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腾讯传》看看小企鹅是如何长大的

2018春节前看完了吴晓波的《激荡十年》,记录了最近十年的跌宕起伏,回味之余找来这本《腾讯传》,想要深入看看腾讯这条中国互联网大鱼,在这激荡几十年里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杀出血路再到如今的称霸四方。

书的篇幅不算长,但由于是春节期间白天各种游走和应酬,直到长假最后一天才看完。/<font>

【总能恰到好处的找对风口】/<font>

1998年,马化腾和其他几位腾讯未来的创始人,算是第一批中国互联网的从业者、爱好者、先行者。本书开篇花了一定篇幅介绍了创业团队的各种背景,略感吃惊的是,团队里甚至没有一位海归,可见当时中国互联网还处在草根阶层、一直在跟随。国际互联网掀起了一波波热潮的时候,在国内,一切刚刚开始。/<font>

/<font>

腾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山寨”了ICQ,发明了中国的OICQ。是的,就是未来20年横扫中国的QQ。/<font>


/<font>

简单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站在了正确的风口,而且,风向也正好站对了。——这很重要,在同一段时间里,不缺乏模仿者,小企鹅能够在与其他竞争者乃至巨头的PK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眼光、或者说是一点运气?/<font>

/<font>

而且,腾讯团队好像总能够找到正确的风口,这一点让他们在后面很多生死环节能够逢凶化吉。书中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惊险刺激中找到了生机,读者可以慢慢体会。/<font>


/<font>

【抓住目标群体,抓住用户体验】/<font>

抓风口需要运气也需要眼光,但成功靠的往往是80%的努力和20%的运气。腾讯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有马化腾这一“产品经理”出身的CEO。/<font>

/<font>

腾讯目前主要盈利模式,很大程度是靠QQ提供的平台和衍生产品。QQ的主力用户,正是中国第一批网民,无数80、90后正是在初中或高中的时候,在网吧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QQ号码。/<font>

/<font>

腾讯团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批用户的需求和体验:QQ聊天、QQ空间、QQ会员……每一次产品迭代,哪一个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久远记忆。书中有一个细节,腾讯团队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了和竞争对手PK,派人到网吧去发QQ会员卡以提升用户粘度。/<font>

/<font>

产品更新是本书一条非常引人入胜的主线:从QQ在线用户突破1000万起,到开始第一次盈利,再到微信的推出,本书可以说是讲清楚了腾讯巨无霸的形成/<font>

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战役和细节都值得读者仔细、反复品味。/<font>


/<font>

【杀出重围,还是流氓战法?】/<font>

/<font>

大企业经历了最初的野蛮发展阶段,总能逐渐形成自身风格和战略。腾讯的战略形成,大概要从刘炽平的加入开始。海归背景、中途入伙、腾讯二当家。本书描述腾讯战略衍生和发展的主线不是特别明显,都是贯穿在产品中。/<font>

/<font>

直到新闻报道中出现了那篇有名的文章《狗日的腾讯》。正如前述,腾讯成功的要素之一是抓住了风口,但其在发展之初貌似还有一个逻辑,那就是对类似产品的先“复制”、再“绞杀”。本书介绍了几个经典的类似案例,这么看,小企鹅有的时候确实也挺残酷的。/<font>


/<font>

【怎样的巨无霸组织体系】/<font>

/<font>

最后谈组织:如果想把本书作为大型企业内部运行的教材来学习,可能要失望了。本书中关于组织的描述不多,但在每一次有重大产品和业务更新时,腾讯的组织都能够适时的调整。/<font>

/<font>

更重要的是,这个组织里还允许一定的“浪费”。同一个产品,鼓励内部竞争、由不同的团队同时开发。张小龙的微信就是在几个产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font>

/<font>

每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都是由上千封邮件、数十次迭代更新组成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小马哥本人几乎会参与每一个产品的讨论过程,并且经常在夜晚两点还能收到他的邮件。/<font>

/<font>

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年的新年,小马哥坚持给每一位在腾讯总部上班的同事亲手发红包。/<font>


/<font>

【结语】/<font>

/<font>

本书总体来说,各个时期的案例能够给读者带来很深的印象。但同时推荐读者在看到自己关心的故事的时候,能够进行一些扩展阅读。/<font>

比如,去主动找找《狗日的腾讯》一文,以及那一时期其他一些文章。相信与本书一起反复琢磨更有味道。/<font>

/<font>

最后,不可能每一位读者都能够通过这本书找到下一个风口,但希望你能够和我一样,从中感受到一种执着追求的热情、和追求极致的态度。/<font>

——追风筝的人

2018.2.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