一丢丢。因此,彭玉麟官获漕运总督,一个大肥缺,谁都看着眼红,可就是让他以太平天国已灭,该解甲归田为由辞掉了。

1881年,两江总督因刘坤一被召入京空缺,朝庭想到第一个补这个缺的就是彭玉麟。两江总督在清帝国的所有封疆大吏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直隶总督,可见朝庭对彭玉麟的信任和厚爱。

彭玉麟心静如水,又向朝庭递上辞呈,说自己一介武夫,不堪重任,自己“愿以寒士始,愿以寒士终”,朝庭终究拗不过这个官场另类,不去不去吧,改由左宗棠补缺。

1883年,彭玉麟已经67岁了,朝庭面对这样一个功臣,无欲无求,着实觉得对不住他,朝庭决定提拔他为兵部尚书,彭玉麟仍不领情,还是力辞官职,强调自己年事已高,希望朝庭恩准他回乡养老。

就在这时,爆发了中法战争,老臣彭玉麟主动说不辞官了,要任兵部尚书,拖着年迈的身躯冲向战场。

战事紧急,朝庭本来派的是李鸿章督战,但李鸿章以年事已高为由不愿意去,而此时,彭玉麟比李鸿章都大了六七岁,孰是孰非,一目了然,"臣一息尚存,以身报国"。

彭玉麟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感动了有良知的清帝国的官员。也给了那些因他辞官“抗旨”要弹劾他的那些官员重重的一记耳光,他不仅能辞官,也能要官,去要上战场的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